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居財經訊 凱越 9月11日,恆隆集團發佈致股東函,陳啓宗先生的萬字長文,從香港、中國內地到全球範圍的廣度,從政治、經濟,闡釋他對這些事件的觀點和分析,以及恆隆在當下和未來所作出的應對。
以下為恆隆集團2020年中期報告“致股東函”中,陳啓宗先生對於未來的展望:
沒有公司可以獨善其身,所有公司都會受其所處地方的外圍環境影響,諸如行業、市場、經濟和政治。
本人從事房地產逾40年,從未見過如此混亂的時期。本人所指的分別是全球疫情、中美關係急劇惡化,以及倒退中的香港。任何行政人員遇上其中一項,已夠棘手,更何況正如早前本人所述,我們要同時應對三者。當然,全球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止這些。本人能想出十數項會影響我們每一位的問題,而這對我們的業務或許是福,但更大可能是禍。
因此,我們不能置之不理。不幸的是,三者中的每一項都完全超出我們控制的範圍。我們充其量只能準備得較周全,以防其中一項或多項演變成實質的麻煩。畢竟,生活於一個環環緊扣的世界,千里之外的事一夜間便可成為我們要處理的問題。
在十數個問題中,本人只挑選一件事討論——去全球化。這將影響我們的業務,並與三項重大事件中的兩項有關——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由美國主導的中美脱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在過去數千年,見證過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起起伏伏。絲綢之路西連中東,東接中國以至日本,是全球化的先例。
但時至今日,這些地區可算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低的。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正針對這個問題,如果成功,這會是再全球化的一例。香港作為轉口港,得益於全球化,發展蓬勃,亦能設法在局部去全球化的過程中在經濟上受惠。1950年代至1970年代,當內地與世界上大部分成功的經濟體隔絕時,仍是一個小城市的香港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世界將會減少往來,各自為政,香港還能保持其經濟成就嗎?香港得發掘自己能扮演的角色,要對其服務的大經濟體有利,尤其是中國內地。
由於中國幅員廣、人口多、經濟規模大,去全球化對中國內地的影響,比對全球的影響要大得多。過去40年,中國經濟起飛主要受出口主導的製造業帶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對中國的成功至關重要。
在中國形成強大的供應鏈樞紐之前,供應鏈由香港、台灣、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組成,散佈整個東亞。這些地區都跟中國合作了數十年,其中部分經濟體由華裔商人主導,彼此文化相似,地理上靠近中國。許多製造商發覺本地成本過高時,很容易便會轉移陣地。
坦白説,他們別無選擇。整合供應鏈網絡對各種小型部件的製造商也有益處。中國不僅成本低,而且質量好。中國的工廠工人手巧又勤奮,那何樂而不為呢?30至40年後的今天,離開中國是否會同樣順利?本人對此懷疑。
差不多10年前,有些人提出,美國很可能因3D打印和機械人技術等科技而再度成為製造業中心。這可能會是新供應鏈的一部分,但絕對沒可能完全取代現有系統。
本人猜想供應鏈最終不會完全脱鈎,電訊、某些醫療設備和藥品等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以及真正的高科技產業,將會由最終使用有關產品並擁有相關知識產權的國家負責製造。某項研究顯示,歐洲此類產業比例可能約佔10%,其餘的仍然可以在其他地方生產,例如中國。
正如本人過去撰述,西方的金融體系容易發生週期性危機。受惠於科技發展,現今資本市場的基本理念是越快、越大、越自由就越好。這很危險,因為凡事要適可而止。然而,如今的市場就像沒有剎車系統的卡車。金融危機一個接一個發生,規模一個比一個大,破壞力一個比一個強,危機於是越鬧越大。
那麼中國可能會怎樣?在未來的數年,中國會一如以往專注於內部發展。畢竟,中國要繼續強大就不能再依賴國際社會。當然,中國不會閉關鎖國,因為中國知道自己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如果本人對中國的分析離事實不遠,那麼中國的社會可能仍然相對平和,內部經濟也會緩緩增長。中國的市場對投資者來説會比較具吸引力。幸運的是,在中國繼續邁向消費帶動型經濟的過程中,本公司有優勢能從中受惠。
我們有很多世界級購物商場坐落於中國一些發展最蓬勃的城市的市中心,所以未來應該會一片光明。
然而,多虧內地企業,我們應該能保持頂尖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之外,本人想不到有其他具規模的重要產業能為香港帶來大量財富。經濟過度集中於單一產業,顯然不及擁有數個強大產業理想。例如,香港歷史上有四大經濟支柱,就是貿易、旅遊、金融和房地產,這些產業共同組成了一個相當穩健且多元的經濟體系,但是情況已經大大改變。
