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大廠高管大變陣:技術派讓位銷售派

來源:奇偶派(ID:jioupai) 作者:七鑫 編輯:釗

近兩年來,國內主流雲服務大廠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和百度雲幾乎都經歷了一輪甚至多輪的組織架構與高管變動。

高管與組織架構的變動,通常來説代表着公司對既有戰略方向、業務執行與業績表現的不滿,需要通過組織力、管理力與戰略力的調整,來實現重新的組合與變革。

近一年來相繼更換高管背後,是國內雲服務行業增速持續下滑,行業從原來的跑馬圈地,低價競爭市場份額已經進入現如今的考驗服務能力,產品訴求的新階段。我們統合梳理和分析了國內雲服務廠商高管與組織架構的變動,以及全球雲服務行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01

四大廠商集體變陣

雲服務大廠高管大變陣:技術派讓位銷售派

奇偶派製圖

國內這一批高管人事調整潮中,最早開始調整的是華為雲。

早在2021年,華為雲就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頻發:先是當年1月份餘承東先兼任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緊接着在4月,華為任命徐直軍為華為雲董事長,餘承東為華為雲CEO,而就在一週前,華為才剛撤銷雲與計算BG( Cloud&AI BG),原BG裏的雲業務單元成立單獨的一級部門Cloud BU,任命原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為Cloud BU總裁。

到了2021年5月,華為又進行了多項人事調整,餘承東被任命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兼任消費者BG CEO。同時,免去餘承東華為雲CEO職位,張平安被任命為華為雲CEO。由於張平安此前為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這也被外界認為是華為有意推動消費雲與華為雲業務的整合所做出的決議。而在8月,華為任命消費者業務CMO朱勇剛兼任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副總裁。

新任華為雲董事長的徐直軍,博士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他於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無線產品線總裁、戰略與Marketing 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公司輪值CEO、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主任等。現任華為董事會成員、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等職務。

新任CEO餘承東本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研究生畢業於清華大學,於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3G產品總監、無線產品行銷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歐洲片區總裁、戰略與Marketing體系總裁等,2018年當選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常務董事、董事會成員。

新任消費者業務雲服務副總裁朱勇剛是華為老人,為人比較低調。2018年被任命為華為消費者業務CMO,此前負責馬來西亞終端業務。更早時一直負責華為集團國內品牌工作,可以説是一位非常瞭解華為文化和整體業務的人。

從這一批新上任的高管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雲新上任的高管們同樣也是以營銷和管理為主要業務導向的。

Gartner報告指出,在過去的兩年裏,華為對其IaaS生態系統進行了大量投資,通過增強的開放硬件、開源軟件和合作夥伴支持戰略,尤其以手機為核心的消費者板塊發展承壓後,華為在雲服務市場位居全球第五、中國第二。

IDC的數據顯示,2020最後一季,華為雲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的份額已上升至11%,與騰訊雲並列第二位;在2021上半年,華為雲的市場份額達到11.2%,正式超越騰訊雲的11.1%。

而2021下半年,金融雲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達到27.8億美元,其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礎設施市場增速分別達到45.6%和34.8%,在該市場華為金融雲位列第一。阿里巴巴、新華三、浪潮、騰訊依次位列二到四位,前五合計市場份額達71.7%。此外,在平台解決方案市場,華為位居阿里、騰訊之後,名列第三。

緊隨華為雲後,騰訊雲也開始了高管人事調整。

在2021年5月17日,騰訊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宣佈新一輪架構升級,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擔任CEO,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將在原有職責之上出任COO,除騰訊雲業務外,負責事業羣的銷售、質量、運營等平台建設和管理工作。SAP前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李強加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任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

