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居財經 範慧茹 鄧鑫妮 發自廣東
珠江兩岸,盤踞着兩家央企背景的老牌物管股。海風吹皺平滑的江面,央企“雙子星”的較量也在陣陣漣漪中悄悄拉開序幕。
2月5日晚,中海物業官微表示,已於2月2日正式啓動總經理合夥人制改革。消息一出,2月8日開盤,其股價最高上漲1.21%,截至收盤,報收4.97港元/股,上漲0.4%。
中海物業在多家機構下調評級後,緩緩回升,而同處與大灣區的另一家物企——保利物業,股價還沒從基石投資者減持的衝擊中回過神來。截至2月8日收盤,報收56.05港元/股,下跌1.67%。
同樣的央企背景,同樣背靠大灣區的紅利,中海物業和保利物業一度被稱為央企“雙子星”。可是光鮮的包裝下,卻有幾分“難兄難弟”的意味。
雙雙沽空
機構態度多觀望
2月1日,港交所公佈可沽空證券名單,中海物業和保利物業均在列。
這已經不是兩家物企第一次出現在沽空列表中。樂居財經瞭解到,2021年以來,港交所共披露7次沽空名單,保利物業和中海物業都在列。
數據顯示,中海物業近5天的平均沽空率為11.8%,比5天前的數據有所下降。但是2月1日和2月4日,其沽空率分別達到22.54%、18.32%,為均值的一倍多,沽空壓力仍在。
無獨有偶,保利物業近5天的沽空率為11.6%,與中海物業相近。而2月1日和2月4日,沽空率達到17.32%和19.73%,也均高於均值。
中海物業與保利物業沽空率波動如此相近,與它們長期以來在資本市場的“弱”表現有着密切關係。
2015年上市的中海物業,首日收盤報價0.99港元/股。上市已進入第六年,前四年股價最高不超過5港元,更多在2港元左右徘徊。
2016年-2017年,股價在1-2港元波動,2018年-2019年股價有所上行,在於2-4港元之間震盪,而股價起伏比前兩年要大得多。
2020年是其股價振幅最大的一年,7月份最高股價拉昇至9.19港元/股,隨後持續回落,截至2020年最後一天,股價遭“腰斬”,跌去49.9%。
相較而言,上市資歷較淺的保利物業,戰線雖沒有中海物業長,但發展軌跡與中海物業頗為相似。
2019年上市的保利物業,上市首日,收盤報價34.96港元/股。2020年3月後一路攀升,6月股價來到歷史新高89.85港元,隨後震盪下跌,截至2020年12月31日,報收61.1港元/股,從最高位跌去32%。
歷史的相似延續到今年,兩家物企均在1月14日和1月29日經歷過階段性的下跌。不同的是,保利物業的振幅明顯大於中海物業。
截至2月8日收盤,中海物業今年股價從4.04港元/股上漲到4.97港元/股,漲幅23.76%。保利物業股價從61.1港元/股跌至56.05港元/股,跌去9.98%。兩者市值分別為164億港元和304億港元,中海物業上市六年,市值卻比2019年底上市的保利物業少140億港元。
一漲一跌,似乎曾經相似的路徑開始有所不同,但第三方機構眼中的他們,仍有很多相似,其中之一便是機構對二者的態度。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來,多家機構對中海物業和保利物業持觀望態度。
1月11日,美銀證券認為中海物業的前景好壞參半,故將目標價下調11%至6.2港元,維持“跑輸大市”投資評級;一週後,野村發佈報告,下調中海物業目標價至5.7港元,維持中性評級。連續被兩家機構下調目標價格後,一月底裏昂一改態度,表示看好中海物業,投資評級為“買入”。
中海物業喜憂參半,資本市場的態度尚且曖昧。然而保利物業下坡的股價,已經明示了市場的態度。
作為保利物業IPO的基石投資者,GICPrivateLimited(簡稱“GIC”)在2019年助推其登陸港交所,卻在上市第二年開始減持。今年連續2次減持套現,1月21日和1月25日,減持保利物業共119.5萬股,涉資約8152萬港元。
受減持影響,保利物業的股價從1月25日一路下滑,截至2月8日收盤,跌去19.88%。
中海物業對母依賴嚴重
保利物業第三方併購顆粒未進
無論是資本的觀望,還是投資機構的接連“出逃”,透露出的深層原因,是對中海物業或保利物業自身發展模式的不明朗。
物管行業擁有規模就意味着緊握話語權。中海物業和保利物業背後央企,在管面積位居行業前列,但也正因其有着先天性關聯方倚靠的優勢,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它們第三方獨立外拓的“牽絆”。
