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思維:為什麼你投入入力物力做私域,卻少有活躍用户?

編輯導語:私域運營簡單説,就是做老客户生意。保留穩定維繫好老客户,通過他們分享裂變。 用不同的營銷玩法讓他們增購復購。 然後通過他們,用最低的成本吸引新客户,這就是簡單意思上的私域運營。為什麼有的人投入很多,但私域運營仍然做不好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問題思維:為什麼你投入入力物力做私域,卻少有活躍用户?

私信收到幾位讀者想聽我講一下對品牌私域的看法。現在基本無論啥品牌都在努力做私域,做企業微信公眾號,搞微博,搞社羣營銷,投入巨大,但是沒什麼效果。我看到過一個做茶類飲料的品牌,投入大量人力做公眾號,每篇文章閲讀也就幾百上千;進入他們的社羣,人數從第一天的幾百沒兩週就下降了一半多。

他們的推送內容挺雜的,基本是生活故事,知識分享,限時促銷,分享好友,搶紅包混着來。這樣的規劃缺乏連續性,顧客也不知道他們想幹嘛。我想可能運營人員想用豐富的內容勾起不同顧客的興趣。但恰恰是這種策略,讓很多顧客被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打擾,選擇了離開。

這就陷入了一個困境:你越想做好,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大雜燴,越做不好。

問題思維:為什麼你投入入力物力做私域,卻少有活躍用户?

既然豐富內容的方向不行,那我們聚焦一下,直接從產生收益的模塊來做?從直接收益來看,老闆肯定是想看到私域裏轉化率的提升。於是你的覆盤就會側重在提升私域裏面的活動和價格機制,至於流失的人,那就流失好了,他們不是目標客羣。

常此以往會怎樣呢?私域裏面最後只剩下為了活動價格而留下的人,並且對價格越來越挑剔,感知閾值越來越高,對你的活動越來越不感興趣。(這就是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的阿倫森效應)最後人越來越少,價格再也低不下去了,私域就進入了另一個死局。那麼怎樣破局呢?

一、從問題,而不是產品出發的思考

剛好我最近讀到一本書叫《良性增長》,作者講述了一個觀點。“定義一個行業,不應該從產品出發,而是從問題出發。”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啓發。定義行業應該從問題出發,那麼做私域這件事是不是應該也從問題出發?大家談論私域的時候,焦點無外乎是如何提升私域的活躍度,做好個性化服務,做好觸點之間的流通,用什麼優惠方法在羣裏面促成交等等。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在這些討論背後對私域有一個假設前提:私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賣產品。在這個前提下,很多品牌做私域,其實是作為銷售渠道。無論是私域營銷,還是粉絲經濟,微信生態,微博運營等等,這些看似新的概念,但實際上還是疊加引流渠道的數量來增加銷售的邏輯。

品牌營銷最基本的概念是什麼?是迎合顧客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把賣給顧客產品看成了幫他們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是很多品牌做私域不成功的根本原因。真正優秀的品牌,不會想私域能為公司賣出多少產品,而是為顧客產生什麼價值。

問題思維:為什麼你投入入力物力做私域,卻少有活躍用户?

換言之,私域應該是解決顧客問題的產品服務的一部分。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常常看到朋友圈打卡,比如每天運動的,學英語的,給孩子講故事的,讀書的。這是當時很多APP的模式,在APP上面賣課程,然後通過朋友圈打卡減免,來督促用户堅持練習。

這樣既增加了用户的參與度,又讓自己的品牌得到宣傳。為什麼這種模式的私域用户參與度這麼高?因為在這個模式下,朋友圈打卡是幫助用户達成目標服務的一部分,甚至比APP本身的課程更有意義。畢竟找課程不難,大多數人真正痛點是做不到堅持。

“我是做茶飲料的,除了賣飲料,難道還能有其他服務?”的確,如果單純作為解渴的解決方案,茶飲料的確沒什麼其他價值。但你回想一下剛才我引用的那句話 “定義一個行業的不應該是產品,而是問題”。顧客喝茶飲料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單單是解渴嗎?為什麼同樣是解渴,他不喝白開水,不喝可樂,不喝運動飲料,不喝咖啡,偏偏是喝茶飲料?大概率是他既認同茶的健康價值,又沒有太多空閒時間泡茶。

換個角度看,你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讓消費者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更健康”。你會發現單單靠賣茶飲料,其實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還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比如:

  • 健康對比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患病風險上的區別
  • 什麼樣的飲食方式是健康的
  • 怎樣幫助顧客堅持健康的飲食方式

這些空白,單單靠你的產品是填不上的,這就是留給私域的價值空間。

問題思維:為什麼你投入入力物力做私域,卻少有活躍用户?

