【戰“疫”説理】疫後變革及面向未來的戰略考量

  作者: 王小廣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許多年前,國際上一些有識之士指出,重大公共衞生風險將成為當今世界人類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甚至超過了戰爭、大規模窮困和核威脅。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説:如果有什麼東西在未來幾十年裏可以殺掉上千萬人,那更可能是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戰爭,不是導彈,而是微生物。在全球化時代,這種風險將會系統性放大,一國或一地區的風險隨之將演化為全球性風險,也因此,加快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保障生物安全、共同抵禦重大公共衞生風險迫在睸睫。像以前重大的國際事件一樣,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對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將會為世界帶來哪些重大變革

  一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正在對近期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沖擊,並將加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進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不僅使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脅,而且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全球主要經濟體全面衰退,美國二季度GDP按年率計算下滑32.9%,我國經濟一季度受衝擊巨大,GDP同比下降6.8%。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出現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負增長。由於美國及南美、非洲等地疫情暴發的勢頭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全球衰退程度恐將進一步加深,同時還可能面臨疫情反覆的風險。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是一場人類共同的大危機,也是一場大考,是否測試合格,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特別是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對一些在全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國家來講,也是一場領導力測試。因此,這是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總的來看,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形勢下,應對疫情能力的分化將會在今後全球大變局演化中有明顯體現,誰應對有力,應對成績居前,表明其危機治理能力強,便為未來發展贏得更多的聲譽和國際性發展資本;相反,一些應對能力相對較弱的國家將面臨更多的發展挑戰。全球領導力的變化也是如此。

  二是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短期將會受到較大負面衝擊。有人擔心疫情發生後,由於國別的產業鏈安全問題以及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的顯著抬頭,全球化可能終結,即便不終結也會受到巨大重創。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將強化國家權力、加強民族主義,危機結束後許多國家政府不會情願交出新得到的權力,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創造出一個不再那麼開放、繁榮與自由的世界。全球供應鏈正經受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打擊,而各國面對產業鏈安全問題,將加強保守、後退的思潮,更加重視國內,而與之對應的是企業的效率下降、利潤下降,經濟增長長期性放慢,同時,國際合作變得越來越困難。

  三是新冠疫情並不代表各國間相互關聯的終結或明顯倒退,相反,為了有效應對新的全球重大挑戰,要求國際間開展更加緊密合作和團結。在重大公共衞生災害面前,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合作而不是對抗或孤立是最佳的選擇。全球化受阻和供應鏈受損,是暫時的,長期趨勢仍然是以合作共贏為目標,使資源配置更加國際化,供應鏈更加相互依存,形成新的多元共生局面。

  四是大健康(特別是生物醫療)行業和大數據等新型行業將成為新產業革命的中心。生命第一,健康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的重要啓示就是要更加珍惜生命,讓地球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環境更加安全,這必須依賴於技術革命和治理創新。大健康與大數據便是體現這一大趨勢、大潮流的兩大“明珠”。

  經歷重大考驗後,我國多重優勢不斷彰顯,信心資本將顯著增加,在未來全球經濟與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

  有以下負面影響值得高度重視:一是我國短期外貿出口將會面臨很明顯的衝擊。與內需增長的影響不同,由於國外疫情發展與我國不同步,使得我國面臨的外貿出口環境惡化的時間會較長,從而對出口增長的影響會超出國內經濟。而一旦這種態勢持續化,勢必對我國外向型企業和就業產生明顯影響,導致失業率上升。二是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小。不僅是因為我國的金融市場開放度相對較小,更主要是信心的作用,我國應對新冠肺炎先行一步且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明顯增強了我國投資者信心,也就增加了我國金融市場對國際金融市場大動盪的一定免疫力。三是對我國產業鏈的影響總體較大。不管是加工貿易,還是一般貿易,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都處於關鍵性角色,貿易量的萎縮和疫情發展的不同步性,決定了我國整體產業鏈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

  新冠肺炎大流行及其防控也給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帶來一些難得的機遇。一是疫情治理考驗了我國的大國治理能力,這將是一筆難得的巨大財富,也是我國硬實力和軟實力增強的一種體現,將顯著增加我國的信心資本。二是本世紀初,重大疫情的兩次造訪中國,帶來的是重大危機,但也使我們更加重視非傳統安全問題,這對我國的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和生命醫藥醫療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前面我們分析的,從重視生命和社會治理來看,大健康與大數據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趨勢與內在需求的結合,有望使我國在新的產業革命中再次形成經濟發展新優勢。三是疫情過後,中國產業鏈優勢地位將更加突出。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大暴發,將使我國在防疫物資的生產上處於更中心地位。相關產業鏈的技術基礎和服務保障將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們負責任的大國態度和擔當,以及在產業製造上的明顯優勢,將顯著提高我國產品、產業的美譽度,對中國高質量品牌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疫情過後,產業鏈可能更多地向中國傾斜,這也有利於穩外資。四是中國的最大優勢是超大規模的市場,疫情過後,我國市場無疑將更加重視質量,更加重視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這將使我國在未來全球經濟與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是擴大開放、化解中美貿易摩擦的最有力手段。