從第三方外拓來看,中海物業和保利物業在各自的領域都有着自身所面臨的問題。
就中海物業來説,截止2020年上半年,中海物業在管面積為1.58億平方米,比去年同漲幅約10.2%,但大大低於物企在管面積的平均增速。克而瑞物管統計的30家上市物企,在管面積平均增速為22.7%。
上市進入第六年,中海系輸送面積比重依舊在九成左右。克而瑞物管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到2019年,中海物業在管面積之中90%來自中海系的關聯公司中國海外發展及中國海外宏洋集團,市場化外拓面積佔比較小。
國盛證券在研報中也指出,截至 2020 年 6 月末,中海物業在管面積為 1.58 億平米,預計來自關聯地產及外拓項目比為 9:1。
而在2015年上市初期,招股書顯示90%管理面積來自中海地產及關聯企業,此後,在歷年年報中,中海物業並沒有披露第三方項目的面積佔比。
樂居財經瞭解到,上市至今,中海物業共進行了4次收併購,均來自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以及關聯公司旗下的物業公司及商用物業。
反觀保利物業,其在管面積達3.17億平方米,是中海物業的兩倍。截至2020年6月30日,保利物業第三方在管面積約為1.79億平方米,佔比高達56.8%,來自保利發展控股集團的項目在管面積約為1.37億平方米,佔比43.2%。
保利物業雖不存在第三方在管面積佔比侷限的困擾,但是其第三方的物業管理服務收入卻在拖後腿。超5成的高佔比,收入僅佔比24.1%,營收能力低於關聯方輸送的項目。
在上市招股前,保利物業預計將57%的募集資金用於行業併購,其上市所得款項淨額約45.24億港元,在悉數行使超額配股權後,上市所得款項淨額增加至52.18億港元。
按照57%比例折算後,保利物業約29.74億港元用於收併購,但截止目前,保利物業並無第三方併購動作。
除了第三方外拓顆粒未進外,保利物業還面臨着近六成的合同在管面積到期的問題。資料顯示,到2020年底,保利物業預計約1.87億平方米的合同管理面積將要到期,佔年中保利物業在管面積的59%。
毛利率均處平均水平之下
增值服務表現不理想
規模上的差別,以及對第三方外拓的態度,反映到各自的營收也各有不同。對比保利物業和中海物業,長處不相同,但弱項卻頗為相似。
縱觀中海物業上市5年多以來的表現,2015年-2019年,營收從不到26億元,一路上升至約55億元,而細看增速,高低起伏表現得並不穩定,2017年更是一度跌至個位增速為1.85%。
2020年上半年,中海物業收入為28.5億元,同比增長18%,是中海物業近四年來最低增速。而與保利物業相比,低於其27.6%的同比增速。
此外,中海物業同期毛利率、淨利潤率也有所下降,分別為18%、9.82%,同比下降了2.1百分點、0.6百分點,均低於2020年上半年上市物企29.27%、14.72%的平均水平。
其實,中海物業整體毛利率較低,與其增值服務毛利率水平較低有關。2020年上半年,其增值服務毛利率約為24.4%,同比下降9.5個百分點,對比2019年上市物業公司增值服務毛利率水平來看,該水平遠低於中位數45%。
近年來物業公司在基礎服務以外,以增值服務作為自身盈利增長點。從各自的增值服務收入佔比來看,中海物業的增值服務收入佔比約為21.4%,低於保利物業的36%。
不過,增值服務收入佔比較高的保利物業也並非業績無憂。2020年上半年,保利物業整體毛利率從2019年上半年約23.6%降至約20.4%,下降3.2個百分點,毛利率水平也低於2020年上半年上市物企平均29.27%的均值。
整體毛利率的下滑,自然與各業務板塊的毛利率掛鈎。同期,保利物業三大業務毛利率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物業管理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社區增值服務毛利率分別下降1.1個百分點、0.6個百分點、13.9個百分點。其中,社區增值服務毛利率降幅最大,從44.1%降至31.4%。
業內人士曾表示,中海物業與保利物業存在類似的問題,儘管在管面積不小,但國企、央企的利潤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