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賦能企業綠色轉型 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

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簡稱“ESG”)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自2004年聯合國提出ESG概念以來,ESG要素已然成為政府、企業、投資者、金融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考量。

在此背景下,梳理ESG理念成為全球經濟政策發展趨勢的表現,提出企業以ESG理念作為轉型方向的必要性,探尋企業ESG生態系統的優化對策,更能有效引導企業關注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踐行ESG有序協調發展價值觀,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和全面可持續發展。

ESG賦能企業綠色轉型 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
山東新基建“提速”,打造發展新優勢。資料照片

ESG理念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勞工矛盾激化等全球性危機頻發的嚴峻挑戰下,代表可持續發展的ESG理念逐漸在國際國內社會形成普遍共識。踐行ESG理念有助於推動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在投資和經營中的社會責任履行水平,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從而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首先,ESG理念已經成為一股全球性的潮流。從制度與政策看,目前許多全球重要經濟體已形成ESG政策法規體系。美國眾議院於2021年6月通過《2021年ESG信息披露簡化法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2022年提交了《上市公司氣候數據披露標準草案》,要求上市公司在註冊聲明以及定期報告中披露與氣候相關的信息和內容。歐盟已實施《歐盟分類法》、《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於2021年通過了《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徵求意見稿,擬修正或取代現行的《非財務報告指令》,形成從分類到披露的完整政策體系,規範整個投資產業鏈。從行業標準和規範看,近期合併成立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正在研究ESG國際準則,將融合目前繁多的ESG標準和準則,降低披露成本和數據成本。

其次,中國在ESG領域也開展了自己的探索和實踐。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型關鍵期,可持續發展成為微觀企業乃至宏觀經濟的轉型新方向。在以往重視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對社會的負外部性影響往往讓位於快速發展的經濟目標。經濟轉型過程中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本質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企業行為的外部性受到廣泛關注。而ESG理念尋求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發展以及優化公司治理、強調企業正外部性的理念與中國新發展理念在底層邏輯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加快推進ESG理念是適應可持續發展需求與向國際傳遞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重要手段。“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資委也成立了社會責任局,職責包括“抓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構建工作,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主動適應、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制定,更好推動可持續發展”。

另外,資本市場對於ESG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高。2006年,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在聯合國支持下成立,PRI將責任投資定義為:“該投資把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積極行使股東投票權,以提高回報、更好地管理風險,以及創造對現實世界的積極影響。”PRI為廣大投資機構建立了ESG投資的基本原則與框架,直至2022年,國內投資機構中加入PRI的機構增長至74家。在PRI的推動下,ESG投資與責任投資的理念開始在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快速發展。從國際ESG投資的資產規模看,2021年12月,全球ESG基金總資產已達到2.74萬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66%。全球投資界,包括美國和歐洲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貝萊德和東方匯理,都已在積極佈局ESG投資。從國內資本市場看,自2016年以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積極推廣ESG理念,發起並開展了ESG專項研究。國資委於2022年發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要求中央企業集團公司要統籌推動控股上市公司進一步完善ESG工作機制並提升ESG績效,力爭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實現ESG報告披露“全覆蓋”,在資本市場中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同時,由於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將對所有納入MSCI指數的上市公司進行ESG研究並定期公佈ESG評級結果,自2022年A股正式被納入指數後,MSCI的ESG評級也將引導國內市場進一步完善ESG信息披露,提升資本市場各參與方對ESG要素的理解和認知。

ESG理念重塑企業價值觀

經典公司財務理論認為企業僅應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是企業經營業務之外的利他性行為。故而,傳統估值理論研究企業價值時,並未將企業在環境、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納入方法論中。然而,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與認知的覺醒,氣候變化、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的嚴峻性日益凸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商業模式受到廣泛質疑。在可持續發展需求下重新定義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構建企業發展新範式成為ESG理念產生的初始動機。ESG作為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它將公司置於彼此聯繫且相互依賴的社會網絡之中,將公共利益引入到公司價值評估體系之中,將單一企業的行為映射到整個社會體系,更注重每個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公司與社會價值的共同創造和相互促進,而非僅考察公司財務表現的提升。

從企業的角度看,ESG的主流化意味着社會已經對企業運作的外部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對企業的價值有了新的評估標準。隨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資產管理行業落地,以及“十四五”期間將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ESG管理理念逐漸成為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載體。ESG管理要求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影響和公司治理這三個方面綜合發力。環境保護方面,公司應當提升生產經營中的環境績效,以儘可能降低公司運營對外部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社會影響方面,公司應當秉持較高的商業倫理、社會倫理和法律標準,重視對地方社區的影響和公司員工的保護。公司治理方面,公司應當完善自己的企業制度,形成科學的管理體系。良好的ESG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進行內外部治理,包括吸引人才、開拓市場、建立品牌聲譽、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獲得可持續價值和長遠發展。

企業ESG生態系統優化對策

ESG理念與我國倡導的新發展理念、高質量增長和“雙碳”目標等戰略高度一致,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有力工具。為優化企業ESG生態系統,本文提出以下兩點政策性建議:

第一,提高市場主體的ESG認知。成熟的理念認知是實現企業與其他社會主體協同發力的鏈接,也是企業持續踐行ESG理念的動力來源。近年來,ESG風險爆雷案例已不計其數,反映出市場主體對ESG理念認知不足產生的負外部性影響,也體現了商業投資領域貫徹ESG準則的重要性和緊迫性。ESG通過評估財務情況以外的公司表現,衡量企業的可持續性和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以及公司治理是否完善等績效水平,有效引導資本流向,輔助監管者及時決策,也能協助客户作出科學的供應鏈管理決策,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的簽署方承諾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遵循ESG表現的相關標準,並鼓勵所投資的公司遵守和踐行ESG要求。通過行業案例分析以及數據研究發現,投資決策中踐行ESG理念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能更好地把控風險並提升投資收益,而重視ESG績效的企業通常更受市場青睞、有更低的融資成本與更穩健的企業經營狀況。

第二,建立健全ESG的評價體系。傳統的企業價值評價體系偏重於衡量財務指標,忽略了ESG要素對企業在未來長週期內的價值影響,無法科學全面地體現企業價值。在傳統估值理論基礎上,構建更完善的ESG估值理論和評價體系,融入更多既能為社會福祉做貢獻,又能為企業自身發展提供新力量的關鍵因子,可以幫助投資人和企業管理者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和管理決策,提高投資回報和經營業績。以電力行業為例,隨着我國能源生產加速清潔化轉型,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的減碳成本將向電力行業聚集,逐步形成清潔能源主導、電為中心的能源供應和消費體系,將給電力系統帶來深刻變化。企業亟須突破以股東價值為核心的發展範式,從更寬闊的視角重新定義企業在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企業投入產出效率不能僅從企業自身的財務指標評價,更需要充分考慮ESG理念下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帶來的環境價值與社會價值。風光大基地發展成本,是促進能源低碳轉型和經濟持續發展的社會成本,需要基於“雙碳”目標大背景,構建ESG理念下的電網企業價值評價體系。通過科學的方法論,將踐行ESG理念的企業估值溢價進行合理計量,體現ESG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提升,能夠進一步促進企業綠色轉型,從而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財務部價格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8 字。

轉載請註明: ESG賦能企業綠色轉型 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