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明星基金經理那樣光彩奪目,量化團隊總是隱身幕後,隨着中證1000股指期貨和期權交易的獲批,這些無旗英雄,將在公募產品序列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7月18日晚間,中國證監會發布消息稱,批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開展中證1000股指期貨和期權交易,相關合約正式掛牌交易時間為2022年7月22日。
這意味着,量化機構在設計對沖產品時又多了一種選擇。因為在此之前,很多量化機構設計產品都是依託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操作的。
事實上,除了量化對沖策略外,指數增強、量化選股、管理期貨(CTA)、日內交易、高頻策略等常被國內量化機構應用於日常投資中。但公募因為受到監管的限制,所能用到的策略非常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指數增強、量化選股、量化對沖這三類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公募量化的發展。
根據天風證券此前的研報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募量化產品僅有394只,其中,主動量化產品229只,指數增強產品140只,量化對沖產品25只。
儘管從數量上看,主動量化產品佔有絕對優勢,但從規模和勢頭來看,指數增強產品才是公募量化的主戰場。近6年來,指數增強產品規模的年化增長率高達34.4%,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而這與近年來各家公募越來越重視指數量化投資有關。
僅2022年以來,就有多家基金公司發佈了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該類基金數量的高速增長,説明公募正在開闢下一個主場。
另一個佐證是,伴隨着眼下中證1000股指期貨和期權交易的獲批,有4只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ETF也將於7月22日正式開賣。
4只產品跟蹤的指數雖然相同,但中證1000指數的成分股多達一千隻,想要緊密跟蹤其市場波動,並適度做出超額收益,管理難度顯然是大於其他寬基指數的,所以具有一定管理中證1000指數產品實盤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早在2018年11月,廣發基金就成立了“廣發中證1000指數基金”。截至2022年6月末,該基金相對於中證1000指數,創造了3.5%的超額收益。僅就這一點來看,廣發基金還是頗具優勢的,而這也成為了“廣發中證1000ETF”(認購代碼:560013)的一大賣點。
此外,作為一家綜合實力突出的資產管理公司,廣發基金也是業內較完備的指數產品提供商之一。自2019年起便推出了“EASY ETF”指數品牌,目前指數產品佈局齊全、品類多樣,涵蓋寬基、行業主題、境外指數等多個品種。此前,公司連續兩年獲得“金基金•被動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獎,備受機構認可。
除了“廣發中證1000ETF”外,另外3只跟蹤中證1000指數的ETF分別來自易方達、匯添富和富國。
易方達作為國內領先的綜合性資產管理公司,也是全行業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產品佈局全面、均衡。具有18年指數投資經驗的易方達,目前管理着50只ETF產品總規模約1500億人民幣。
匯添富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量化基金管理人,2019年旗下量化基金管理規模排名行業第五,經過短短兩年的發展,到2021年底,就已上升至第一名。
富國在指數增強規模上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其中,“富國滬深300指數增強”與“富國中證500指數增強”兩隻產品的規模,均位列行業第一。
不過,開創國內公募指數增強產品先河的並非來自上述幾家,而是源於“老十家”之一的華安。2002年11月8日,“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現已變更為“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正式成立,中國公募量化投資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01 指數增強的新主場
作為一款指數增強產品,彼時的“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是以被動跟蹤上證180指數為基本投資方針,兼行施有限度的積極管理,運用量化投資、合理分配等方法,投資上證180指數“一籃子”股票組合,使基金的收益率與上證180指數的收益率儘可能相近,並獲取部分超額收益。