“你可以發公眾號,讓顧客評估自己的健康係數,甚至給出在線諮詢服務幫助顧客自評”“你可以在社羣號召顧客堅持每天打卡,曬出自己每天攝入的熱量和體重體脂”“你甚至可以做訂閲服務,在微信每天早上8點發一對一消息提醒顧客搓耳廓,中午12點提醒離開電腦眺望遠方,下午4點起立走500步”。

總之,私域和產品提供的不同價值,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而存在的。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説:我賣飲料而已,多花這麼多精力成本提供額外價值,真的能提高很多銷量嗎?投入產出比高嗎?

二、只要對顧客有價值,就有產生利潤的可能

能問出這個問題,證明你的商業敏鋭度很高。但是利潤就一定只能通過售賣產品賺取嗎?

事實上,只要能為顧客產生價值的服務,都有盈利的潛力。現代的商業早已不侷限於賣產品,利潤可以來自多樣服務,這叫做商業模塊管理思維(Portfolio Management Mindset)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的會員制商超,利潤不是來自賣產品,而是來自會員費收入。

除了商超,其實很多擁有大量粉絲基礎的企業都是這樣做的。小米大家都知道是粉絲經濟的代表品牌之一,其實小米的手機除了性價比以外沒有多大特點。但是小米的私域粘性很高,是因為論壇的討論,發佈會的造勢這些都是都具有產生愉悦感和科技優越感的價值。小米手機的價格優勢是構建在其他的利潤模塊上的,比如小米手環,小米有品等。

再比如新東方,以前你可能覺得它就是一個賣課程和出國服務的公司。在雙減政策落地之後,它的課程業務受到了很大打擊,出國服務也因為疫情受到了影響。這時候回看一下新東方公司的願景:成為中國有價值的優秀的教育機構。老俞發現教育不一定是通過課堂這種方式來實現。東方甄選抖音直播就是一個新的嘗試,效果出奇的好。不僅聚集起了超過2000萬粉絲,還做到月銷超過6億。

這其實能給我們很大啓示。當你在私域能夠為顧客創造額外價值,它也能為你創造額外利潤。賣貨變現就是我觀察到的一個新方向。那麼如何為顧客構建這樣的價值系統呢?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命題,這裏我想聚焦在分析社羣,因為社羣是最容易構建,但是最難運營好的陣地。

三、你可能拉了羣,但是沒有建立社羣

你翻看一下自己手機,是不是有各種羣:工作羣,團隊羣,項目羣,吃飯羣,親友羣,運動羣,興趣羣等等。你還要盯着有老闆的羣,隨時準備誇誇老闆的信息和搶紅包。在社羣這件事上,難就難在你是在和顧客的工作,私人生活,個人興趣,人際關係等方方面面在競爭。

品牌社羣難做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拉得快,跑得快。你花了大資源拉起大羣,卻發現當天就走了部分人,而且每天都有人離開。

這是因為你往往只是拉了羣,並沒有構建社羣。如果你回到2200多年前,也會發現一個類似的現象。彼時的起義頭子之一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稱漢王。但是在他一路入蜀的路中,軍隊卻不斷有逃兵,最後竟然逃了很大一部分,甚至連日後的大將韓信都差點跑了,只是被總理蕭何拼老命追了回來。

這可是創業成功準備上市兑現期權的時候啊,怎麼大家就逃了呢?部分原因是因為士兵的老家都在中原,不想背井離鄉。但既然都出來鬧革命了,大家也習慣了。根本原因是劉邦隊伍本來的願景是爭奪天下(畢竟秦國故都咸陽都是他們先進去的),但是甘願被分封到漢中在將士看來就變成了偏安一隅,放棄了最初的願景。

將士因為隊伍沒了目標,而選擇離開。這跟很多品牌做的社羣何其相像——顧客因為對品牌產品的興趣而聚集在一起,但是卻流失得很快你以為顧客因產品而來,就會因為同樣的原因留在羣中。

其實你只是拉起了羣,而沒有建造社羣。“社”的含義是組織,單純的羣組缺少的是組織感。要增加羣體的組織感,可以從組織最早的形式去找答案,因為這刻在我們千萬年進化的基因裏。

1. 釐清目標

最早的組織要追溯到人類羣居的開始。其實人類的食量本來不大,通過摘果子,抓小型動物吃就已經能做到自給自足。之所以要聚集在一起生活,是因為他們有其他共同的目的——抵禦風險和獲得更大收益(比如獵殺更大的獵物)。

