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基金 哪些指標沒必要那麼關注?

  我們常説買基金看這樣那樣的信息,比如過往歷年業績表現、超越大盤/基準數據、基金經理能力圈…等等各維度的數據指標,但似乎很少説“不用”關注些什麼。

  事實上,圍繞基金的數據特別多,今天小歐就來跟大家聊聊,買基金這事兒上,其實有些數據指標你可能關注偏了重點

  1、基金淨值

  收益看的是“淨值增長率”而非“淨值”本身

  提及這個點,估計很多人也能get到,不少投資者尤其是基金投資新朋友們,特別關注“淨值高低”,甚至有高淨值恐懼症。他們認為淨值太高,未來漲幅空間就很小了…

  事實上,我們關心的收益,背後計算的是“淨值增長率”,而非“基金淨值”本身!言下之意,即便是高淨值的基金,未來如果能持續上漲,那麼收益也是可觀的。淨值高的基金並不代表未來就“不漲了”。

  基金淨值可以理解為基金當前的價格,但是這個價格的上漲邏輯並不等於股票價格。一隻股票的價格往往由一家公司的盈利情況、市場情緒等因素影響,但一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包括一籃子股票,基金價格往往受多隻股票價格的影響;而且基金的持倉是變動的,當有些股票上漲很多給基金貢獻了淨值且未來成長空間有限,基金經理就可能會賣掉這些股票而尋找新的優質股,以求持續為基金創造收益。

  此外,基金的單位淨值還會受到分紅等因素髮生改變,如果沒有弄清楚、過分看中淨值的話,可能錯誤解讀了指標信息。

  2、基金排名

  多維度優秀才是真的“優秀”!

  基金排名是對基金過往某個階段業績的一個梳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金在相應階段的表現,但是因為現在各類榜單太多、標準不一,再加上排名在什麼位置更多是看選中的統計區間。小夥伴們在篩選基金時,一定要正確看待基金排名這項指標信息!

  首先,排名是要看出處的。每逢年底,很多機構和平台就會發布各種基金榜單,但是這些排名不一定都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目前具備官方認證資質的第三方基金評價機構有晨星中國、中國銀河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上海證券、濟安金信、天相投顧等七大權威機構。如果你還是想將排名作為選基參考,可以重點關注這些評級機構定期給出的業績排名。

  其次,一定要看清楚是否在同一分類基金中的排名。不同類型的基金所實施的投資策略和風控策略不一樣,對應的預期收益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看業績排名的時候,尤其需要比較基金在同類型基金中的排名情況,否則這個排名就不具有多大參考價值。

  最重要的,看排名還需要看長期。基金圈素有“冠軍魔咒”的説法,指前一年的冠軍基很難在第二年蟬聯第一,原因在於短期業績的偶然性因素很多。所以我們在參考基金業績的時候,不要太關注短期的排名情況,而是關注基金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以上的業績排名情況。

  那些長期多次、多維度統計都能業績前排的基金,才是真的優秀!

  3、基金分紅

  不是分紅越多的基金就越好

  基金分紅,並不是基金給持有人額外派發的“紅包”,是基金收益的一種體現,但並不是分紅越多的基金就越好。

  分紅的本質是將基金收益的一部分以不同的形式派發給基金投資人。無論是以現金分紅還是紅利再投資的方式,投資者的資產總額是不變的,而相應的收益情況並不會因為分紅而改變,分紅並沒有讓你多賺錢。

一張圖看懂基金分紅前後的資產變化

買基金 哪些指標沒必要那麼關注?

  回溯歷史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基金分紅次數其實與基金業績表現沒有必然聯繫。過去五年間,共有958只基金分紅次數為0,但平均收益率達到112.18%;而有78只基金分紅次數大於等於5次,但平均收益率僅為97.86%。(基金類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數據截至2021年11月30日)

買基金 哪些指標沒必要那麼關注?

  【數據説明:篩選出在2016年12月1日之前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1545只,統計近五年(2016/11/30-2021/11/30)基金分紅次數與對應的平均收益率】

  可見,分紅越多的基金不一定業績越好。今後大家在面對“基金吹暖風,紅包來敲門”等説法時,理性看待,不要將基金分紅與基金品質簡單直接等同。

  4、基金規模

  正確看待規模的“大”和“小”

  除了以上3個指標,基金規模也是投資者們非常關心的一個數據指標。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投資大師巴頓·比格斯在《對沖基金風雲錄》的一句話“規模是業績的敵人”的影響,小歐發現,大家有點太關注規模了。

  誠然,對很多偏股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而言,規模增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基金規模擴大,説明基金過往業績表現不錯,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另一方面,規模增大,意味着基金需要配置更多的個股,無疑會增加基金經理投資難度,這也為基金未來業績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但這也並不代表,規模增長就一定影響業績的增長了。事實上,很多基金經理都是隨着規模的增長在不斷進化,A股新增的上市公司、優秀的企業/賽道仍藴含很多投資機會,基金經理的能力圈也在拓展。如果仔細研究也能發現,大多數基金經理都不是靠高買低賣獲得的收益,更多是看好企業的增長,如果研究方法沒有問題、投資的底層核心邏輯不變,規模或許更多是時間問題。

  有些朋友看一隻基金規模超過20億/50億就慌了,怕基金經理管理不過來,事實上,全市場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以上的已經很常見了。最高單隻基金規模達698億,超過100億的基金有71只。我們統計了全市場偏股型基金合計3000只(A/C等份額計為1只),平均規模就超過15億了(數據統計截至2021/12/10)

  還有的朋友怕小規模的基金有清盤風險,這裏也補充説明下。根據證監會規定,基金淨資產規模連續XX個工作日(一般是6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或者基金份額持有人連續XX個工作日低於一定人數(一般是200人)時,基金可能觸發清盤的條件,具體條款詳見具體基金產品的合同。事實上,這個條款正常的基金也是很難達到的,如果是3億、5億或者10億以下的基金,大家也不用太慌。

  寫在最後的話:

  上述的幾個指標並不是不重要的信息,往往我們在選基金的時候過度解讀或者誤解了,希望今後大家再看待這類指標信息時,可以更客觀、結合市場環境及基金本身的特性等綜合判斷一隻基金的優劣。

(文章來源:中歐基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12 字。

轉載請註明: 買基金 哪些指標沒必要那麼關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