新任CEO湯道生在加入騰訊之前,曾在Oracle軟件公司負責數據庫研發和測試工作;還曾在Sendmail軟件公司,管理研發團隊開發大型郵件系統,反垃圾郵件過濾系統等。他於2005年回國發展,加入騰訊公司,曾擔任系統架構師,系統架構的設計和運營;社交網絡事業羣總裁,全面負責QQ通信、社交網絡平台、增值服務、開放平台的發展策略。自2018年起帶領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推進公司在雲與產業互聯網的戰略規劃與發展,同時聯合分管廣告營銷服務。

新任COO邱躍鵬過去的職責範圍大多歸屬於"雲"業務,但事實上,整個 CSIG 在雲業務以外,還開闢了諸如出行、醫療等多個事業線,此次邱躍鵬升至事業羣 COO,意味着其在騰訊雲業務外,還要負責事業羣的銷售、質量、運營等平台建設和管理工作。

新任總裁李強有20多年的IT從業經驗,曾擔任SAP前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2020 年 11 月,曾加入 360 集團擔任360政企安全集團CEO,全面負責政企安全集團的經營管理。2021年5月加入騰訊。

從他們的履歷可以看出,騰訊雲新上任的CEO是技術路線出身,而COO和副總裁的主要工作內容均是以銷售、營銷和經營管理為主。

此時的騰訊根據IDC2020年四季度發佈的報告顯示:在當時的季度中,中國IaaS市場規模為34.9億美元,騰訊與華為共同位列第二,各自佔據11%的份額。

阿里雲則是在2022年才開始進行的高管人事調整。

2022年3 月,前華為 EBG 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里雲,成為阿里 M7 級(資深副總裁)高管。2022年4月,阿里雲宣佈調整組織架構,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雲智能事業羣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將接替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中國區總裁任庚的工作。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內部信中稱,將包括製造、金融、零售、教育和醫療等細分為18個行業,其次成立了16個區域,負責區域的本地化運營。當時有相關人士解讀到,“阿里雲通過18個行業、16個區域來服務政企客户。”而政企客户正是華為雲的主場。

新上任資深副總裁的蔡英華最大的標籤是當過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總裁。他是蘭州大學1996級計算機軟件專業的畢業生。2021年4月,蔡英華從華為去了立邦中國區出任建築塗料事業羣總裁,向立邦中國區總裁鍾中林彙報。

新任集團副總裁的黃海清曾於2016年加入騰訊雲,負責雲計算業務拓展工作,曾在Dell、Compaq、IBM、Oracle等公司負責銷售和管理工作,在Oracle工作14年,曾任甲骨文上海分公司總經理。2018年,黃海清離開騰訊雲出任德拓信息CEO。2021年,黃海清加入阿里雲。

而卸任的任庚出生於1983年,本科時學的是計算機與技術專業,2005年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他加入阿里後,本將和蔡英華共同落實阿里雲最新的“區域與行業戰略”,不過一個月後,傳出的卻是任庚離職的消息。

可以看到,阿里雲的高管變動同樣也是讓銷售管理為主的高管上位,讓技術路線的高管讓路。

自2021財年第三季度首次實現盈利後,到2022財年第三季度,阿里雲業務已經連續五個季度盈利,雲業務實現穩定增長。從營收上來看,其仍然以724億元位居國內市場第一名。但是,根據2022財年三季度(即2021年四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阿里雲在2022財年三季度收入增速降至20%,這也是阿里雲公佈業績數據以來的最低增速。

百度智能雲則是最後一個進行高管調整的雲服務大廠。

2022年5月,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擔任智能雲事業羣組(ACG)負責人;何俊傑晉升為集團資深副總裁,並輪崗擔任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羣組(MEG)負責人;王海峯繼續擔任集團執行副總裁兼CTO,不再兼任ACG負責人。

李彥宏在內部信中表示希望王海峯繼續提供技術支撐並對重大技術方向和趨勢做出及時的判斷和佈局;沈抖加快落實雲智一體戰略,實現規模和健康度的量變到質變;何俊傑帶領MEG團隊提升運營效率,適應環境變化和行業趨勢,為百度構建繁榮、強大的移動生態。

