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北川
眾泰之後,又一國產“神車”扛不住了!
最近,靠“寶馬”闖出名氣的華晨汽車攤上事了!先是連續三天,集團旗下多隻債券價格暴跌,從每張90元跌到54元,後又被曝負債率接近70?債務總額達到1226億元!
結果導致,華晨汽車持有的其它公司價值15億元股權直接被法院凍結,面臨資不抵債的艱難處境。遙想曾經藉助寶馬威名,華晨出盡風頭,如今窮途末路,不免令人唏噓。
那麼,華晨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深淵”的呢?一切還要從幾十年前説起。
?一
華晨前身是,瀋陽金盃客車廠。
瀋陽金盃從名字上聽着挺正規,實際卻是一盤散沙,由於該廠常年從日本進口零部件,車卻賣不出高價,幾乎處於虧損狀態,為了繼續活下去,金盃老闆趙希友想到個好辦法,上市。
上市,其實沒有想象中的容易,趙希友計劃募資1億股,每股1元,結果搞了一年多時間,才賣出2.7萬股,離目標1億股相差甚遠,正當他欲哭無淚,仰天長嘆時,天上掉下個餡餅。
某天,一個衣着光鮮的中年男子,登門造訪了金盃車廠,見到趙希友,二話不説就要買斷剩下的所有股票,還放出狠話,要讓其成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
沒想到1992年,真的實現在美上市!只不過,瀋陽金盃改了個名字叫,華晨汽車。
上市讓華晨當時名聲大噪,這可是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
默默無聞的車廠,改頭換面,橫空出世,而在背後推動的那個中年男子名叫,仰融。
曾經的華晨汽車董事長。
自從仰融接手華晨,這家汽車廠可謂重獲新生。他當董事長的那些年,對外大力引入先進設備、人才;對內改變腐朽體制,把混日子不幹實事的幹部、員工進行“清理”。
為定下改革決心,仰融給自己立了軍令狀:“不把華晨搞上去,我就走人!”
仰融是一個非常善於學習的人,他把日本豐田當成榜樣,更對“精益生產模式”非常着迷,並經常組織公司高管去日本學習。
經過不斷自我革新,華晨推出的金盃新海獅型客車大獲成功,到2000年時已賣出10萬量,連續5年幹到國內輕型客車第一名!
金盃麪包車在當年風頭無二,是那個時代的“網紅”,即便電視劇裏都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無處不在,是“黑勢力”的常用車型......總之,金盃是真的火。
仰融還抓住勢頭,引進一批德國技術,準備打造一條能年產10萬輛車的生產線。一切本來都如計劃那樣按部就班,靜待突破,直到2002年,仰融又有了新計劃。
他開始打算進軍轎車領域,還找到世界名企寶馬!在2003年與其聯手成立中國華晨寶馬合資公司(華晨中國)。這在彼時被視為一則壯舉。第一,寶馬可以藉助華晨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第二,華晨可以藉助寶馬品牌,拉高汽車售價與銷量,找到新突破口。
不管怎麼看,都是雙贏。
可是有時候,越是看似天衣無縫的局,越可能暗藏風險。
引入寶馬品牌,華晨迅速在國內瘋狂暢銷,很快擺脱“低端”車企的帽子。
華晨寶馬的出現,還掀起一股“寶馬旋風”。一個遙不可及的豪車,以更低價格走入無數車主的視線中,變成普通人也能開得起的車。華晨寶馬同時亦是華晨的利潤奶牛。
憑藉“寶馬”金字招牌,華晨一度過上了不愁銷量、不愁錢的躺賺生活。
投資家網查閲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間,華晨寶馬為華晨帶來每年約40億元的利潤,華晨中國更是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合資汽車公司,即便是在2019年車市寒冬之下,華晨中國淨利潤依然能達到67.62億元,這是什麼概念?無數車企望其項背。
有寶馬,華晨一路逆襲,要是沒寶馬,就只能呵呵了。
風光背後,對華晨來説,暗藏極大隱患,因為,這麼多年來,除了寶馬,該公司幾乎沒什麼長進,自主生產的車型,在2018年還虧掉了4.2億元,也就是説,沒寶馬,分分鐘玩完。
由於華晨寶馬太賺錢,德國寶馬在2018年增持了華晨中國股權,從50?至75?
過去雙方的地位從某種程度説是均等的,必定一邊50?現在不一樣了,寶馬拿了大頭,對華晨中國有絕對控制權與話語權,而華晨則從50?至25?
這意味着,華晨從華晨寶馬中分得的利潤少了一大截,想躺賺是不可能了,還失去話語權,華晨的處境開始杯水車薪。
在這次博弈中,寶馬才是最大贏家,它們用10年時間,“利用”華晨打開中國市場,並試水成功,當牢牢佔據市場領先地位的時候,再收回權利,所布棋局不可為不高。
反觀華晨,為了舒服賺錢,過度依賴寶馬,導致其它產品線,毫無長進,現在不得不委曲求全,一旦鬧翻,可能馬上就會去喝西北風。
四
沒有任何一個公司的老大願意受人擺佈,失去公平地位的華晨開始想擺脱寶馬,但是已經晚了,它們對市場判斷失去感覺,接連推出了很多產品,結果都宣告失敗。
它們還試圖進軍新能源車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可華晨無論在技術還是在其它方面均遠遠落後於國內同行,更可悲的是,新能源車計劃竟被工信部給取消了。
原因是,在售的新能源車,續航只有150km,連一輛老年代步車都不如。由此可見,華晨汽車的技術得差到什麼地步。利潤大幅縮水,投入得不到匹配收入,華晨危機顯現。
2020年,這家公司“選入”被執行人名單,1年有25起法律訴訟,涉及金額超7000萬元,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如今又被曝出負債1226億元,華晨可謂如履薄冰。
縱觀華晨的問題,其實也是國內造車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有些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謀求自主研發與創新,逐漸擺脱尷尬局面,而華晨過度貪婪,最終只能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