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圍市場中秋走弱 A股不排除低開高走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記者 高升

本報訊 中秋假期,外圍金融市場走勢頗為動盪。恆生指數本週一下跌3.3%,地產股跌幅較大,週二股指呈小幅反彈態勢。美國市場方面,美財政部長耶倫發出警告,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聯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很可能引發一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外圍市場動盪不安,A股今日開市能否獨善其身?業內人士認為,A股市場有自己的運行節奏,雖然市場低開已在所難免,但不排除低開高走並與外圍市場保持相對獨立的走勢。市場風格方面,行業分化仍是影響結構性行情的主流,大小市值的風格分化未必如想象中明顯。

耶倫:小心出現“歷史性金融危機”

週一A股休市,但外圍股市很不平靜。首先是港股突然大跌,恆生指數跌3.3%。接着歐洲股市也是大幅下跌收場,德國DAX指數下跌2.31%,法國CAC40指數盤中跌幅也接近3%,最後收跌1.74%,意大利富時MIB、澳洲標普200等跌幅均超2%。

到了晚上美股交易時段,三大股指均大幅低開,道指盤中跌近1000點,尾盤拉昇後,跌幅收窄至614.41點,下跌1.78%,創下近兩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標普500指數跌75.26點,跌幅1.70%;納斯達克指數跌330.07點,跌幅2.19%,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均創今年五月中旬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當地時間1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發出警告稱,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聯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很可能引發一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

週二,港股在早盤低開之後快速企穩,尾盤在增量資金的拉抬下進一步翻紅向上。截至記者發稿,恆生指數升近0.68%。地產板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彈,市場恐慌情緒有所緩解。

業內機構:A股低開難免 不排除低開高走

外圍市場波動加劇,A股能否獨善其身?深圳一家中型私募機構負責人對《投資快報》表示,港股近期走弱主要是地產、金融板塊拖累。從地產板塊來看,香港本地地產股的跌幅相對更大,內房股則呈現分化態勢,負債率較高的地產公司承受拋壓。金融股走弱則是資金擔心地產風險外溢,部分前期較為堅挺的銀行股出現補跌。美股下跌的主要原因,還是聯邦政府債務問題。耶倫的警告值得注意,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美股可能迎來“人造危機”。

但A股市場情形並不相同。近年來,A股的表現越來越獨立,往往是外圍市場大跌,A股反而企穩回升。這種彰顯“韌性”的走勢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從目前的消息面來看,週二外圍市場已經有所企穩,週一大幅下跌的恐慌情緒有所緩解,因此A股市場週三開市雖然低開難免,但仍有希望表現出相對獨立的走勢。

中金:行業分化比市值影響更大 “炒小”風格較難重現

對於A股後市,結構性行情的判斷仍佔據主流。只不過對於“結構”的判斷,各路分析分歧較大。

比如針對市場風格的判斷,未來究竟是大盤股佔上風還是小盤股佔上風?從最近一兩個月的情況來看,大市值股票的表現似乎弱於中盤股的走勢,部分小盤“妖股”的崛起,又給人感覺到A股似乎重新“炒小炒差”。中金公司認為,“A股正在轉向中小市值風格”的判斷並不準確。

今年以來,代表大市值公司的滬深300明顯跑輸,而代表中小市值的中證500、中證1000年初至今收益一度超過20%,近期“專精特新”等政策也進一步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小市值股票的關注。但實際上,在此之前,滬深300相對中證1000的跑贏幅度已經持續多年增加,顯示A股市場中市值較大、成交量較高的300只股票已經持續多年跑贏中小市值股票。許多投資者認為A股市場出現了從“大市值”向“中小市值”的風格輪換的判斷可能並不準確,而更多是在A股市場賽道風格切換的過程中,由不同規模指數之間行業分佈偏差造成的“錯覺”。

中金認為,儘管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常用的規模指數時常被用來代表A股市場不同市值分類的股票,但這些規模指數在行業分佈等特徵上大為不同,其表現之間的差異也可能由行業特性造成,而非單純來自於市值規模的差異。

首先是權重股影響大盤指數。滬深300和國證1000是諸多規模指數之中金融、地產行業權重最高的指數,兩者中金融地產的權重之和都接近20%,而相比之下代表中小市值的中證500、中證1000則幾乎不受到這兩個行業的影響。而週期股主要集中在中盤指數,中證500中,能源和原材料等週期板塊的權重總和接近30%,中證1000中這一權重也接近25%,遠遠高於大盤指數的10%。

“雙創”板塊相關指數側重點有所不同。儘管科創50、科創創業50、創業板指都集中於創新型企業中,但科創50中近六成權重都屬於信息技術,而科創創業50和創業板指中則賦予工業等製造業企業更高權重。在不同的行業輪動明顯的行情之下,這意味着以市值規模來界定的指數可能受到其行業表現的影響大於市值規模的影響。

當前A股市場機構化、頭部化的趨勢仍然在持續,而小市值企業面臨的投研資源配置不足、流動性容量有限的問題仍然存在,機構投資者可能仍然會青睞相對市值較大、基本面更為優質的各行業龍頭,過往“炒小”的風格可能較難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