首任的兩位基金經理劉新勇和殷覓智,前者具有內地市場從業經驗,後者則是一位具有海外市場從業經驗的外籍人士。
從產品成立時點看,彼時的股市正處於低迷時期,市場的低迷恰好給“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提供了良好的建倉機會。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市場極大的關注,特別是獲得了機構投資者的青睞,23天即完成了基金募集。
從成立後的表現看,三個月內最高淨值達到了1.026元,領先跟蹤標的指數4%。良好的開局,為後續各家公募發行同類產品提供了便利。
2004年11月,申萬菱信成立了業內首隻滬深300指數增強產品——申萬菱信滬深300指數增強,但當時並未出現跟風發行的效應。直到2019年下半年,國海富蘭克林和富國才相繼發行了同類產品。後來,越來越多的公募湧入這一賽道,至今已達數十家。
儘管都是在複製指數成分股的基礎上,通過擇時、擇股等手段,獲得比指數更高的收益回報,但從投資回報上看,卻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據不完全統計,從近三年的投資回報來看,在成立滿三年的滬深300指數增強產品中,排名第一的為“富榮滬深300指數增強”,收益率高達124.5%,而排名倒數第一的是“國金滬深300指數增強”,收益率僅有6.6%,兩者相差了117.9%。
相比於2004年便成立的首隻滬深300指數增強產品,首隻中證500指數增強產品的成立時間則晚了整整七年,開創這一領域先河的是來自富國的李笑薇。
200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海歸陸續回國加入公募,李笑薇便是其中的一個。曾在被稱作量化投資大本營的巴克萊(BGI)擔任大中華主動股票投資總監的她,回國後加入富國,開始着手組建量化團隊,並在2011年10月發行了“富國中證500指數增強”。
同年,中郵、泰達宏利也相繼發行了同類產品。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中證500指數增強產品也逐漸成為各家公募在量化領域佈局的重要一環。
與滬深300指數增強產品一樣,各家公募旗下的中證500指數增強產品表現也是參差不齊。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據不完全統計,從近三年的投資回報來看,在成立滿三年的中證500指數增強產品中,排名第一的為“西部利得中證500指數增強”,收益率高達101.85%,而排名倒數第一的是“國泰中證500指數增強”,收益率僅有13.45%,首尾相差了88.4%。
作為最後登場的一類較為重要的寬基指數增強產品——中證1000指數增強,出現的時間則更晚一些。直到2016年12月,創金合信才發行了業內首隻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創金合信中證1000指數增強。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目前,成立滿三年的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僅有五隻,分別來自萬家、招商、富國、建信和創金合信這五家公募。其中,近三年業績最好的是“萬家中證1000指數增強”為92.96%,最差的是“創金合信中證1000指數增強”為77.91%。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的發行速度明顯加快。2021年,僅有華夏一家發行了相關產品。而進入2022年後,天弘、興銀、華安、太平、景順長城、中信建投在內的6家公募相繼發行了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種種跡象表明,公募正在開闢下一個主場。
02 量化選股:選擇比努力重要
與指數增強不同,量化選股是通過量化模型篩選出股票,它的選股範圍相對指數增強來説更加靈活。既可以在全市場範圍選,也可以在某一行業內選,還可以按照一個主題或者風格來選。
所以,在這類基金的名稱中,往往會看到類似“低碳環保行業量化”、“新能源新材料量化”、“量化成長”、“大盤量化”等字樣。其多樣性的特點,決定着產品數量眾多。根據天風證券此前的研報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在公募量化394只產品中,主動量化產品多達229只,佔比高達58.12%。
從成立時間上看,國內第一隻公募量化選股產品——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誕生於2004年8月,首任基金經理是何如克,與“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首任基金經理殷覓智一樣,是一位外籍人士。而這也凸顯了早期國內公募量化領域,缺乏本土化基金經理的窘境。
