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風雲,自近代起,能人輩出,隨着互聯網產業的興起,幾位電商巨頭更是成為中國經濟新的領軍人物。
然而,有這麼一個人,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並且讓自己的名字幾乎成為全中國家喻户曉的人物,這個人,就是李嘉誠,曾經連續數年的亞洲首富,被稱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諸多企業家的風向標。
李嘉誠,這三個字或許説出口就能代表一段傳奇。儘管隨着李氏集團不斷拋售國內資產轉戰英國的消息不斷傳來,國人對他的評價已經趨向兩極分化。
但是,誰也無法否認,李嘉誠是在以馬雲為首的新一批企業家興起之前,中國最有商業頭腦的企業家,這樣一個風雲人物,他的一舉一動註定會引起一陣又一陣的討論熱潮。
而郎鹹平作為曾經經濟評説領域經常活躍於熒屏的一個人物,毫無疑問,他的演講又怎會錯過李嘉誠的存在,而在郎鹹平最近的一次演講中,他對李嘉誠的評價就是,現在的李嘉誠是英國的李嘉誠。
那麼,為何郎鹹平會説出這樣的論斷呢?而李嘉誠是否真是如傳言一樣,已經對國內市場不再看好,而轉向英國的市場呢?
拋售國內資產,投資英國水電天然氣
早年的李嘉誠在眾人眼中就是一個神話,經歷過戰爭的艱苦,逃難香港,寄人籬下,甚至連算命的人都説他面相不好,無法成就大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風雨飄搖的香港憑藉着毒辣的眼光和果斷的手段在短短几十年間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在15年之前,幾乎所有國人都將李嘉誠看作是一個成功的榜樣。
然而,就在15年之後,有些商業嗅覺敏鋭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發現,曾經的這位商業巨鱷在國內的產業份額急劇下降,然而事實上,這段時期,外界並沒有聽到李嘉誠投資失敗的重大消息唯一的可能性不過是他將自己的資產做了調整,而且是從國內調整到國外。
作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李嘉誠的這一舉動很快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甚至有一些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經過調查分析,從08年之後一直到15年,短短几年,李嘉誠不僅拋售了自己手中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地產項目。
甚至還將自己在香港的幾個大型商場拋售,以及李嘉誠旗下頗為有名的零售品牌“百佳”也被出售……據不完全統計,這幾年間,這些國內資產的拋售為李嘉誠籌集到了將近410個億的現金流水。
而這部分現金流最終到哪裏去了呢,它們成為了李嘉誠投資英國的第一筆先遣資金。説到這裏,大家或許就有這樣的疑問,李嘉誠並非普通人,他能夠破釜沉舟般的作出這樣的戰略調整,一定有他考慮的原因。
然而當時國內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為何李嘉誠會放棄國內如日中天的房地產行業,而去選擇投資英國呢?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當時的國內經濟環境,李嘉誠作為當時的中國首富,手下的商業帝國可以説是遍佈各個行業,然而在他的眾多公司中,房地產才是他投資比重中的大頭。
而中國的房地產雖然當時依舊正當勢頭,但是無論是市場的飽和和房地產業的泡沫話幾乎就在眼前,作為經歷過數次經濟危機的商業巨鱷,李嘉誠早在當時就已經預估到了中國的房地產業已經不再具有投資的價值。
既然如此,作為一個有長遠眼光的投資人,李嘉誠接下來的舉動就不難理解了。有人説,這是因為李嘉誠崇洋媚外,想要將屬於中國的資產轉到英國,這麼一大筆資金的外流無疑對中國經濟是有很大影響的。
事實上,在李嘉誠和一些商人眼中,這些引起外界熱議的商業活動不過是自家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所作出的戰略方面的調整而已。
獨特的投資眼光
而當時的李嘉誠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也只是説了一句“我不過是個商人而已”,就沒有更多的解釋。那麼,如果國內房地產業的泡沫化是促使李嘉誠決定調整投資的其中一個原因,那麼為何他會選擇英國。