王海峯博士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五十多年曆史上首位華人主席,任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電子學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中國工程師聯合體副理事長等職務,已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得已授權專利170餘項。

百度智能雲的新負責人沈抖於2012年加入百度。在加入百度前,他曾就職於微軟總部,負責搜索行為、語義廣告相關的研發管理工作。後在美國創辦Buzzlabs公司,2011年被CityGridMedia公司收購。他曾先後在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40多篇論文,擁有10多項關於互聯網搜索、計算廣告的專利技術,是現任KDDC-ACM數據挖掘中國分會副主席。

新任的集團資深副總裁何俊傑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具有豐富的投資併購管理經驗,曾歷任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經理、美國華平投資集團投資董事、朗潤投資管理合夥人和拾玉資本管理合夥人等職務。2019年加盟百度任副總裁,負責集團投資併購部、戰略投資管理部。除負責多個重要投資併購項目以外,何俊傑在預算、銷管、直播等與MEG有關的崗位兼崗負責。帶領投資團隊完成了大量合併、分拆及獨立融資、投資、控股佈局。

可以看出,百度智能雲新上任的副總裁/負責人有管理出身的,也有技術路線的高管。

在百度雲新的高管上任之後,公司整體的工作氛圍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工作方向出現了一定的轉變。以前的百度智能雲更多佈局寬泛的“千行百業”,有些廣撒網的意味,而現在則更聚焦自身比較擅長,變現能力更強的大賽道與行業,提供服務。

據悉,沈抖治下的百度智能雲有明確的商業化目標,要在幾年之內完成智能雲業務的正向現金流,不再是大水漫灌式的投入,而要實現盈利。

而這一點或許已成為了行業的共識,國內各大雲服務廠商都在強調雲業務的正向現金流和盈利,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不是始終依賴其餘業務來進行輸血。

2022年第一季度百度總營收為28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其中的非廣告業務收入為57億元,同比增長35%,佔比逐漸提高。而非廣告收入中百度智能雲業務營收同比大增45%。

02

國內海外雲服務商相向而行

從市場份額、營收增速、利潤規模來看,中國雲廠商和海外雲廠商間的差距拉大了。究其原因,根本在於雲服務產業的整體成熟度還有較大差距,國內雲服務與數字化市場的發展階段尚處於中前期,市場規模和產業成熟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中國雲巨頭在雲市場複製了中國消費互聯網高速增長的前半段,但To B(企業)、To G(政府)市場和消費互聯網市場的邏輯完全不同,面對這個全新的大市場,中國雲巨頭略顯稚嫩,在宏觀經濟、監管環境發生變化時,這個短板被放大了。

根據2020年到2021年的財報指標,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高營收的同時,微軟利潤率從37%逐漸增長到44%左右,亞馬遜的利潤率也在30%附近,谷歌雲由於尚處於投入期,營業利潤率為-16.5%,但虧損同比也收窄了45%。

而國內唯一實現盈利的雲服務大廠阿里雲的營業利潤率則僅從-1.5%逐漸提升到1.3%。

國內雲廠商的毛利率通常只有30%,營業利潤率低於5%。相比之下,亞馬遜AWS、微軟雲的毛利率高達60%-70%,營業利潤率高達30%-40%,在盈利率上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差距。

市場份額方面,雲市場最關鍵的指標型市場是公有云IaaS市場,IaaS市場,是類似水電網絡般的基礎設施。在這個市場,2021年,中國雲廠商份額一直較小,海外雲服務大廠的市場份額則進一步擴大。國際數據機構Statista最新報告顯示,亞馬遜AWS繼續以32%的市場份額領跑全球市場,微軟Azure以21%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21%。谷歌雲2021年取代阿里雲成為全球第三大雲廠商,份額為8%。阿里雲目前份額不足6%。

