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濟觀察:理解中國經濟“兩個循環”需澄清三大誤區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財經

(經濟觀察)理解中國經濟“兩個循環”需澄清三大誤區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理解中國經濟“兩個循環”需澄清三大誤區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出後,各方對“兩個循環”的討論不斷升温,但同時也出現一些理解上的誤區。

——內循環絕非停止開放

面對複雜外部環境,國內大循環被置於“兩個循環”的主體地位。有聲音認為這標誌着中國經濟將閉門造車,“停止開放向內轉”。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對此並不認同,“這並非閉關鎖國、主動脱鈎,而是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此舉正是着眼於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

管濤稱,2013年至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總額之比上升十多個百分點,顯示出中國國內市場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為此,要繼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打造中國“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國際分工合作新定位,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提高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兩個循環”事實上對中國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將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巨大潛力,進一步對外開放,吸引跨國企業投資、保持產業鏈完整性,推動全球化進程。

——內需支撐復甦有底氣

在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國內大循環指向擴大內需。但也有質疑稱,疫情衝擊下以內循環為主,無法對中國經濟形成有效支撐。

在沈建光看來,儘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但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優勢亦十分明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以及形成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人口及財富基礎,總體具備了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的條件。

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內需漸成中國經濟主引擎。2019年,中國外貿依存度降至不到33%;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成為拉昇經濟重要內生力量。

“擴大內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核心要義”,管濤説,中國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具有經濟率先復甦的優勢,未來應更好發揮國內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的優勢,穩住企業和就業基本盤,降低外部衝擊帶來的挑戰。

——不會重回短期刺激老路

面對艱鉅的經濟復甦任務,以房地產刺激內需的老辦法用不用,亦是外界關注焦點。

對此,中國央行發佈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注意到,近期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呈現兩大特點:一是橫向方面注重結構影響,精準滴灌,引導社會資源支持實體經濟,關鍵是保民生、保就業;二是縱向方面強調跨週期設計和調節,避免短期需求刺激以加劇中長期失衡為代價。

“這兩個維度都要求堅持房住不炒,擴大內需不能靠拉動房地產需求,因為房價和信用相互促進,短期看似乎擴大了內需,但高槓杆風險不可持續。”彭文生説。

不靠短期強刺激,打通國內大循環靠什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指出,要更加註重依靠改革激發市場潛能。比如加快落後過剩產能和殭屍企業出清,把沉澱的生產要素配置到更有效率領域;營造依法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的市場環境,激發民營企業投資熱情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