由於不同原因,香港經濟的另外兩個支柱都已萎縮。全球貿易預計會放緩,加上很多內地港口現在都直接與外國交易,香港作為轉口港的傳統角色會不如以往般重要。
截至2018年的八年間,本地生產總值每年增長不足3%。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過後,回覆正常的增長率會有多少?如果我們未來平均達到2%,本人會很高興。
怎樣才能令香港再現光芒?本人只想到一個方法,就是靠內地幫助。1997年至今,本人從不喜歡向中央政府求助,因為覺得應該儘可能自力更生。但鑑於香港現時的狀況,這次別無選擇。就個人而言,本人相信祖國仍然樂意相助,但彼此之間的基本尊重在任何關係裏都是必需的。
自《港區國安法》一個月前通過以來,本人已覺察到一絲希望。香港人始終是沉默的居多,無論他們是否喜歡,他們都總會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看到香港特區政府犯了許多錯誤,但不認同極端行為。現在《港區國安法》讓社會重現一點和平與理性,他們為之高興。
中央政府必須保護《基本法》,所以必須嚴格遵守《基本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過分放任。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有責任確保適當的法律得以妥善執行。
在這合理的期望下,我們這植根香港的企業應該做甚麼?本人深信,熊市通常藴藏機會,即使不算極為吸引,但也應該不俗,所以我們會加以發掘。有理由相信,在去年年底社會動盪期間招標的一幅香港地塊,我們出價第二高。我們如果以該價錢投得地塊會很高興,但將來總會有其他機會。
根據這30年來的記錄顯示,我們可算是“熊市股”。我們通常是逆週期的,市場興旺時,我們的股價表現往往落後於大市,但熊市時則經常表現出色。現在熊市再臨,我們會一如以往有亮麗表現嗎?有可能。
畢竟,今年到目前為止,在本地交易所,我們的股價表現是房地產同儕中第二佳,而最佳的是我們的主要附屬公司恆隆地產,我們的股價表現和第三佳的差距相當大。
此時談談我們的股價表現大概也合適,我們的策略是為股東創造長遠的財富,因此往往吸引到以價值為本的股東,他們很多都像我們的主要股東,即本公司的創始家族那樣,不介意長期持有我們的股票。
從歷史可見,我們(以及恆隆地產)的股價似乎多少會遵循一個長週期。我們的內地拓展策略始於1992年,和1999年至2000年在香港的審慎土地收購互相配合,潛力直到2002年左右才得到公認。
在那時之前,我們的股價在1990年代一直表現欠佳。之後,在2011年或2012年之前的10年裏,我們的表現幾乎比所有其他房地產股都要出色。資產淨值折讓最低,有時甚至以溢價交易。在股東總回報方面,我們在一、三或五年期中經常位列最佳表現股票。第二階段的內地拓展策略始於2005年,必定也引起了機構投資者的注意。
之後在2011年或2012年左右,內地零售業務及相關的公司受熊市衝擊。環顧香港的房地產公司,尤其是走高端路線的,哪家公司最首當其衝、遭受的打擊最大?是恆隆,所以當時股價受挫。零售市道直到2018年初才復甦,我們的表現再一次開始領先,但在那六、七年的艱苦日子裏,我們資產淨值折讓的幅度最大,這情況甚至持續至今。
在過去一年左右,必定有些明智的長線資金髮現或重新發現了我們。即使在去年社會動盪期間,恆隆地產的股價仍然上升。在行內,我們的表現為全年第二佳,險勝我們的那家公司當時在實行某些企業操作,必定影響了其股價,我們股價的表現屬於中游水平。
有兩個觀察到的現象應該談談。恆隆地產的股價變動總在恆隆集團之前,因為我們的主要附屬公司恆隆地產是營運實體,而且巿值大得多,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喜歡這兩個因素。但如果可以借古鑑今,那麼我們的股價總會跟上。2000年代的情況就是這樣,本人相信未來數年會再發生。
此外,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我們的股價走勢往往較不平坦。我們的股價會落後於恆隆地產,直到市場發現差距,然後會在較短時間內上調很多。這會再發生嗎?有可能。
為了釋疑,本人不止一次告訴股東,管理層不是為股價而工作,而是為經營業務。老實説,我們不大關心股價。本人暫且以主要股東代表的身份發言:我們家族會長期持有。
在今年餘下的時間裏,我們的香港業務仍然乏善可陳,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租金寬減,這對我們的收入和純利都會有長期影響,但我們能做的並不多。在發展方面,我們在未來兩三年應可從兩個項目中獲利,就是毗鄰我們牛頭角區租賃物業淘大商場的住宅項目,以及位於港島東電氣道的辦公樓。前者由恆隆地產全資擁有,而後者則因為歷史原因與恆隆地產共同擁有。
另一方面,我們的內地業務應該會繼續表現理想。收成期始於2018年,預計將會全面取得豐碩成果。現在看來相當肯定,武漢恆隆廣場會在2021年上半年開幕,屆時會有很多全球頂級奢侈品牌進駐;工程預期在今年年底竣工。
跟去年開業的昆明恆隆廣場一樣,武漢恆隆廣場開幕後即會成為該市最重要的五星級購物商場。本人對杭州恆隆廣場亦有同樣期許,該項目預計在2024年左右啓用。然而,這類購物商場開業後確實需要兩至三年,業務才會穩定下來。
不過這天始終會到來,屆時應該會對純利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