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樂鳴,為見聞付費會員文章,現作為免費試讀放出,歡迎下載“華爾街見聞”APP,即時見證歷史。
導讀:説對第一輪“屠殺”的摩根士丹利,對第二輪的“預言”會實現麼?
摩根士丹利在8月底的時候,“精準”預測對了美國市場會因為復甦令人失望而遭受“屠殺”——9月初開始的美股回調,最高幅度超過10%。
8月底時摩根士丹利不僅僅預測了美國復甦會讓市場失望,而且還“預測”了失望之後,市場還將因為對利率上升產生恐懼,而再次慘遭“屠殺”。
10月6日,10年美債收益率突然爆拉,漲幅超過10%,30年期美債收益率更是逼近1.6%,創下6月中旬以來新高。
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個“預言”就要實現了麼?
種種跡象表明,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個“預言”並非空穴來風,關鍵問題是怎樣將其轉化成投資機會?
01
摩根士丹利的“預言”
摩根史丹利在8月底的報告中,準確預測了此後由於對復甦預期的落空,而導致的市場下跌。——9月初開始的美股回調,最高幅度超過10%。
但8月底時,摩根士丹利不僅僅預測了美國復甦會讓市場失望,而且還“預測”了失望之後,市場還將因為對利率上升產生恐懼,而再次慘遭“屠殺”。
今天,10年美債收益率突然爆拉,漲幅超過10%,30年期美債收益率更是逼近1.6%,創下6月中旬以來新高。
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個“預言”就要實現了麼?
進入10月以來,摩根士丹利認為:現在資產定價最“有問題”的就是美國長債,市盈率誇張的成長股只能排第二。
隨着目前市場已經基本消化完畢“應驗了的”復甦失望情緒,並且市場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新一輪的財政刺激一定會出,只不過是選前還是選後的問題,摩根士丹利再次重申第二個“預言”:
利率突然大幅跳漲的風險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因此,那些受到長期利率影響較大的資產價格也會出現明顯下滑,而這一風險並沒有被市場充分計價。
所以,摩根士丹利“警告”稱,第二輪由利率引發的市場屠殺即將來臨。但之所以還沒有來,是因為財政政策和大選的不確定性造成的。
為了證明這一邏輯,摩根士丹利用了2016年的情況來説明:
2020現在這個時點跟2016年有很多相似之處……為應對衰退的政策刺激讓週期股的表現遠勝防禦股。而當時利率並沒有跟上,是因為有英國退歐和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這一次情況也很像,只不過是受到新冠和大選的“拖累”。
圖:週期股/防禦股的比例與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歷史關係
而6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突然爆拉,彷彿正在應驗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個預言。
圖:6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然爆力拉昇,漲幅超過10%
圖:同時30年期美債期貨的空頭頭寸,繼續創造歷史
02
投資策略
種種跡象表明,摩根士丹利的第二個“預言”並非空穴來風,關鍵問題是怎樣將其轉化成投資機會?
美債收益率在短期完全是有可能突然間大幅飆升,並對相關資產價格造成重創的。
這一點摩根士丹利並沒有錯,但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摩根士丹利並沒有回答:這種利率飆升會到什麼程度,會持續多長時間?
關於程度問題,摩根士丹利展示了一張比較嚇人的圖。
圖:摩根士丹利的“潛台詞”是程度可比2016(注意:圖上2016年的對比點位是1.6%,現在是0.6%多)
如果按幅度來算,2016年從1.6%到2.4%,大約是上漲50%;如果同樣幅度來看今天的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0.7%飆升50%,也就是1%左右。
1%左右確實是有可能達到的點位,但是這一個點位應該就是10年期美債在中長期的極限了。為什麼這麼説?
因為美債規模現在太龐大了,根本承受不了更高的利率,特別是在經濟仍然沒有完成復甦時,更是如此。
圖:美債的擴張速度和規模遠遠超出經濟擴張的速度和規模,這種情形下美債收益率不僅無法承受更高利率,而且只能越來越低。(黃線是美債累計量變化;藍線是美國GDP累計量變化)
圖: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對未來美債與美國GDP關係的“展望”。
那如果美債收益率飆升幅度達到50%,10年期收益率到達甚至超過1%,利率會在這個位置上維持多久?答案是不會很久。
進入2021年,美國財政部為了應付更大的財政支出,還將發行海量美國國債——此時如果市場“吃不下”——要求更高利率,此時美聯儲將出手通過購債抑制收益率進一步上行。而大量長期國債的發行,需要財政部將利率定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未來債務才具有可持續性。
圖:美國國債債務與利息與GDP之間的關係“展望”——利率如果太高,由於巨量的本金規模,10年後每年光利息支出就會遠超淨融資量。
03
總結
美債收益率短期飆漲完全有可能發生,並對資產價格形成衝擊,但衝擊將較為有限,且非常短暫。
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頂”在1%左右,且在這個維持上不會維持太長時間,就會再次掉頭向下。
換言之,由於美債收益率飆漲造成的資產價格回調不必驚慌;反而利率衝到1%後是加倉風險資產,甚至是直接做多美債的好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更願意看到美債收益率在短期內“有限度”的快速上行;如此一來,市場會出現美債收益率“達頂”後再次轉而下行,繼而帶動美債價格上漲的預期——從而讓市場更願意“接受”美國財政部推出的海量美債。
華爾街見聞APP已恢復服務
歡迎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