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北京】11月5日報道(文/韓文靜)
“AI醫療第一股”,終於塵埃落定。
今日,鷹瞳科技赴港上市,發行價每股75.1港元,開盤67.6港元/股,跌幅近10%。即便處在AI醫療的熱門賽道,鷹瞳科技依然未能躲過近日醫藥生物股的“破發魔咒”。
截至發稿前,公司的股價有所回調,每股為70港元,跌幅回升至6.79%,總市值超72億港元。
鷹瞳科技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人工智能視網膜影響識別,篩查早期重大慢病。公司一直沒有停下邁向二級市場的步伐,年初擬於科創板掛牌上市,但最終轉戰港股。
今年以來,國內醫療AI領域的公司排隊赴港上市,包括科亞方舟、推想科技等公司陸續遞表,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奔向資本市場,行業想象力進一步提升。
其中,醫學影像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領域之一。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行業預計將由2020年的人民幣3億元增至2030年的人民幣923億元,這十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76.7%。
在AI醫學影像領域,鷹瞳科技實現了率先卡位,但醫療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決定了這注定是一門慢生意。鷹瞳科技創始人張大磊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已經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
為什麼是AI視網膜識別?在全球醫療資源總量不充足、分佈不均衡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大環境下,人工智能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拿醫學影像來説,在檢測效率和精度上面,人工智能都比人為更快更準,還能輔助醫生減少誤判。
目前,我國大部分慢病患者被發現患病時已處於晚期階段,治療康復的成本極高。而面對這種情況,一部分人可以通過視網膜慢病早期篩查得以改善。
以視網膜篩查為切入口,張大磊在2015年創立了鷹瞳科技,“之所以把公司英文名字取作Airdoc,也是希望好的醫療服務像空氣一樣,讓每個人都能擁有。”
與其他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解決方案相比,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識別分析可以更廣泛地應用於醫療和大健康場景。諸如糖尿病、青光眼、高血壓等常見的眼底疾病和慢性疾病,都可以通過視網膜篩查手段得以早篩早治。
從視網膜上能直接觀察到的血管和神經病變有200多種,面對前方廣闊的汪洋大海,張大磊想把這些血管和神經問題一個個都做透。
招股書顯示,目前鷹瞳的主要產品是Airdoc-AIFUNDUS (1.0),作為一款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軟件(SaMD),用於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同類產品中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第三類醫療器械證書的醫療器械,在臨牀試驗中顯示出91.75%的敏感性和93.1%的特異性。
據悉,該器械用於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目前已在超過 400 家等級醫院、140家體檢中心、950家視光中心,以及28個省份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以及藥房等場景下實現了落地應用。
目前,鷹瞳正在開發Airdoc- AIFUNDUS (2.0)及 (3.0)版本,未來會將適應症範圍擴大至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病理性近視及視網膜脱離。
AI醫療影像行業一片藍海。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數量的年增長率僅為4.1%,而AI醫療影像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一痛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利用AI進行糖網病篩查的公司還包括愛爾眼科、BigVision、泰立瑞等企業。對手們也虎視眈眈,頭部公司並不能“高枕無憂”,率先獲得卡位鷹瞳科技的雖然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也要面對後來者的不斷追趕。
基於真實世界數據,有望實現飛輪效應通過深度學習數百萬張視網膜照片,由全球數百位醫學專家交叉標註,鷹瞳科技的AI視網膜診斷系統在臨牀真實世界驗證中表現出了穩健的識別能力和準確度,其算法模型已可以做到55種健康風險的識別。
而這個龐大的數據庫,已然成為競爭對手的主要准入壁壘。基於大規模真實世界用户數據計算,鷹瞳科技的產品也有望實現飛輪效應。
目前,公司產品組合包括用於檢測及診斷的SaMD、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以及硬件設備,產品管線豐富,涵蓋了多個病種。不僅覆蓋醫院的臨牀科室,還可滿足在社區診所、體檢中心、保險公司、視光中心及藥房等場景的全人羣用户對健康服務的各種需求。
鷹瞳科技產品優勢的建立離不開團隊多年來對技術的全面研發。創始人張大磊曾在微軟、新浪擔任高管,在人工智能技術和技能的研發、高科技公司的管理方面已累積近12年的經驗;首席技術官和超博士擁有約20年的軟件開發、算法設計及硬件開發經驗,在這些領域擁有30多項美國或歐盟註冊的專利或專利申請;首席醫學官陳羽中博士在將信息技術應用於臨牀實踐方面擁有約20年的一線經驗,包括在三甲綜合醫院工作的經驗。
經過六年的營運,鷹瞳科技深度優化了視網膜影像分析的端到端的質量、效率和成本,可以支持千萬到億級別的健康篩查。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業內為數不多的將硬件、軟件、算法及服務集為一體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鷹瞳科技的人工智能SaMD與市場上大多數眼底相機兼容,軟件能廣泛適用於市面上大多數硬件設備。
此外,鷹瞳自主研發的由設備內置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硬件設備,由充電寶供電就能使用,作為全球少有的可以用充電寶供電即可使用的醫療器械,便於基層推廣應用,也會改善用户體驗。
據悉,在軟件、硬件設備以及算法的關鍵技術上,鷹瞳科技打造了全面的知識產權組合,公司在中國擁有152項專利及專利申請,以及6項已發佈PCT申請;此外,公司還在《柳葉刀》系列、《英國眼科學雜誌》及《英國皮膚病學雜誌》等權威同行科學期刊上,以及MICCAI等頗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學術會議上發表了超過20篇論文。
AI醫療摩拳擦掌,商業化成破局關鍵過去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患病率不斷上升,在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人工智能被認為是增加醫療資源最有效的途徑。
今年是AI醫療企業的“IPO之年”,醫療AI投資熱潮持續湧動。除了鷹瞳科技,國內的醫療AI企業集體奔赴資本市場,科亞醫療、推想醫療等都在排隊上市。
如何打破商業化的困局成為了AI醫療企業的關鍵所在。只有增強自我的造血能力,企業的發展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
與大多數人工智能企業披露的毛利率相比,鷹瞳科技的毛利率處於較高水準,2019年至2020年,鷹瞳科技的毛利率從46.3%增加至61%。
2021年第一季度起,鷹瞳科技的Airdoc-AIFUNDUS (1.0)已經開始產生收入,在2020年8月產品拿到三類證的獲批後,鷹瞳的商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速。
招股書數據顯示,鷹瞳科技今年上半年營收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營收,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鷹瞳科技商業化道路的可行性。
招股書顯示,鷹瞳科技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向醫療機構提供用於檢測及診斷的SaMD;二是向大健康供應商提供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三是與軟件兼容的全自動便攜自拍眼底相機。
受益於多維度的商業化策略,鷹瞳科技這兩年積極拓展客户羣體,2019年至2020年,公司的客户數量由46名增長至85名。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行業預計將由2020年的人民幣3億元增至2030年的人民幣923億元,這十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76.7%。
在大環境的利好以及資本湧入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AI醫療企業奔赴二級市場,面對虎視眈眈的追趕者們,鷹瞳科技只有持續保持產品競爭力,才能坐穩AI醫療這個熱門賽道的頭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