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外資”背後的量化身影

在A股成交量持續破萬億後,量化基金一次又一次的站在風口浪尖上。證監會此次修訂相關新規,規範內地投資者返程交易行為,從嚴監管“偽外資”,關於量化的“偽外資”討論聲愈發響亮。

“偽外資”背後的量化身影

在低成本、高槓杆的利益勢驅動下,通過香港配資炒A股早已不是新玩法。而今北上“偽外資”遭監管封堵,量化基金再度成為“眾矢之的”。

12月20日,上證指數大跌1%,有市場人士認為此係“偽外資”出逃所致。而截至收盤,統計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合計淨賣出9.71億元。

上週五,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就修改《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後續滬深股通投資者不包括內地投資者。

“偽外資”背後的量化身影

圖片來源:證監會官網

這是滬深港通機制建立7年以來,內地監管部門首次“重拳”打向北向通的內地投資者。顯然,新規意在堵住北上資金中“偽外資”的A股掘金路徑。

以往,“聰明錢”是投資風向標,但如今穿上外資馬甲的內地資金,卻“純粹”不再,更成為了資本套利的工具。而有消息指出,“偽外資”背後出現了量化資金的身影。

今年9月的一則傳聞重磅指出,A股市場的外資主力並非海外基金,而是在香港拿到牌照的內地百億量化基金巨頭。這些基金在香港低息環境下放5倍槓桿高頻交易A股,交易頻率是一週全部換一遍,資方配給量化基金那邊的資金利率低於2%。經人透露,在香港知名度較高的主要是內地兩家頭部量化私募,但未具體提及機構名稱。

繞道香港、反炒A股,新規嚴打“偽外資”

證監會為規範內地投資者返程交易行為,從嚴監管所謂“假外資”。

近年來,部分內地投資者在香港開立證券賬户及北向交易權限,通過滬深股通交易A股。

而此類證券活動與滬深股通引入外資的初衷不符,且這些投資者中98%以上已開立內地證券賬户可直接參與A股交易,兩種途徑交易有發生跨境違規活動的風險,也給市場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謂“假外資”的印象,不利於滬深港通的平穩運行和長遠發展。

而自規則實施之日起,香港經紀商不得再為內地投資者新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一年過渡期內,存量內地投資者可繼續通過滬深股通買賣A股。而無持股內地投資者的交易權限由香港經紀商及時註銷。

不過,目前此類交易總體規模在北向交易中的佔比保持在1%左右。投資者數量約有170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內地投資者約有3.9萬名。

實際上,內地資金繞道香港進行配資反炒A股的現象,已存在多年。2016年和2019年兩起事件,已經引發監管注意。

作為典型案例,便是曝光於2016年的首例跨境操縱案。起初,交易所監控發現“滬股通”標的股票小商品城成交明細放大,股價漲勢異常。經分析,發現來自香港的證券賬户與內地的某些證券賬户相互配合,頻繁自買自賣、高買低賣、連續拉抬後反向賣出。

證監會查明後發現,莊家利用3個香港賬户和1個內地賬户,對“小商品城”實施了操縱行為,短短几個月交易金額便高達30億,非法獲利4188萬餘元。

時隔3年,香港金管局與香港證監會便聯合發佈公告稱,某內地銀行集團進行的一連串“複雜交易”便涉及有“偽外資”的問題。據悉,該內地銀行集團的附屬公司的一筆交易,本質上是利用內地金融機構的錢通過香港的私募基金通道,以A股股票做質押進行融資。

同年,香港證券與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官網的一封監管函指出:“目前香港配資價格僅相當於內地一半的水平,香港的資金價格具備很大的優勢,而且槓桿水平也可以做得比較高,不少內地資金透過香港進行配資,再繞道回A股的情況也比較多”。

憑藉低成本、高槓杆的配資優勢,吸引着內地資金捨近求遠,在港融資、反炒A股。

港股配資優勢下,量化巨頭的A股掘金路

時任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曾表態,香港配資沒有動不動幾十倍槓桿融資,同時香港券商有很嚴格的保證金管理。