雲服務大廠高管大變陣:技術派讓位銷售派

雲廠商市場份額,製圖:未來智庫

IaaS是基礎資源,PaaS和SaaS是承載應用的服務,代表雲的使用深度和成熟度。Gartner數據顯示,在全球市場“IaaS+PaaS+SaaS”總體市場中,IaaS佔比為27.9%,PaaS+SaaS佔82.1%。但中國市場則完全相反,IaaS佔70.1%,PaaS+SaaS只佔20.9%。國內SaaS企業普遍誕生於2014年前後,至今仍未有一家營收超過100億元。相比之下,美國市場的Salesforce營收早已超過250億美元,一批平台、垂直SaaS企業構建起了成熟的SaaS生態。

雲計算行業存在一條清晰的產業發展邏輯:

第一步在IaaS層擴張。雲廠商像販賣水電一樣出售算力、存儲資源,做大規模攤薄雲成本,中國雲廠商IaaS層毛利率約為30%左右,亞馬遜AWS和微軟雲約為60%左右;

第二步在PaaS層出售自營數據庫、數據智能產品,並依靠PaaS、SaaS夥伴激發應用生態。PaaS曾自營數據庫、數據智能產品,毛利率約為60%-80%,是高附加值的部分;

第三步在政企行業市場拿下訂單,通常需要立項招投標,後續擴容還有多期項目。由於注重政策合規、數據安全,通常偏好混合雲、專屬雲、私有云服務,這類訂單通常高達數千萬元至數億元。雲廠商需要採取“集成模式”,聯合生態夥伴整合內外部的PaaS、SaaS服務,構建包括前期諮詢規劃、中期落地實施、後期運營運維的合作生態。

微軟這三步都走的很順利,產品、業務、戰略佈局幾乎沒短板,是所有云廠商中最完整的,它的策略得到了資本市場認可。亞馬遜AWS在PaaS層有數據庫和數據智能產品。這些服務高度標準化,毛利潤約為80%。谷歌雲PaaS層有谷歌雲平台,SaaS層有協同辦公平台,兩項產品收入增速超過IaaS層服務。

而國內的SaaS層和PaaS層市場還在萌芽期,雲廠商普遍處於虧損的投入階段。在2022年3月,阿里雲才開始明確PaaS化戰略。

且發展邏輯的第三步中,國內的政企市場也與海外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國雲廠商步入政企市場後,時常要承擔總集成商的角色來分解項目、分包訂單,將諮詢、硬件、實施、服務交給合作伙伴共同完成。這一方面是政企客户希望項目有大企業兜底,互聯網公司被信任;另一方面,做總集成商也是瞭解To B、To G市場規則,擴大夥伴生態,積累行業經驗以及樹立行業口碑的有效方式。

但互聯網背景的雲大廠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有時太過超前,對現實情況缺乏瞭解。在一批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傳統企業面前,雲廠商的一些天馬行空的方案顯得沒有可行性。以智慧城市的數據治理為例,早在2019年,互聯網雲廠商就希望打通城市各委辦局的數據,但各委辦局之間存在的部門牆壁壘很難打破,直至2021年,“數據可用不可見”等原則才真正確立。

除此之外,監管因素也進一步加高了門檻。2020年底開始,國內監管機構為規範互聯網經濟採取了多項措施。監管層期望以穩健的平台治理為基礎,促進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螞蟻、騰訊、滴滴等公司的監管措施落地後,政府、大型國有企業對互聯網雲廠商態度搖擺。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國資背景的競爭者也開始嶄露頭角。如浪潮雲、曙光雲、新華三、中國電子雲等等企業正在蠶食基礎設施市場與中國政務雲市場。

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發文,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六個西部省份啓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十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一批“國家隊”背景的企業此前已經在上述區域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成為算力主要提供者。雲計算作為承載、加工數據的基礎設施,也在成為國家戰略的一環。按照雲網融合、算網融合的設想,未來算力、存儲、網絡,如同電力一樣,被統一調度輸送。

“國家隊”選手因政策承擔起建設、運營算力基礎設施的責任,與之相對應的是更大規模的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及更廉價的服務。高昂投入和廉價服務並不是需要達成盈利目標的雲廠商可以做到的。

