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年報風雲榜:萬億營收掘金下一個百倍醫藥股

《投資者網》向勁靜

近年來,醫藥股一直都備受市場追捧。從人口結構來看,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60歲以上人口比重不斷攀升,醫療支出負擔可謂是“鴨梨山大”。同時,也可以預見未來醫療行業的需求增長巨大,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醫藥板塊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今年這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讓生物醫藥業整體表現可圈可點,A股上市企業業績分化明顯,部分細分領域如醫療設備、器械耗材、體外診斷試劑和儀器、醫學檢驗服務等需求增長比較明顯,業績成長股集中。

在疫情影響下,近期A股上演了一波“吃藥”行情,醫藥股持續領漲,吸引諸多目光。

《投資者網》研究發現,醫藥股中,過去21年以來漲幅超100倍的股票共有兩隻,分別是:恆瑞醫藥和雲南白藥。截至6月1日收盤,恆瑞醫藥收盤價為80.22元/股,市值4257億元;雲南白藥收盤價89.36元/股,市值1141.4億元。

同期,除百倍牛股外,有165只個股上漲超十倍,其中,醫藥股成牛股集中營,共出現39只“十倍股”。那麼,誰又將會在未來成為下一個百倍醫藥股?這需要綜合分析醫藥板塊各方面情況。

行業整體的增速放緩

目前,醫藥行業2019年年報和2020年的一季報已陸續披露。在2019年帶量採購、中藥輔助用藥目錄等政策影響,又受到新冠疫情帶來衝擊的情況下,醫藥行業表現如何?

根據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醫藥製造業數據顯示,2019年累計的營業收入2.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4%,利潤總額3119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9%,但較2018年分別為12.4%和9.5%的增速相比略有下降。

再根據PDB樣本醫院藥品數據來看,2019年PDB樣本醫院藥品收入增速11.7%,與2018年的2.7%相比,提升 了9個百分點。

再看醫藥類上市公司2019年的整體業績情況,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醫藥行業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1.44萬億元,同比增長13.72%;歸母淨利潤為718.36億元,同比下滑12%;扣非淨利潤為548.93億元,同比下滑17.61%。

究其整體業績增速放緩的原因,不少券商均表示,主要是受帶量採購、重點監控目錄等政策的影響,而扣非淨利潤同比減少17.61%,主要受部分公司商譽減值等因素的影響。

再看醫藥行業2019年整體的毛利率為29.9%,相比2018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銷售費用率下降0.32個百分點,但依然保持相對高位。而行業整體研發費用率由2018年的1.7% 提升至2019年的1.8%。

2020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短期衝擊,醫藥行業整體收入同比下滑7.48%,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14.12%。具體來看,連鎖藥店、 血液製品、醫療器械、原料藥等疫情相關細分領域高速增長。隨着國內疫情逐漸緩解,醫院等終端恢復正常,預計化學制劑、疫苗、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也將陸續恢復正常,中藥領域仍持續承壓。

結構性分化愈發明顯

再具體到細分行業來看,分化較為明顯。其中,2019年收入增長最快的三個細分領域依次為創新藥產業鏈、藥店、生物藥;利潤增長最快的三個細分領域依次為醫療服務、藥店、醫療器械;而化學制劑和中藥持續承壓。

然而,正由於今年新冠疫情影響,化學制劑、中藥等細分行業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醫療器械則相對錶現亮眼。具體來看,2020一季度,行業收入增長最快的三個細分領域依次為藥店、創新藥產業鏈、醫療器械;利潤增長最快的三個細分領域依次為藥店、創新藥產業鏈、醫療器械。

先看化學制劑藥領域,該板塊合計77家公司,受帶量採購等政策的影響,2019年營業收入為3727.44億元,同比增長10.37%,相比2018年22.02%有所下滑;同時由於部分公司出現大規模商譽減值,使得行業扣非淨利潤為145.9億元,同比減少29.44%,相比2018年的-17.06%進一步下滑。剔除相關減值標的後,行業收入和扣非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1.37和-4.85%。

