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機構激戰養老金融 銀行理財子公司奮起直追

資管機構激戰養老金融 銀行理財子公司奮起直追

養老金融正成為各家資管機構爭奪的新風口。

雖然一直以來保險、基金公司是發行養老金融產品較多的機構,但在資管新規落地後,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地涉足這一領域,尤其是商業銀行開始發力佈局養老理財市場。今年以來,銀行系養老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突飛猛進。

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僅有6家銀行發行了共計152只養老理財產品。今年截至7月8日,已有16家銀行共發行了122只產品。其中,城商行的發行數量依舊佔大頭,達68只;國有大行的35只產品均由理財子公司發行。

“個人養老金融市場現階段仍處於起步期,但銀行或其理財子公司發行養老理財產品具有網點廣、客户羣體多的優勢。”某區域銀行資管業務人士表示,其中,區域銀行就有代發當地社保養老金的優勢,這是精耕客户羣體的先天資源優勢。

例如,今年發行了50只此類產品的上海銀行,就是較早佈局養老金融領域的區域銀行。上海銀行是上海市首批代發養老金銀行,根據該行年報數據,截至2019年末,該行養老金客户157.69萬户,只佔據該行零售客户總數的10.13%,但養老金客户綜合資產2876.78億元,貢獻了該行零售客户綜合資產的45.25%。

“在目標客户羣體上,不少銀行系的理財產品現階段還是針對中老年理財,而客户羣體的年齡階段也決定了養老產品的風格,評級多為低風險產品,因為投資者年紀越大對投資品越趨於保守。”在上述資管人士看來。

以某城商行的養老系列理財產品為例,該產品主要有4個月和12個月期限,5萬元起售,類型為固定收益類,每週滾動發行,發售對象為50週歲以上個人客户。

“相對而言,越年輕的客户,越能夠承擔一定風險,為年輕客户羣體設計的產品可以嘗試權益類,這是銀行系養老金融未來可以進一步深挖的領域,但這也對機構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人士表示。

與基金、保險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在養老金融領域涉足較晚。在保險機構中,目前有國壽養老、泰康養老、長江養老等8家養老保險公司和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發力養老金融領域,發行的個人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的市場規模逾6000億元。而公募基金的養老產品較為具體,根據客户不同年齡層次和風險承受力,主要分為養老目標風險型基金和養老目標日期型基金。

我國商業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方興未艾。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三大支柱的養老金制度框架: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為由企事業單位發起、由商業機構運作的職業養老金;第三支柱為居民個人自願購買的、由商業機構提供的個人養老金。

第三支柱的養老金融產品發展不斷受到政策推動。2019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開發養老型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等養老金融產品。市場人士認為,起步於2007年的商業銀行的養老理財市場,或從2020年開始,進入激烈競爭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6 字。

轉載請註明: 資管機構激戰養老金融 銀行理財子公司奮起直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