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過渡期最後“讀秒”,產品提前終止,降薪裁員,基金子公司正用足寒冬裏的“瘦身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一邊是資管產品花式“提前終止”,一邊是壓縮成本的裁員、降薪,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僅餘最後二十多天的眼下,基金子公司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
這不是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偶發現象。進入4季度以來,財聯社注意到,多家基金子公司產品公告中開始被“提前終止”字樣刷屏。甚至有的公司,一天內就連發多隻產品“提前終止”。
一葉落而知秋。就在基金子公司集中清理“非標”類資管產品之時,股東方和管理層又開始打起了“瘦身”的算盤,除了常規的降薪、裁員外,甚至還會緩發、壓縮本就不多的業績提成。
一場預料之中的“提前終止”
不知從何時起,一家地處上海的基金子公司官網和公眾號就近乎停止了更新,無論是公司簡介、公司架構,還是業務介紹、招聘信息,幾乎都停留在兩三年前的某個模糊的時間節點。
不過,專門面向特定投資人的公告一欄,卻從未有任何懈怠。一款資管產品從立項、備案,到募資、成立,再到開放、分紅,以及最後的到期公告,都有一套嚴格規範的公告流程。
在市場處於上行期,資管產品密集備案,成立公告、募集公告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待產品運作一段時間後,定期開放公告、分紅公告紛至沓來,而待終止公告發出後,產品也到了壽終正寢之時了。
2018年上半年的“資管新規”,讓基金子公司的“非標”產品提前嗅到了末日的味道,兩年後的過渡期延緩至2021年底的消息,又讓各家機構的業務人員得以短暫的喘息機會。
而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後“讀秒”,各家基金子公司的專户公告頁面,就開始頻頻出現“提前終止”的字樣了。
“本計劃於11月x日開放後,全部委託人贖回。存續委託人少於兩人,觸及《XXXX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合同》相關終止條款。按照資產管理合同約定,資產管理人現決定提前終止本計劃。”
這是一家基金子公司近日在官網披露了的一則公告。事實上,觸及資管產品“終止條款”的並不止“少於兩人”這一種情形,也包含“資產淨值低於1000萬元”的情形。
不管是“少於兩人”,還是“資產淨值低於1000萬元”,只要出現任一情況,資產管理人都有權決定提前終止本計劃,而對於未退出的客户,也將按照相關流程進行清算並支付清算款。
降薪、裁員,行業寒冬裏的“瘦身術”
在資管新規的步步緊逼下,又一批存量資管產品“提前終止”,讓本就不多的管理規模再度縮水——曾經千億陣營的降至百億陣營,曾經的百億規模退至數十億規模。
管理規模持續縮水,意味着管理費用的下滑,相應地各家基金子公司也通過減員、降薪、壓縮費用等方式實現“瘦身”,待這些歷史問題一一解決穩妥後,屆時輕裝上陣再謀轉型事宜不遲。
以一家銀行系基金子公司為例,其管理規模鼎盛時高達數千億、員工人數多達數百人,此前靈活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前瞻性的戰略佈局,一度被視為行業後來者紛紛效仿的標杆企業。
不過,隨着監管去通道和資管新規的推進,在兩三年前跌出行業前二十名榜單後,這家基金子公司規模仍在持續下滑,且未有觸及回升的跡象,而員工人數也從此前的數百人降至數十人。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在行業上升期加入公司的員工,眼見着公司管理規模的一日不如一日,有的主動尋找下家,謂之“自然減員”;也有的繼續堅守,直到部分人最終等來一紙“離職協議”。
偌大的公司,百十人的人力成本,如果均以這種方式“瘦身”,於公司而言,補償金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甚至由於名額有限,原本人人諱言的“裁員”名額,卻戲劇性地成為了不少人爭搶的機會。
不過,想拿到這份“N+1”的補償,也並非易事。除了進入裁員名單外,還需要滿足公司提出的種種條件,一位在這家公司供職多年的員工,在與公司交涉數月後,至今仍未拿到應得的補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