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億進軍私募基金,迴歸的孫飄揚能將恆瑞醫藥未來寄託他人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深潛atom(ID:deepatom),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21年,在帶量採購和醫保談判的雙重壓力下,恆瑞醫藥交出一份近10年最差的成績單——營收259.06億,淨利潤45.30億,同比下降6.59%和28.41%。
反饋到資本市場,恆瑞醫藥股票也一路下探,市值從2020年的6000億市值,跌至如今的不足2000億。從高峯到低谷,恆瑞醫藥只用了一年。年過60的創始人孫飄揚重新接手,試圖扶大廈之將傾。
進入2022年,恆瑞醫藥積極自救。先是在2022年3月擬用6-12億資金回購股份;爾後在5月18日,宣佈成立全資子公司Luzsana,正式進軍海外創新藥市場;進入6月份,恆瑞醫藥再爆大料。6月6日消息,恆瑞醫藥20億設立私募基金。基金總額20.1億,其中恆瑞醫藥和恆瑞集團分別出資10億,盛迪投資作為普通合夥人出資1000萬。
無論是海外市場,還是投資基金,都非恆瑞醫藥首次佈局。不過相比以前的試水性嘗試,這次恆瑞醫藥下了巨大的決心,但在深潛atom看來,短時間內恆瑞醫藥依然難以脱困。
01 恆瑞醫藥的至暗時刻該產品2015年進入江蘇省醫保目錄,2017年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艾瑞昔布的成功讓恆瑞醫藥抓住了創新藥的契機。
再之後,恆瑞醫藥加大了研發成本,從2011年的4.0億增加到 2021年的59.43億。期間,研發了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馬來酸毗咯替尼片等多款創新藥。2014年,腫瘤靶向藥阿帕替尼獲批,更是開啓了恆瑞抗腫瘤靶向藥新時代。
在國外,有一個“雙十定律”,即平均研發一款新藥需要十年時間花費十億美元。但在新藥研發的過程中,我國在成本和數據量上有巨大的優勢。接近5000人的研發團隊,造就了恆瑞每款新藥平均研發費用大約僅在3億元人民幣左右的壯舉,投入產出效率遠遠高於國外同行。2011-2020年期間,恆瑞醫藥營業收入由45.5億元增長至277.35億元,讓恆瑞醫藥也扛起了我國創新藥的大旗。
2015年起,在新醫改的大環境下,對於創新藥的支持政策不斷增加。在此大背景下,恆瑞醫藥的業務和市值不斷攀升,2020年時,恆瑞醫藥市值更是一度高達6000億人民幣,被廣大股民稱為“醫藥茅”。
隨着醫改的推進,帶量採購和醫保談判進入深水區,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社會現象,正在消失。2021年,吃盡了政策紅利的恆瑞醫藥,也到了履行社會義務的時刻。這一年,恆瑞醫藥有18種仿製藥被納入集採,價格平均下降72.6%。
隨着仿製藥的價值被重估、創新藥和醫保談判的深入,恆瑞醫藥進入了至暗時刻。2021年,恆瑞醫藥的價值也被重估,市值一路下滑。截至目前,恆瑞醫藥市值較最高點已經蒸發4000億左右。
2021年,接手恆瑞醫藥董事長僅一年半的周雲曙匆匆離職,在這一年半周雲曙眼看恆瑞醫藥起高樓,但似乎並不忍心眼看這座樓塌了。之後創始人孫飄揚接手。在孫飄揚的帶領下,2021年恆瑞醫藥繼續大力開展研發,投入達62.03億,較上年同期增加12.14億,同比增長24.34%。但恆瑞醫藥的營業數據持續走低,臨危上任的孫飄揚未能阻止恆瑞醫藥的下滑。
研發的高投入,不但壓縮了利潤空間,也增加了研發和市場不確定的風險。恆瑞醫藥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於此。
2015年後,我國創新藥進入寒武紀時代,各大廠商紛紛佈局創新藥。這也導致恆瑞醫藥的創新藥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公司發展遭遇較大業績壓力和轉型挑戰。
以PD-1靶點藥物為例,恆瑞醫藥2014年12月開始申報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臨牀項目,2019年5月獲批上市。該產品能夠與PD-1特異性結合,阻斷PD-1與其配體的相互作用,使得T細胞恢復針對腫瘤免疫應答,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但卻要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數據顯示,國內已經有14款PD-1/PD-L1產品上市,5款正在進行上市申請,此外還有接近70個產品處於臨牀階段。
在巨大的市場競爭面前,醫保談判讓卡瑞利珠單抗銷量激增。2021年,銷量同比增長卻高達361%。2020年恆瑞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銷售額接近50億元,在恆瑞創新藥總收入中的佔比接近50%。進入醫保後,價格降幅達85%。價格換市場,也不失是一個策略,但某些數據上會不那麼光鮮。
在過去十年間,恆瑞醫藥一直是政策和市場的受益者。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行業需要恆瑞醫藥履行義務,也是無可厚非的。10款已上市創新藥,50多種正在臨牀開發創新藥,240多項臨牀試驗,是恆瑞醫藥的底氣。持續創新,或許是恆瑞醫藥少有的出路之一。
02 出海吉凶難測出海,不失為恆瑞醫藥破局的一個選項。
不過,遠銷海外之前,產品的監管依然是繞不開的一條道路。2022年2月,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因未能實現“差異化”,被美國FDA要求補充額外臨牀試驗,驗證其能在美國具備實用性;3個月後,君實生物同樣被FDA要求進行一項質控流程變更。
