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上半年國民經濟“成績單”:上半年GDP為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實際上,早在此前一系列向好先行指標數據出爐時,市場就多有預判——中國二季度經濟將率先在全球迴歸“正增長”的軌道。
而在機構熱議上半年數據亮點和隱憂之於,對於全年經濟走勢的預測也成為焦點。
目前,國內各機構對全年GDP的增長空間預計相差較大,據時代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機構預計全年GDP的增長最高為3.5%,最低預測增速則為1.8%左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近期曾指出,“預計今年亞太地區只有極少數幾個經濟體會實現正增長,其中包括中國,預計中國GDP將增長1.0%。”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則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全年增速將保持正增長,預計增速將在3%上下。
“得益於國內疫情防控效果明顯,復工復產加速推進,中國經濟增長由降轉升,由負轉正,在二季度各國的經濟表現中,中國是全球少有的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從全年看,經濟增速會進一步回升,增速也會逐步加快。”姚景源表示。
“目前市場普遍預期,全年經濟增速將持續正增長,三、四季度經濟增速還將更加強勁,預計全年增速將在1%至3%左右區間內。”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強調,提升國內有效需求將是進一步經濟復甦的關鍵。
經濟結構優化未間斷
雖然疫情“黑天鵝”的出現,為我國上半年經濟帶來衝擊,但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並未因此中斷。
在產業結構方面,服務業降幅縮小,現代服務業增勢良好。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9%,一季度為下降5.2%。分行業看,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5%、6.6%;
此外,工業轉型也進一步升級,數據顯示,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5%和0.4%;其中6月份分別增長10.0%和9.7%。
在需求結構方面,雖然目前消費恢復仍面臨制約,但在投資方面,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已經開始回升。數據顯示,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6.3%,一季度為下降12.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8%和7.2%。此外,社會領域投資增長達5.3%,一季度則為下降8.8%。
“雖然經濟總量有所回落,但經濟結構並沒有因此而固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有利於進一步抵禦疫情的衝擊。政策上,持續將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放在重要位置上,顯示出宏觀調控中戰略上的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方面,上半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雖下降2.7%,但降幅已比一季度收窄達17個百分點。今年5月,“兩新一重”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近期也已部署萬億規模專項債,投向重點也是“兩新一重”。另外,結合近期的央地表態,均在陸續加大對“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有效投資,
“基礎設施投資回升,是二季度GDP快速反彈的重要因素之一。”姚景源表示,以5G、大數據等新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優化基礎設施質量,加大對高新技術等方面的投資,推動政府投資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拉動國內的工業生產的發展。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研究員馮柏也撰文強調,未來還要“進一步發揮投資託底作用,大力促進5G等新基建發展的同時,繼續發展傳統基建項目,支持‘兩新一重’,優化債券資金投向,並充分調動民營、外資等社會資本積極性,多途徑保障項目資金來源。”
供給端復甦步伐加快
從供需兩端看,國內供給端數據逐步恢復,例如,在受供給端影響較為明顯的工業增加值數據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雖然同比下降1.3%,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4.4%,一季度為下降8.4%。
而受需求端影響更為明顯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其改善幅度不及工業增加值數據,這也意味着上半年需求端恢復未能跑贏供給端。
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256億元,同比下降了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下降3.9%,比一季度收窄15.1個百分點。具體來看,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26億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已經收窄達到1個百分點,環比增長達1.34%。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16日坦言:“從橫截面的數據來看,供給端恢復的確快於需求端。今年上半年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生產、人民生活,還包括大家生產生活的決策行為,產生的衝擊都是前所未有的。對不同行業、不同決策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經驗。”
“這可能和疫情衝擊對不同的行為主體的決策影響有關係。比如在供給端,可能生產組織方面體現出來它是一個集中決策,需求端更多是分散決策,所以政策的見效都有一些不同。”劉愛華強調,按照時間縱向來看,供給需求兩端上半年都表現出回升或者降幅收窄的態勢,雖然步伐有所區別,但總體回升態勢不可否認。
“目前疫情沒有完全結束,對外的外貿需求仍然有較大不確定習性,對內,在消費需求方面,還處在一個相對壓抑的階段,旅遊、電影等行業都沒有得到恢復,因此,目前經濟增速主要還是由供給端進行推動。”王文説。
如何為內需打開更多增長空間?王文建議,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讓各產業學會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與病毒長期相處,通過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民眾消費,加大力度推動復工復產,這正在高度考驗各地方的治理水平,平衡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
在王軍看來,可以從三方面進一步穩定消費,其一是穩就業,就業穩定是消費回暖的前提,通過進一步落實上半年幫扶中小企業的各項政策,避免市場主體出現大規模破產倒閉和裁員;其二是穩定收入,收入是穩定消費的核心,着眼於中長期,可將穩定居民收入上升至國家戰略,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體現;其三,借鑑國際上的優秀經驗,利用財政手段促進消費,保障低收入羣體的利益。
姚景源也強調,在進一步鞏固外需的同時,擴大內需將是下一階段促進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優勢是中國有一個14億人規模的消費市場。受疫情影響,目前接觸性消費和聚眾性消費均受到嚴重衝擊。下一步,應該將疫情防控與促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尤其是推動服務業等產業恢復發展,既能促消費,同時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