  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找到中國的戰略機遇,既要着力減緩外部重大沖擊所造成的損失,又要從長計議,善於化危為機

  一是以“六穩”“六保”為重點,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將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重大危機考驗一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宏觀經濟管理,重視應用現代經濟理論和手段,發揮“看得見的手”在防範重大經濟風險和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此次疫情發生不久,中央在“六穩”的宏觀政策基礎上提出“六保”的新要求,強調要重視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糧食能源安全、保基層運轉。“六保”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或者講是經濟發展的“底盤”或“底線”,只有做好了“六保”,才能在未來更長時間、更大範圍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即“以保促穩,穩中求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六穩”與“六保”最主要的都是就業,而“保就業”既要出台直接擴大就業、增強就業信心的有力措施,更要通過穩企業保市場主體、激發微觀企業活力來實現。在宏觀調控政策上要特別重視將短期性的非常舉措與長期性的制度安排結合,讓最有力的“保”和最大化的“改革開放增活力挖潛力”有機結合,使我國經濟在面臨巨大的外部風險衝擊時韌性最強,面對未來則充滿活力。疫情過後,最直接的國際競賽,就是各國經濟恢復快慢或強弱的競賽,宏觀調控能力是關鍵,從2020年3月份以來我國主要經濟指標看,我國經濟恢復較快,二季度GDP增長3.2%,超出市場預期,三季度有望繼續回升,不少國際機構預測我國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也就是説,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法,是保持我國疫後在全球格局變化中的主動權的重要手段。

  二是全面擴大開放,以“更大開放的長招”應對疫情後全球“更強貿易保護的逆勢”,使我國經濟國際化發展更加多元化。不難想象,此次疫情暴發對過去以“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主要取向的全球化趨勢形成巨大壓力,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及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可能在未來較長時間內更加“內向”,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以及與我國經濟的“脱鈎”傾向將更加明顯。對此,我們要積極應對,阻擋“逆勢”,加強多邊合作與區域合作,使我國經濟在全球化步入“後退期”繼續保持開放、包容態勢,從而以短期的“被動”贏得長期的“主動”。發展並不都是順勢而為,在一些時候則不得不“逆勢而動、堅定信心”。首先,我們不僅要全面開放製造業,取消對汽車、船舶工業等行業的准入管制,而且要加快服務業的開放,特別是着力開放金融等高端服務業,通過擴大開放來促進國內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市場競爭,讓各種要素資源配置充分市場化,全面提高各種資源配置效率。其次,加強國際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面臨全球多邊合作功能“倒退”的形勢,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參與“WTO”等多邊體制改革,增加靈活性,確保多邊合作機制不完全失靈;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合作,既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區域合作,又要不失時機地加強與全球各類經濟體的廣泛區域合作,形成更多的自由貿易區。特別是要從重建全球多邊體制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角度,堅定且有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第三,繼續加快自由貿易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經貿、科技、服務體系的合作,提高我國重點區域的全球開放度。最後,重組我國的全球產業鏈是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緊迫任務。主要思路是改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模式為依靠開放市場和自主創新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產業鏈”新模式,保障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安全暢通。一方面,要優化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模式,暢通國內國際經濟循環。繼續降低加工貿易的份額,創造“優進優出”的新的貿易增長方式,並與把我國培育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內需與外需的高水平對接。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我國產業從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向高端躍升,努力在一些重要產業上形成“以我為主”的新的全球產業鏈。這條自主發展道路就是在重點行業,通過開放和自主創新,另建一條以我為主的全球產業鏈,我們建立的全球產業鏈與其他發達國家建立的全球產業鏈間開展長遠的競爭,互相取長補短。

  三是加強新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公共衞生安全的能力。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數據強國、智慧中國的關鍵,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強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轉變大數據基礎設施投資以政府和國有企業直接投資為主的方式,全面向民間投資開放,帶動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走向多元化,提高投資效率。持續推動建設政務數據融合共享平台。另外,要大幅提高我國公共衞生的科技水平和治理能力,着力把大健康產業和大健康消費培育為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全球產業優勢。一方面,要大力增加公共衞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的投資、投入,近期尤其要着力加大財政對醫療服務方面的投資、投入,為促進國民大健康創造更加開放、更為安全的消費環境。另一方面,加大醫療科研攻關的投入,全面提高醫療科技發展水平。

  四是深化經濟改革與科技體制改革,大幅提升我國創新發展能力,同時發揮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首先,要深化税收、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地降低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税改要全面提速,降企業税負,增加個人所得税和財產税的佔比,加快建立以直接税為主的税收制度。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加快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着力建立創新性金融體系和發展新金融科技。其次,加快促進創新發展的機制建設,全面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即儘快建成促進創新發展的風險降低機制、市場動力機制、制度激勵機制、政府促進機制以及現代科技創新爆發性發展新機制等,以降低投機的回報率,提高創新的回報率,根本扭轉工業及整體經濟出現的報酬遞減趨勢。加快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球創新中心。最後,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加快培育和形成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促進我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創新中心和世界市場的重大轉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34 字。

轉載請註明: 【戰“疫”説理】疫後變革及面向未來的戰略考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