而即使沒有幾十倍槓桿,但香港融資成本低於內地,向來為業界所公認。

低成本的融資,對於量化基金也充滿的巨大吸引力。而在量化交易體系,無論高頻交易還是其他,都能夠使市場隱藏的流動性得到釋放。

伴隨着北上資金成為A股成交規模持續突破萬億的重要力量,加之市場亢奮、上證指數持續創下6年來新高,內地量化基金“吹”大A股成交量的話題不斷也被熱炒,“偽外資”的討論聲愈發響亮。

比之7月,8月外資通過滬/深港通等機制增持滬深兩市股票規模一倍多。到了9月,一則“量化交易貢獻了A股一半的交易量”的消息刷屏。

同一時間段,一位香港基金經理曾透露,香港業界有一個信息流傳甚廣——兩家內地頭部量化私募在香港5倍槓桿配資,並運用多空策略在A股市場頻繁操作。收益頗豐,而且回撤非常小,他們的規模擴張速度也很快。

上述基金經理介紹,“在香港配資相對容易一些。目前內地資金過來做量化,就是要申請一個牌照。這有一定難度,但也不特別大。找到懂行的人基本上大半年可以搞定,跟普通牌照一樣,但是要找人。”

2020年9月底,監管層面發佈外資投資指引。即從11月1日起,除原有品種外,合格境外投資者可投資於存託憑證、股票期權、政府支持債券等。同時,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融資融券交易、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以及債券回購交易、股指期貨交易。

從政策層面,外資進行量化交易的基礎合規存在。

在執行時間上,也比較吻合。按照2020年11月計算,申請牌照和融資運作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時間,大概對上今年八月左右的時間。

綜合看來,內地量化基金在港利用高槓杆反炒A股的可能性是合理存在的。

根據渠道和公開信息,量化機構的離岸平台進入A股交易,主要有3種路徑:

其一,藉助目前已有的QFII通道和北上資金通道。相關機構的海外分支在完成海外募資後,直接通過海外經紀公司,由滬深港通或QFII通道投資A股市場。這一途徑,手續簡便但投資標的有一定限制。

其二,直接申請QFII資格,獲得“直通卡”。幻方香港,就是去年12月獲得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後,可通過QFII通道直接申請投資入場。這一途徑,成本和手續較為複雜,但大大減少投資標限制,投資平台的自主權限大為提高。

其三,向內地機構的香港子公司定製“服務”。此前,明汯投資高層透露過,該公司通過內地券商的香港子公司,把海外基金的資產通過“收益互換”的通道,把投資策略複製到國內。

收益互換有北上和南下兩種業務,北上業務主要是私募在香港券商處繳納保證金,根據其資質進行評估,券商可以為其提供不同的槓桿。

重擊“偽外資”後

興業證券研報《北向資金結構再拆分》指出,根據富途港股數據,通過港交所披露的託管機構,把2018年以來北向資金拆分為外資銀行(配置盤)、外資券商(交易盤)以及中資機構(可能包含“假外資”)。

截至12月17日,三類資金持股市值分別為2.16萬億、4847億、971億,佔全部北向資金的比重為78.8%、17.66%、3.54%。

從總量來看,“假外資”體量有限,從嚴監管有助於進一步凸顯北向資金的“真外資”屬性。

內地證監會重拳打擊“偽外資”,此前渾水摸魚的北上資金風向標作用將減少。在過渡期滿後,境外融資、交易型資金規模會受到強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證監會給予了一年的過渡期,但仍然不排除內地投資者提前開始減持行為。

上述研報基於存量持倉的絕對規模、各行業三類資金持倉佔比和對行業影響力這三個視角,對可能含有“假外資”的中資機構行業持倉情況進行分析。

總的來看,中資機構持有行業的絕對規模不高、各行業主要是由配置盤與交易盤主導、中資機構持倉佔各行業流通市值也均在6%以內,且中資機構並非都是“假外資” ,因此對行業的影響也較為有限。

回溯至2019年4月,內地投資者在香港配資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在香港監管部門發聲之後,經歷一段小牛市的A股開始走弱。而與之不同的是,量化基金屬於持牌機構。在合規合法基礎上,不至於“重蹈覆之”。

值得注意的是,若真有較高的槓桿水平,一旦市場波動,可能會引發系統性殺跌風險。此次變相清理槓桿,短期不排除情緒上會有所衝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9 字。

轉載請註明: “偽外資”背後的量化身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