同理,一個明確的目標能夠提升羣裏顧客的組織感:我們聚集在這裏,是為了共同完成一件自己期望的事。這個事可以分為內部目標和外部目標兩種。內部目標是作用於羣體內部的,比如進行體重管理,活得更健康,在遊戲裏獲取快樂,提升個人能力,學習英語,培養健康寶寶等等。

比如蔚來汽車的社羣,目標就是讓每一個成員的家庭生活更美好。他們會在週末定期組織一些親子活動,家庭出遊活動來增加顧客的幸福感。再比如孩子王的社羣,目標就是讓孩子健康成長。他們會在社羣裏安排育兒專家做專業答疑,羣友們還會在羣裏討論自己孩子的情況,集思廣益。

外部目標是作用於羣體外部的,比如為某個偶像打CALL,支持同一個球隊,宣揚環保概念,倡導更多人過上健康生活,推廣漢服風等等。

2. 創造符號

古代的村落為了區分出彼此,增強歸屬感,會創造出自己村落的符號,比如西方村落的圖騰,我國村落的宗廟。符號的作用是讓羣體能夠有一個簡潔而清晰的自我認知。如果一羣人叫“喜歡小米品牌的人”,這個定義是沒有區分感的。但是如果他們叫“米粉”,就有了凝聚力,並且易於傳播。

這就是為什麼從古到今,有凝聚力的團體都有自己的符號。比如岳飛的抗金軍隊叫岳家軍,明朝東林書院出來的官叫東林黨,鹿晗的粉絲叫蘆葦,蘋果的粉絲叫果粉。

三隻松鼠的社羣也有自己的一套符號。品牌運營人員叫松鼠醬,稱呼顧客為主人,讓你看到消息彈窗的頭兩個字就知道是三隻松鼠的羣在呼叫。

3. 營造儀式感

就像基督教有禮拜日,佛教有初一十五吃齋日,學校上課前叫起立老師好。除了共同的目標和特定的符號,提升組織感還需要把羣裏的活動儀式化。比如肯德基的超級星期四,電商平台的雙十一,DR用身份證登記買戒指。

甚至有一些儀式可能你自己都沒意識到,比如在蘋果出來以前,沒有手機每次打開鎖屏是需要從左到右劃一下的。如果你只是在羣裏面不定時搶紅包,找一些託在羣裏隨機聊天,發一些優惠活動,這樣的運營是無法讓用户產生習慣的,更關鍵的是沒有形成固定預期。

上文我説過每個人微信裏都有很多個羣,所以要讓你的羣有意義,就需要在固定時間,做做重複的系統化行為。這樣用户在其他時間可以假設你的羣不存在,大大減少了他們的注意力成本,你的社羣活動就能夠慢慢融入他們的時間表。

值得注意的是固定活動需要規定一些固定的參與行為,比如發紅包前大家扣666,或者曬出自己的體重指數等等,讓更多的人一起參與的儀式活動才有意義。

4. 提供反饋

你玩俄羅斯方塊遊戲,覺得有趣停不下來,是因為你的每一步動作都能產生即時反饋,看到方塊落下來後怎樣了。一個社羣想讓用户保持興趣,也需要提供即時反饋。這裏就看到明確社羣目標的重要性了,因為反饋的本質就是告訴所有人“我們離目標還有多遠”。

很多羣就是因為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能反饋啥,畢竟也不能告訴所有羣友每天自己做了多少銷售額吧。針對不同的目標這裏我推薦兩種反饋方式。

  1. 對待內部目標,我推薦用公示排行的方式。比如體重管理,對減重減脂成果進行羣內排名,羣內用户能瞭解到自己與其他夥伴的情況,起到激勵作用。
  2. 對待外部目標,可以在羣裏做成果播報。比如環保組織羣,可以在羣裏分享階段性成果,比如本週多植樹40棵,今天讓2家電商品牌用上了環保快遞箱等等。
四、總結

私域的本質不是賣產品,而是根據需求解決用户碰到的問題。你需要把目光從單純的聚焦賣產品收回來,從整個品牌的角度思考提供給用户的解決方案,看看私域能夠在裏面扮演什麼角色。要避免拉了羣,而沒有建立社羣,關鍵是提升組織感。一個參與度高,讓人有歸屬感的社羣需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特定的符號,有儀式感的活動和即時反饋的機制。以上,希望對你所啓發。

#專欄作家#

呵先生,公眾號:Yuanwai-H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營銷、社會、心理、企業戰略。喜歡挖掘商業現象背後的原理,相信洞見是通過觀察和思考自然生長的。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 ,基於 CC0 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50 字。

轉載請註明: 問題思維:為什麼你投入入力物力做私域,卻少有活躍用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