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數據發佈在即!獨家分析來了
一季度經濟數據發佈明天將正式公佈。今年前兩個月,得益於強大的發展韌性,我國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進入3月後,國際國內環境出現一些超預期變化,經濟增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怎樣看待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的表現?如何正視和應對新挑戰?未來支撐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新的經濟增長潛力又從何而來?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獨家報道↓↓↓
1 一季度經濟恢復有何特點
投資增勢良好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從已發佈的1月份至2月份數據看,經濟恢復勢頭向好,為今年一季度開好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我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為5.5%左右。北大國發院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認為,這是一個積極並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增長目標,也是一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
#看數據
從需求角度看
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2%,比去年全年加快7.3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長20.9%,有望繼續為全年投資增長作出重要貢獻。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1%,比去年全年加快7.7個百分點,有望繼續企穩回升。房地產投資回落幅度減小,近期多個城市陸續推出降低按揭貸款利率加點、下調住房貸款首付比例等措施,房地產開發投資可能會扭轉去年增速持續回落的態勢。
從生產角度看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建築業增加值增速有望回升。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新動能有望保持快速增長,為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一季度,得益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前發力,適度超前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將有效帶動新型基礎設施及交通、水利、生態、民生等多領域投資快速增長。同時,工業生產持續恢復且出口強勁,也帶動製造業投資維持高增長。
判斷經濟運行態勢,不僅要看增長指標,還要看物價、國際收支等宏觀指標。
#看數據
從物價看
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繼續保持穩定,3月份同比上漲1.1%,漲幅與2月份相同。
從國際收支看
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3.19萬億美元,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創新驅動明顯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創新驅動態勢明顯,智能低碳產品增勢良好。1月份至2月份,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50.5%、29.6%、26.4%。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6.9個百分點。新業態新模式實現較快增長,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2.3%,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2.0%。
“高技術製造業發展勢頭較好,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較快,新動能不斷湧現出來,繼續呈現加速升級和結構優化的態勢。”劉向東説。
#看數據
從供給端看
製造業方面,1月份至2月份,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比上年12月份加快3.5個百分點;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6%,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2.1個百分點。服務業方面,1月份至2月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6.3%,快於全部服務業生產指數12.1個百分點。
從需求端看
高技術產業投資高速增長,1月份至2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4.4%,快於全部投資22.2個百分點。升級類消費增勢較好,1月份至2月份,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9.5%和11.1%。
在要素保障方面,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持續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力度,能源供給穩步增加。劉向東表示,能源雙控約束有所緩解,外需擴張仍在持續,將會有效拉動製造業景氣回升。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穩增長力度,宏觀政策發力靠前,幫助企業穩訂單穩生產,將有效推動經濟景氣迴歸。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在持續恢復,並不會因短期風險挑戰而遲滯。
應變克難穩增長
當前世界局勢複雜演變,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此前,我們預期,今年經濟擾動因素主要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以及輸入性通脹壓力等方面,但2月份以後出現了新情況,俄烏衝突對國際政治格局、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等帶來較大沖擊和影響,加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都給當前經濟帶來一定壓力。”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認為,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影響,預計一季度GDP增速較此前預期有所下調。
劉向東也表示,當前疫情多點散發疊加俄烏衝突等風險衝擊,經濟發展面臨的供給衝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壓力有所加重,經濟增長恢復勢頭會受拖累,其中最大的挑戰仍是疫情散發反覆。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首要的是穩定市場預期,千方百計擴大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引導經濟循環全面暢通起來。”劉向東認為。
温彬表示,一季度、上半年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對實現全年目標至關重要。當前,宏觀政策要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財税政策方面,儘快將減税降費政策落地,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困難行業的經營壓力。在貨幣政策方面,要堅持以我為主,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一方面仍有降準和降息的空間和必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養老再貸款等結構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優化信貸結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 經濟運行韌性何在
外貿增長基礎堅實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今年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延續增長勢頭,連續7個季度保持了同比正增長,實現了開局穩。
“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外貿韌性強、潛力大的特點,實現外貿穩定增長仍具有堅實基礎。”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
#看數據
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3.9%,比重繼續提升。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實現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貿易伙伴進出口分別增長16.7%、6.9%。同時,外貿經營主體進出口韌性足。一季度,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43.2萬家,同比增長5.7%。民營企業進出口額達4.5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
但也應看到,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我國外貿所處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複雜,發展也面臨着諸多風險挑戰。疊加去年高基數等因素,從月度情況來看,進出口增速整體有所回落。
“隨着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大部分發達經濟體央行加快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全球金融條件收緊,再加上疫情和俄烏衝突影響,世界經濟復甦勢頭弱化。”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竺彩華表示,從外部情況看,全球需求趨弱,我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趨緊,增長勢頭會有所放緩。
與此同時,近期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對外貿競爭力最強的沿海地區造成一定衝擊。竺彩華表示,上海、深圳等港口城市受到的衝擊最大,部分外貿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受阻、物流運輸不暢等問題。原材料成本上漲、跨境海運不暢、供應鏈瓶頸等問題並未根本緩解,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較大經營壓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認為,今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對勞動力流動和有效供給形成制約,也可能會延長物流週期,從而對產業鏈供應鏈產生一定影響。