一季度,化學制劑的營業收入為807.51億元,同比下滑11.94%;扣非淨利潤為63.43億元,同比下滑22.95%。其中,科倫藥業受疫情影響較大,收入兩位數下滑,淨利潤下滑達93.5%。貝達藥業業績保持較快增長,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72.63%和152.4%,核心產品埃克替尼持續放量。

再看中藥板塊共有69家上市公司,2019年營業收入為3090.9億元,增速11.57%。中藥板塊由於醫保目錄調整和重點用藥監管嚴格等影響,整體業績壓力較大,使得2019年行業歸母淨利潤為238.75億元,同比下滑13.4%,這是該行業首次出現負增長。

儘管在此次新冠疫情當中,部分中藥產品已進入到診療指南,銷售情況良好,如以嶺藥業的連花清瘟系列,一季度銷售收入同比實現近一倍增長。但整個行業的業績還是呈現下滑態勢,其營業收入分別為716.08億元,同比下滑8.22%;歸母淨利潤為74.9億元,同比下滑22.78%;扣非淨利潤為69.66億元,同比下滑13.88%。

醫療器械板塊合計62家公司,2019年營收1041.79億元,同比增長13.65%;歸母淨利潤173.79億元,同比增長15.39%;扣非淨利潤為143.47億元,同比增長12.2%;經營方面,2019年醫療器械板塊整體經營性現金流同比2018年有明顯改善。

2020年一季度醫療器械公司的營業收入為246.95億元,同比增長7.08%;歸母淨利潤為173.79億元,同比增長2.57%;扣非淨利潤為143.47億元,同比增長25.19%。受疫情的影響,呼吸機、額温槍等醫療設備需求大幅提升,相關公司如邁瑞醫療、魚躍醫療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檢測端,新冠病毒檢測需求的提升推動相關檢測產品實現銷售放量,擁有核酸或抗體檢測產品的公司如華大基因、萬孚生物、邁克生物等增速較快。

惹人注意的是首次發佈年報的科創板上市藥企,共有19家。2019年整體營收118.73億元,同比增長30.99%;歸母淨利潤為27.13億元,同比增長32.13%;扣非淨利潤為25.11億元,同比增長35.71%。

在2019年科創板醫藥公司當中,營收最高的分別是華熙生物、昊海生科及南微醫學,分別為18.86億元、16.04億元、13.07億元;從營收增速看,成都先導、特寶生物、三友醫療居前,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75%、63%、59%;歸屬母公司淨利潤最高的公司分別是華熙生物、昊海生科及南微醫學,分別為5.86億元、3.71億元、3.04億元;從歸母淨利潤增速看,特寶生物、成都先導、佰仁醫療居前,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02%、167%、89%。

商譽減值規模再擴大

醫藥行業受併購節奏放緩及部分公司計提商譽影響,2019年行業整體商譽減值規模再度擴大,行業商譽減值依然維持高位,共28家公司商譽減值達1億元以上,4家公司商譽減值達10億元以上。

宜華健康2019年的營業收入17.9億元,較上年下降18.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7億元,較上年下降986.19%。其中,大額商譽減值的計提是宜華健康業績大額虧損的主要原因,該公司商譽減值損失14.56億元。

對於後續是否還會出現大幅度的商譽減值,宜華健康相關人士表示,具體仍要看2020年上述標的公司的經營情況,還要綜合評估機構和會計師出具的意見後才能進行,時間估計要到明年年初。

而瑞康醫藥2019年旗下多數子公司儘管實現盈利,但其業績依然是沒有達到預期,其未來的經營面臨着不確定的因素偏多。公司2019年度對82個資產組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為18.37億元。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後,2019年的淨利潤-4.35億元,其中歸母淨利潤為-9.28億元;若剔除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帶來的影響,2019年的淨利潤12.7億元。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瑞康醫藥合併財務報表中商譽賬面原值36.94億元、商譽減值準備24.30億元、商譽賬面價值12.64億元。