2005年10月,第二隻量化選股產品“上投摩根阿爾法”成立,作為首任基金經理的呂俊挑起了國內量化投資人的這杆大旗。
但那一時期市場更偏好主動基金,對於擅長分散投資的量化基金並不買賬。所以在隨後的四年時間裏,國內公募再沒有發行過任何一隻新的量化選股產品。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大量擁有海外量化經驗的人才紛紛回國加入公募,一波浪潮才真正開始。
2009年,“嘉實量化阿爾法”、“中海量化策略”、“華商動態阿爾法”、“長盛量化紅利策略”等量化選股產品相繼成立。
後來,曾經在BGI擔任基金經理的田漢卿和黎海威先後回國,分別加入華泰柏瑞和景順長城,並組建各自的量化團隊,扛起了自家公募的量化大旗。如果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李笑薇,這三個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來自巴克萊(BGI)的“公募三傑”。
時至今日,當人們回首國內公募量化選股的發展歷程時,會發現指數雖然難上台面,但各家量化選股的表現卻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如果把近三年的收益做個排序後,便會發現,在量化選股領域同樣遵循着那句至理名言: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據不完全統計,從近三年的投資回報來看,在成立滿三年的量化選股產品中,漲幅超過一倍的產品共17只。其中,“長信低碳環保行業量化”以222.69%的收益率排名第一,其核心要義便是將籌碼投向了近年來最火的新能源賽道。
來源:基金一季報
根據該基金一季報顯示,前十大重倉股均來自新能源板塊,包括寧德時代(300750.SZ)、恩捷股份(002812.SZ)、華友鈷業(603799.SH)、比亞迪(002594.SZ)等。除了選對賽道外,相對集中持股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前十大重倉股佔比達到了52.53%。
與火熱的新能源賽道相比,港股近年來慘淡的表現,讓一些投身其中的公募基金吃了不少苦頭。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據不完全統計,在成立滿三年的量化選股產品中,近三年投資回報最差的五隻產品裏有三隻投向了港股。其中,“景順長城量化港股通”以-14.45%的收益率排名倒數第一,“富國港股通量化精選”以-13.84%的敗績排名倒數第二,“浦銀安盛港股通量化靈活配置”排名倒數第四。
投資就是投時代,量化選股也不例外。
03 量化對沖:存在的意義
與指數增強和量化選股不同,量化對沖是通過量化策略構建股票組合作為現貨多頭,同時利用股指期貨作為對沖工具。所以,其成長路徑主要是伴隨着股指期貨的發展而變化的。
根據市場規模和交易活躍度,我國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包括上市初期至繁榮發展期(2010年4月-2015年9月)、股災後的沉寂期(2015年10月-2017年1月)和政策調整期(2017年2月-至今)。
從2010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IF)上市,到2015年4月上證50股指期貨(IH)和中證500股指期貨(IC)正式掛牌交易,再到後來股災前,我國股指期貨市場規模總體呈現不斷擴大態勢。
來源:Wind,中糧期貨機構服務部
這期間,嘉實於2013年12月和2014年5月,相繼發行了“嘉實絕對收益策略”和“嘉實對沖套利”,成為公募中最早佈局量化對沖產品的公司。工銀瑞信、華寶、海富通等公司也緊隨其後,發行了各自的量化對沖產品。
後來,股災的到來,改變了一切,股指期貨的做空制度成為了“背鍋俠”。
2015年10月,中金所為限制市場過度投機交易,提高交易成本,將IF、IH、IC三大品種的各個合約保證金率由10%提高到了40%,平倉手續費也增加至萬分之23,同時日內投機開倉交易量不得超過10手,股指期貨市場全面降温,進入股災後的沉寂期,公募量化對沖產品也進入相對的發行空窗期。
直到2017年2月,股指期貨的陸續“鬆綁”,市場也進入了政策調整期。這一時期,公募量化對沖基金“重出江湖”成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2019年底,景順長城、富國、申萬菱信、華夏、海富通、德邦等公司旗下量化對沖產品正式獲得批文。即便如此,量化對沖產品仍是公募量化產品中數量最少的一類。
時至今日,在公募394只量化產品中,量化對沖產品僅有25只。如果再剔除運行小於三年的產品後,僅剩14只。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從近三年投資回報來看,表現最佳的是“中郵絕對收益策略”收益率為25.64%,唯一一隻負收益來自“大成絕對收益策略”虧損了9.13%。
通過對沖手段,抵消掉股票指數本身的漲跌,獲得絕對的正收益,這才是量化對沖產品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