楊長湧表示,發達經濟體從收緊貨幣政策到傳導至實體經濟有一個過程,對外部需求的影響,會在二季度到三季度逐漸體現出來。
消費市場有所恢復
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市場運行平穩,市場銷售恢復有所加快,基本生活類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總體看,消費市場恢復有所加快。居民消費增長勢頭有所改善,同時,新型消費發展迅速。
#看數據
1月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7%,比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加快2.8個百分點。
1月至2月全國網上零售額19558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6371億元,同比增長12.3%,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2%。
“隨着互聯網滲透率持續提高,我國網絡消費增長前景較好。”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分析,特別是中老年網民增速較快,他們對基本生活用品、養生保健類商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同時,農村地區網絡滲透率增速快,網民佔比已超30%。未來,農村地區相關網絡消費也會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但從目前看,服務消費分化突出,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較為低迷。”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鄒藴涵表示,進入3月後,疫情對於消費的影響再次凸顯,特別是服務消費再遇衝擊,1月至2月餐飲消費回暖趨勢在3月遭遇降温。
“疫情反覆導致消費預期和意願修復不能持續,表現為消費者信心指數再度走弱、居民儲蓄比例持續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出現結構性變化等。”鄒藴涵認為,居民消費能力對消費增長的支撐作用還需進一步夯實。
政策效應持續釋放
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要求穩定當前消費,釋放消費潛力,同時要求更好發揮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應,促進外貿平穩發展。
趙萍認為,要繼續發揮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作用。“去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65.4%,遠高於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特別是去年第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更是高達85.3%。”趙萍表示,從供需關係來看,消費是最終需求,投資是中間需求,也就是從消費需求中派生出來的需求。要從促進消費這一最根本的問題入手,來提振總需求。
鄒藴涵表示,在持續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礎上,將穩消費、促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出實招快招,促進消費恢復平穩向好。
談到促進外貿平穩發展時,竺彩華表示,各地要繼續狠抓落實穩外貿政策,尤其要出台更加精準有效的保市場主體相關政策,幫助外貿企業克服暫時困難,同時要着力突破物流運輸瓶頸,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3 經濟增長潛力何來
投資潛力仍然較大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投資仍然是逆週期調節的重要工具和抓手,投資增長潛力仍然較大。”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説。
#看數據
今年前2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2%,比2021年全年增速提高了7.3個百分點,也明顯高於前兩年3.9%的平均增速,實現了良好開局。其中,高技術領域投資成為亮點,同比增長34.4%,社會領域投資保持高增長,同比增長19.1%,體現出投資結構的優化。
魏琪嘉表示,從全球範圍看,我國資本積累水平仍將保持世界前列。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4年我國國民儲蓄率仍將高達39.8%,遠高於同期26.6%的世界平均儲蓄率水平,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同時,隨着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也在進一步提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任榮榮説,在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投資較快增長為實現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投資結構優化有助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中長期看,我國投資增長仍有較大潛力空間”。
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碳達峯碳中和等重大戰略下,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老齡化進程加快趨勢中,都藴含着較大投資潛力空間。“比如,隨着碳達峯行動方案的實施,包括綠色高效生態農業、新能源產業、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綠色新技術研發應用等在內的產業體系,孕育着巨大投資機會。再如,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適應消費增長及結構升級新變化,新業態、新模式領域的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投資需求隨之加大。”任榮榮説。
強化消費“壓艙石”作用
“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對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高質量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魏琪嘉表示,雖然受疫情反覆等因素影響,但消費市場韌性足的特點仍比較明顯,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沒有改變。
從消費需求看,在我國14億多人口中,中等收入羣體已超過4億人,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羣體藴含着巨大消費升級需求。隨着經濟持續恢復,就業擴大,居民收入增加,社會保障改善,以及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效應持續顯現,消費市場持續恢復態勢仍將延續。
從消費方式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特別是隨着“互聯網+”深入開展,基於移動互聯、物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有利契機,有助於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
從消費空間看,大眾消費擴容升級的潛力巨大。大眾消費具有受眾羣體廣、市場空間大的特點。近年來,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收入結構不斷改善,中等收入居民比重顯著提升,消費總量將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也將延續升級趨勢,支撐了大眾消費的擴容。
圍繞穩增長、擴內需目標,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陸續在各地展開。近日,重慶市印發《促進消費恢復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從消費惠民便民利民、穩定擴大重點和大宗商品消費、開展文化旅遊消費行動、優化消費環境四方面提出19項措施促消費。
深化改革穩定預期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大盤仍然保持平穩,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發展的韌性強、潛力也較大。“只要統籌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不失時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就會更加穩健。”魏琪嘉説。
有效投資能夠滿足需求,同時能夠創造新需求,具有需求端和供給端促進增長的雙重效應。任榮榮表示,在更好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政策環境下,投資應在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等重點領域發揮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同時為擴大消費創造條件,促進有效投資與消費升級的良性互動,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魏琪嘉建議,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增強政策前瞻性、精準性,貨幣政策繼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和促進就業,更加註重支持中小微企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幫助緩解融資難題。同時,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推進重大工程、基本民生項目等重點建設,通過暢通不同產業間循環,進一步鞏固國民經濟產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羣分析指出,從要素供給看,我國現有勞動年齡人口8.8億人,今年高校畢業生將超1000萬人。從要素供給測算看,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仍然可以保持在8%以上。未來,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消費恢復發展,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專家表示,越是困難多,越要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越要通過深化改革,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用更多改革的舉措、創新的辦法,促進消費和有效投資擴大,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相關行業企業的紓困力度,以穩定的市場預期,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記者 熊麗 馮其予 顧陽)
責編:邵宇翔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