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數”説十三五)21個:自貿試驗區“雁陣”見證中國更高水平開放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財經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於佳欣)不久前,上田八目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入駐北京自貿試驗區,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貨幣經紀公司。

  9月底揭牌的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試驗區,成為中國自貿試驗區最新擴圍增加的三個“成員”。至此,歷經五次擴圍,中國已形成擁有21個自貿試驗區的“雁陣”。從2013年首次登場到如今的覆蓋大半個中國,只用了短短7年。

  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如今的自貿試驗區不僅在空間上實現“遍地開花”,形成覆蓋全國東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全方位佈局,還實現了京津冀全覆蓋,疊加中部崛起、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向着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開放邁進。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是一直將制度創新作為核心,累計到今天已形成260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發佈全國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建立首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立首個自由貿易賬户,率先實現“證照分離”……堅持大膽試、大膽闖、大膽改,自貿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示範和樣板。

  開放已成為自貿試驗區的最鮮明特色之一。以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為例,2013年曾經長達190條的清單,幾經“瘦身”,2020年變成30條,減少了80%。越來越短的清單,折射出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步伐。

  作為全國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自貿試驗區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18個自貿試驗區落地外資企業6242家、利用外資1436億元,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面積,實現吸收外資佔全國比重超15%。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未來,要把推動自貿試驗區高水平開放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密結合起來,不斷釋放自貿試驗區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