此外,在醫藥類上市公司當中,上海醫藥的商譽值居高位也引起關注。其中,隨着該公司不斷併購擴張,其商譽值從2011年的29.89億元飆升至107.9億元,2019年計提商譽減值高達7.05億元,包括對旗下Vitaco、甘肅天森和Big Global分別計提商譽減值準備5.68億元、3947.01萬元和9725.71萬元,這也導致其資產減值9.8%。上海醫藥資產負債率從2011年的45.49%上升至2019年的63.96%,總額高達876.4億元。

解碼2879億銷售費用

據2019年財報,323家藥企2019年累計支出銷售費用2879億元。撇開百奧泰、澤璟製藥兩家尚未盈利的科創板公司不計,321家藥企2019年累計支出銷售費用2873.23億元,整體銷售費用率16.49%,較2018年同期的16.69%略有下降。

Wind數據顯示,2017-2019年321家藥企分別支出1890億元、2571億元和2879億元銷售費用。按此計算,A股醫藥生物行業2018年、2019年整體銷售費用增速分別為36.04%和11.74%,行業整體銷售費用增速明顯放緩。

銷售費用奪得前三名的依次為上海醫藥、復星醫藥和恆瑞醫藥,其銷售費用分別為128.56億元、98.47億元和85.47億元。另外,還有70家上市藥企的銷售費用超10億。

從銷售費用率來看,銷售費用率前三名分別為翰宇藥業、國農科技和未名醫藥,分別為96.48%、76.77%和69.15%,佔比超50%的共33家公司。

再從銷售費用增速來看,保持增長的為248家,下滑的為73家。增速最高的為盈康生命,達到544.64%,超過200%增速的還包括ST百花、吉藥控股、大博醫療,超過50%增速的為26家公司;降幅最高的為國農科技,達到69.32%,降幅超過50%的一共4家,還包括國際醫學、金陵藥業和德展健康。

具體到廣告宣傳推廣費,復星醫藥2019年75.41億元,高出第二名科倫藥業18.16億元,上海醫藥、華潤三九緊隨其後,均超50億元。

藥企研發投入大揭秘

“落後就捱打”、“把握核心技術就是把握自己的命運”,雖然研發能力不能代表盈利能力,但卻是決定着公司未來的競爭力。

據Wind數據統計,323家上市藥企研發投入合計532.97億元,較上年增長77.37億元,同比增長16.98%。其中,研發投入前三的分別是恆瑞醫藥、復星醫藥和邁瑞醫藥,分別為38.96億元、34.63億元、16.49億元,超過10億元的還包括上海醫藥、科倫藥業和華東醫藥,超過1億元的共130家。

從增長幅度來看,增幅最大的為吉藥控股,達到409.73%,增幅超100%的共11家公司。此外,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最高的為微芯生物,達到45.02%,佔比超30%的共5家公司,還包括賽諾醫療、貝達藥業、翰宇藥業、成都先導。佔比超10%的一共59家公司。

而就研發人員來看,醫藥類上市公司研發人員總數為13.15萬人,研發人員數量超過1000人的共21家公司。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和恆瑞醫藥的研發人員位居前三,分別有研發人員17872人、6202人和3442人。

藥明康德的研發人員比2018年增長3932人,也成為A股藥企唯一一家研發人員破萬的公司,其研發人員數量佔公司總人數的比例82.19%。第二名的康龍化成研發人員數量為6202人,比第一名藥明康德少11670人,研發人員數量佔公司總人數比例為83.89%。第三名則是恆瑞醫藥,研發人員數量為3442人,佔公司總人數比例為14.09%。■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60 字。

轉載請註明: 醫藥股年報風雲榜:萬億營收掘金下一個百倍醫藥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