我國在新藥研發上也有自己的優勢且已經得到驗證。CXO企業藥明康德專門的服務中,新藥研發是很重要的一環。作為一家外包企業,藥明康德深受海外藥企的喜愛,連續多年海外業務佔比超過70%。在人員成本、數據獲取難度和實驗成本等多個維度上,恆瑞醫藥與藥明康德面臨的環境是一樣的,這可以保證其具備研發優勢。
此外,恆瑞醫藥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等海外各地都建有研發中心,海外研發團隊170餘人。累計開展近20項國際臨牀試驗,其中國際多中心III期項目已經高達7項,其餘均處於準備階段。為夯實海外技術基礎,2021年恆瑞醫藥海外研發投入高達12.36億。
Luzsana的管線集中在腫瘤學、腫瘤學支持性護理和代謝學等各個開發階段的高需求領域。事實上,恆瑞醫藥出海的策略已經由來已久,Luzsana並非恆瑞醫藥首次尋寶海外。自2011年,伊立替康注射液通過FDA認證,恆瑞醫藥就開始了海外征程,但在出海這件事情上,恆瑞醫藥一直水土不服。
2021年,恆瑞醫藥海外取得6.17億元營收,僅佔公司總營收的2.38%。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恆瑞醫藥依然沒有太多建樹。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瑞士和波蘭等地建立子公司,但業務進展並不明顯。
相比較其他國際巨頭,恆瑞醫藥海外佈局僅十餘年,品牌和市場上,都難以與眾多巨頭相抗衡。Luzsana在與國外頂級藥廠的競爭中能否成功,就要看CEO是Scott Filos、運營總裁Jeff Crowther和首席醫學官Joseph Eid的本事了。
此前,有媒體報道,Luzsana公司將會與美國監管部門討論PD-1單抗卡瑞利珠與VEGFR-2抑制劑阿帕替尼聯用潛在的申請。不知道是否會傳來好消息。
不論如何,海外都是長遠的策略。短時間內,國內依然是恆瑞醫藥的主戰場。
03 第二增長曲線寄託他人?2020年6月6日晚,恆瑞醫藥20億設立私募基金的消息引發熱議。
恆瑞醫藥表示,將圍繞醫藥健康產業開展股權投資業務,重點關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發,打造培育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和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創新投資平台。對於醫藥健康領域的企業來説,如果能夠引入恆瑞醫藥的投資,在市場銷售和運營資金上都將得到基礎的保障。
事實上,自2016年起,恆瑞醫藥就開始與基金打交道了:
2016年,通過控股子公司認購OrbiMed Partners,Ltd.>
2018年,出資2億投資廈門楹聯健康產業投資合夥企業;
2020年6月,2000萬元投資鈞鳴生命科學多策略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2020年10月,2000萬元投資連雲港醫藥人才創投基金;
2021年7月,5000萬元人民幣投資蘇州工業園區薄荷三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
在不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正常開展的情況下,開展針對性的投資,不管是對於豐富公司產品管線的豐富,又或是從資本角度,對於恆瑞醫藥都是正向反饋。
在過去的2021年,為了獲得創新藥的代理權,恆瑞醫藥花費超過25億。恆瑞醫藥投資瓔黎藥業獲取了PI3kδ抑制劑YY-20394在大中華地區的聯合開發權益以及排他性獨家商業化權益;先後通過14億和3000萬美元的價格獲得大連萬春布林的兩款新藥和相對應權益;通過最高約13億投資,與基石藥業達成合作,獲得抗CTLA-4單克隆抗體CS1002大中華地區權益。
截至2022年3月31日,恆瑞醫藥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131.3億。哪怕是對於家底渾厚的恆瑞,也難以持續動輒為了一款新藥花費數億甚至數十億的金錢。2021年瘋狂購買新藥及權益,或許也是無奈之舉。要知道2021年以前,恆瑞醫藥引進的創新藥BD合作僅有4項。
20億建立投資基金,通過對於初期創新藥的介入,可以大大減少投入成本。但問題在於不確定性,相當於將未來的希望寄託於他人,對於成果的轉化失去了掌控力。
此外,通過股權投資,不僅可以獲得藥品的相關權益,同樣可以增加恆瑞醫藥的抗風險能力,在資本層面也增加了恆瑞醫藥的想象力。2010年3Q大戰後,騰訊靠投資廣結善緣,扶持了一批互聯網巨頭。若是恆瑞醫藥,大力扶持被投企業,或許可以建立自己的醫藥生態體系,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夢想終歸是美好的,但同樣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在過去雖然有過多次投資經歷,但都是小打小鬧,且大多不是主導地位,在投資這件事情上,恆瑞醫藥並非專業選手,又將如何破局呢?
在這場投資遊戲中,恆瑞醫藥又能否抓住機會呢?對於恆瑞醫藥來説20億雖然不多,但這將是承載其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佈局,不容有失。此外,恆瑞醫藥要接受廣大股民的監督,若是失敗,又能否承擔得起股東質疑呢?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