畢竟在當時的歐債危機下,整個歐洲的經濟並不算好,倘若李嘉誠單單是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不被房地產業的泡沫衝擊,那麼,當時的美國對他而言才是更加穩健的投資選擇。
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將其在國內籌集到的現金幾乎全部投入到了英國,主要是用來購買英國的一部分本屬於國有資產的領域,比如水電天然氣等領域。
眾所周知,歐債危機之後,歐洲經濟迅速回落,而英國雖然沒有加入歐元區,受其波及較少,但是整個國內經濟的不景氣還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還不是當時英國所面對的最大的危機。
當時的英國急需解決的是國內的國債危機,説到底,就是政府沒錢,然而這對當時的李嘉誠而言,無疑是看到了又一次商機。
英國政府缺錢,所以迫不得已出售了一部分本來屬於國有資產的產業,而李嘉誠正需要一次投資,雙方各取所需,於是李嘉誠開始出售在國內的一部分資產,將其用來投資英國的水電天然氣這些能源領域。
那麼,郎鹹平為什麼説現在的李嘉誠是英國的李嘉誠呢?這句話並不是指李嘉誠將自己的全部身家轉移到了英國,已經是徹底的為英國服務了。
事實上,410億的現金流聽上去很唬人,但是對於李嘉誠的商業帝國來説,這只不過是裏面的三個百分點,儘管近年來,李嘉誠開始將自己的產業陸陸續續擴展到各個國家,但是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商業炒作,他的根基還是沒有變得。
但是就是這區區三個百分點的投資卻讓李嘉誠牢牢掌握住了英國的一大部分經濟命脈,原因很簡單,首先是時機。
李嘉誠出手時英國正逢國債危機,因此在政府急需大筆投資的情況下,李嘉誠的投資佔據了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其次是投資領域,剛剛説了,李嘉誠投資英國的大部分資金主要是為了購買英國征服出售的水電天然氣等能源行業的控股權。
要知道,這幾個關鍵領域的經濟一般都是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其中利潤太高,已經不符合作為一般商業活動交易的領域。
但是在當時的英國政府無可奈何之下,李嘉誠迅速在這幾個領域佔據相當大比重的控股權,甚至超過了英國政府。這也是為何郎鹹平會説,現在的李嘉誠已經是英國的李嘉誠的原因。
作為商人,李嘉誠的成功毫無疑問,儘管時至今日,他在國內的名聲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如今再回頭看他當年的戰略決策,眾人也只能嘆一句,眼光毒辣,神來之手。
畢竟英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在這裏起源,殖民統治時期又積累了相當一筆驚人的財富,倘若不是遇到百年難遇的國債危機,英國政府不見得會將這些產業出售給民眾,甚至是一箇中國人。
李嘉誠其人
如今,當年被千夫所指的李嘉誠也早已經退居幕後,無論是誰,也無法抵抗時間的推手。這個曾經創造了一段輝煌傳奇的男人終究漸漸老去。儘管當今國內商業領域能人輩出,其中不乏青年才俊,但是當年李嘉誠創下的傳説依然活躍在每個商人心裏。
也許有人會説,自古商人重利輕別離,無論怎樣洗白,李嘉誠終究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這句話是也不是,因為從古至今,但凡能人幾乎都是飽受爭議的,也許李嘉誠沒有做到中國自古以來所推崇的君子喻於義之舉。
但是這也不能成為眾人攻訐他的唯一理由,隨着經濟發展,整個社會的風氣已經大不如前,我們不能片面的認為這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結果,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是李嘉誠還是我們普通人,在面對一些能夠影響自己一生的選擇時,總不能做到盡如人意。
不過,我們也需要承認,也許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人們已經習慣將一切與利益掛鈎,與得失掛鈎,卻忘了除了利益得失,還有很多貴重的東西,比如信仰,比如感情。
就像國人為何會對李嘉誠有爭議,除了一些極端個人的仇富心理外,我們也該相信,有一部分人是真切的認為富而獻國這樣的道理的。
因為總有一些人,他們終身所求,不過是社會大同,祖國繁榮,這樣的人我們敬仰,而有一些人,他們能力出眾,無論在何時都能作出一番事業,這樣的人,我們肯定。所以,李嘉誠是什麼樣的李嘉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家越來越好,而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