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動盪不已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國製造能夠起到充分的穩壓器作用,這是中國製造無可比擬的優勢。
圖片來自央視財經。
文 | 社論
最近,印度紡織訂單大量流回國內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有媒體走訪江浙地區的紡織企業發現,因國內紡織行業開機率基本已經恢復到了九成以上,確實承接了大量印度、越南企業轉回國內的訂單,不少外貿企業出現爆單情況,甚至有些工廠訂單已經排到明年5月。有貨車師傅稱,自己等了3小時才裝上貨。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也向媒體透露,目前,中國幾乎每天都有一些行業和地方的外貿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市場來生產。
國外訂單大量回流,這首先是中國防疫取得巨大成功的證明。紡織業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多數產品具有高替代性。前幾年,隨着國內人工成本上漲,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大量低端紡織品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也確實有承接低端紡織業的資源優勢。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產業發展環境的標準,而這背後恰好凸顯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上的不可替代性。
因為,在當下的國際貿易中,除了比較資源優勢,疫情防控和社會治理的統籌能力已上升為衡量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在此方面,中國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率先實現了安全的復工復產。就以紡織服裝業為例,國內紡織服裝業儘管今年前半年也面臨寒冬,但由於防疫有力,這一行業從5月開始就已逐步恢復生機,到八九月份出口量都創下了歷史新高。而反觀印度等紡織出口大國,由於防疫不力,至今仍未達到峯值,大量企業要麼無法復工,要麼完成不了訂單,只能把訂單轉交中國企業。
應該看到,自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中國製造的出口環境並沒有改善,相反在個別國家由於受到政治干擾還有所惡化,印度就有以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的打算。但是,國外訂單依然選擇向中國轉移,這是因為,中國在原材料、市場、人力資源、技術等方面具有全球獨一無二的產能配套優勢,加之棉花等原材料價格處於低位,從而吸引了大量國外訂單迴流。
國外訂單迴流,還從一個側面證明,面對因逆全球化、疫情大流行而動盪不已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國製造能夠起到充分的穩壓器作用。這是中國製造無可比擬的優勢。
中國之所以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壓器,不僅是因為其完備的產業體系具有強大的供應能力,能夠彌補臨時性的訂單缺口,滿足全球消費市場的需求,還因為中國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其證明雖然國際貿易環境在劇烈變化,但全球經濟的分工協作仍然是可行的,是能夠帶來多贏的。
當然也要看到,國外訂單大量回流對於國內紡織業等行業無疑是利好,海關總署和國家統計局三季度的數據也表明了這一點。但這種利好今後能否持續,迴流的訂單能否變成長單,一方面要看全球疫情控制情況,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國升級產業機構,夯實中國製造底座。
國外訂單大量回流,只是給了中國產能充分發揮在中低端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的機會,長遠看,逐漸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增強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性,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關鍵節點,是實現中國外貿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當然,這不僅是紡織業一個行業的課題,而是需要政策支持、各行業企業良性經營以及穩定外貿環境的合力拱衞。
編輯:新吾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