在這樣不同的產業基礎下,會產生明顯不同的市場需求。一位PingCap資深專業人士表示,中國企業需要理解全球市場,而非在本土市場陷入內卷競爭,國內市場存在的部分偽需求容易把雲廠商帶入誤區,過去兩年,雲廠商用傳統IT的思路做了太多集成項目,和海外雲廠商的技術差距在不斷拉大。

而根據行業內部人士的透露,“雲服務企業的組織架構調整和高管輪換基本都處於一種循環之中,前期讓技術路線的高管領路,開拓出自身基礎設施級別的產品,然後換上銷售向的高管減少虧損實現盈利,在這一階段同時鋪開市場儘量提升自身的市場規模佔有率,接着再次換上技術路線的高管來打造自身的產品特色以形成技術代差來製造護城河”。

根據這一循環來分析,國內的雲服務廠商們確實正處於第一到第二階段的轉型之間,仍在努力完成盈利的階段,畢竟目前只有阿里雲勉強做到了1.3%的略微盈利。

03

強者恆強下的國內空間有限

在過去幾年中,全球雲服務市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即使是疫情嚴重的2020年,全球經濟出現大幅萎縮,以IaaS、PaaS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雲服務市場也只是增速放緩至13.1%,全球市場規模仍增長至2083億美元。

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數據統計,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同比增長了34%,達到559億美元。雲服務總體支出較上一季度增加了20億美元,較2021年第一季度增加了140億美元。三大雲服務廠商AWS、Microsoft和Google受益於雲計算採用率的增加和使用規模的擴張,其總支出佔全球用户支出的62%,同比增長了42%。

隨着全球供應鏈短缺、網絡安全威脅和地緣政治不穩定等問題愈演愈烈,雲業務轉型已成為各個企業的當務之急。

目前,不同規模的企業及垂類市場都在向雲服務轉型,以靈活應對這些挑戰。特別是中小企業,它們為了支持工作負載遷移、數據存儲服務和雲原生應用的開發,開始加大對雲基礎設施服務的投資。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硬件短缺及成本逐步上漲的威脅刺激了許多大型企業對長期、大體量雲服務合同的關注。企業將其視為一種投資,以確保能長期享受頭部雲廠商提供的前期折扣。所有主流雲服務提供商的積壓訂單均因此大幅增加,目前全球訂單總額已達數千億美元。這也讓雲廠商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第三方軟件銷售渠道,因為企業客户在履行承諾時如無法通過基礎設施服務達到預期消費金額,可以選擇在雲廠商的應用平台上消費第三方軟件來實現。

雲服務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馬太效應明顯,全球公有云市場主要被五大廠商控制,呈現出強者愈強的格局。

根據權威調研機構Gartner最新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市場同比增長41.4%,達到909億美元。亞馬遜繼續保持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微軟、阿里、谷歌和華為,五大雲廠商累計佔據全球81.2%的市場份額。

這其中在海外各大雲服務提供商中,亞馬遜網絡服務(AWS)斬獲雲服務提供商冠軍,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184.41億美元,同比增長37%,最近12個月收入671億美元,這樣的營收規模,對於其它雲廠商來説是望塵莫及,且按照當前增速推算,將在2023年突破千億美元大關。AWS贏得了幾家關鍵客户,主要有T-Systems、Verizon和Telefónica等電信公司。AWS還加強了與TechMahindra公司的合作,為其搭建了自動化平台,幫助這類電信公司提高了5G網絡的採用率。

處於第二位的是MicrosoftAzure,2022Q3財報中顯示雲服務營收190.51億美元,同比增長46%,市場佔比21%。這一增長得益於大體量、長期雲服務合同的激增。與去年第一季度相比,MicrosoftAzure超過1億美元的訂單數量翻倍。Microsoft於4月公佈了一個全新的雲服務合作伙伴計劃以促進Azure業務,該計劃將於10月正式啓動。

第三名則是GoogleCloud,根據公佈的第一季度財報,雲服務營收為58.21億美元,增長了44%。旗下產品GoogleCloudPlatform(GCP)對數字主權、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網絡安全等領域的長期關注,形成了它關鍵的差異化優勢。Google還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對Mandiant的收購計劃來推動雲網絡安全的實踐。但同時,GoogleCloud第一季度虧損高至9.31億美元,GoogleCloud一直在積極配合渠道合作伙伴,尋求擴大客户範圍、經營規模和提高銷售效率的機會,從而減少其雲業務的運營虧損。

根據Gartner發佈的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數據,同時期中國市場增速超過60%,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這似乎與“零和”趨勢相反。

但倘若從出海的角度來看,過去幾年,由於中美貿易戰等因素,阿里雲、華為雲等中國雲廠商早已暫停在美國的擴張。儘管國內雲廠商一直在拓展海外業務上做嘗試,但客場作戰下,國內雲計算廠商在國際化拓展均面臨重重阻礙。

根據Gartner發佈的只統計了全球市場的2020雲基礎設施和平台服務魔力象限,阿里雲只處在“利基市場”的象限,是指公司發展前景的完備性和執行能力方面都得低分的公司。而在2021年則進入“遠見者”象限,是在前瞻性上有所突出的公司。側面表明國內雲計算廠商難以在海外擴大市場份額。

雲服務大廠高管大變陣:技術派讓位銷售派

數據來源:Gartner

這也體現出當前世界雲計算行業的發展趨勢。如果説前幾年雲計算尤其公有云廠商尚在跑馬圈地,甚至不惜打出價格戰,而當前行業則更加側重於產品與技術能力,從基礎設施服務轉向整體解決方案,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認為,“雲計算企業也正在從規模競爭轉向技術競爭”。

國內的雲服務廠商在經歷了數年的燒錢擴大規模之後,2021年10月到11月,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以及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在接受《財經十一人》採訪時都強調,要在政企項目中適度往後退,轉“總集成角色”為“被集成者”,只提供自己的應該且可以提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各家廠商的戰略重心從“不計投入做標杆”逐漸轉變為“從優勢出發,考核利潤”。這也無怪乎,各雲廠商會紛紛換上銷售業務導向的高管,來主政雲服務業務了。

04 寫在最後

德勤中國雲服務管理合夥人劉俊龍也認為,中國雲服務市場雖暫時處於雲轉型中前期,發展路徑與盈利模式都與海外同行有差異,但“雲轉型”趨勢都是一樣的,隨着國內產業成熟度提升,雙方終將“殊途同歸”。

結合近兩年國內主流雲服務廠商紛紛大刀闊斧調整雲服務業務的高管和組織架構來看,全球雲服務行業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粗暴的跑馬圈地早已過時。不論是美國幾大雲服務巨頭的高管從銷售派轉向技術派,還是國內幾大雲服務巨頭的高管從技術派轉向銷售派,都是雲服務行業在不同地域範圍出現了不同發展階段下的應時之變。

這種行業高低起伏間的輪迴式發展,讓雲服務巨頭們如同大海行舟,時常在驚濤駭浪之中,需要對方向重新調整,人員調換部署。只是,當行業的浪花越來越小,巨頭們能踏浪而起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最終成為平湖水一潭。

至於這個行業的紅利期還有多久,2020年的時候,我和一位行業高管的對談中,他的判斷是,“五到十年絕對見分曉”。

參考資料:

1. 新浪財經,《中美雲巨頭歧路,中國雲未來增長點在哪?》;

2. 科技新知,《中國雲計算戰爭:大廠們的零和博弈?》;

3. 福布斯中國,《強者愈強: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被五大廠商瓜分,馬太效應明顯》;

4. 光明網,《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

5. 金融界,《Canalys: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559億美元 同比增34%》。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97 字。

轉載請註明: 雲服務大廠高管大變陣:技術派讓位銷售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