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最大PC廠商 市值蒸發140億港元 聯想這是怎麼了?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聯想,在國人心中是一傢俱備較大爭議的企業,爭議的最大來源在於其一系列的“良心想”行為。當然,爭議歸爭議,絲毫不耽誤聯想經營業績持續攀升。

公開數據顯示,2018/19財年、2019/20財年及2020/21財年,聯想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423.83億元、3526.76億元和4116.2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8.38億元、46.25億元和77.72億元。

不難發現,近三年來聯想營收和淨利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然而,儘管聯想業績表現不賴,但近日卻快速終止了上交所科創板IPO。受這一事件影響,公司港股市值一度跌落,市值蒸發約140億港元。

那麼,為什麼一家營收數千億的企業,會主動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呢?

全球最大PC廠商誕生記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包括筆記本、台式機和工作站)為8670萬台。其中,聯想1977萬台的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市場份額高達22.8%,力壓惠普、戴爾、蘋果等巨頭。

時間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彼時的聯想還只是一家代理商,主要代理美國藍色巨人IBM的產品,從中掘到了第一桶金,並初步打造了銷售渠道。憑藉此,儘管後來IBM失去了主導地位,但聯想憑藉已有的銷售渠道,仍能迅速找到另一家代理品牌AST電腦,並取得成功。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代理應該説是一種比較有前途的經營模式,至少在此後的一二十年間仍能賺到錢。但當時聯想的掌門人柳傳志不這麼想,儘管代理賺錢,但賺得不多,所以堅持建設研發中心、生產基地,打造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跨國企業。

當然,不是説聯想當時具備了多麼高深的技術,但至少能夠自己製造出電腦,並在當時那個全球電腦行業野蠻增長的時代,獲益匪淺。

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聯想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比如九十年代我國取消了微機的進口關税,使得國內品牌受到嚴重衝擊。當時聯想的應對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降價,二是緊跟微軟上馬Windows系統的PC產品。

雖然上述兩個方式沒能讓聯想立即發展起來,但起碼使得其在惠普、戴爾等巨頭的夾擊下得以存活。2004年,就在聯想跟戴爾直面競爭的時候,聯想還另闢蹊徑,成功收購了IBM PC業務,此舉使得聯想成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也許是嚐到了收購的甜頭,在之後的發展中,聯想還先後收購了歐洲電子公司梅迪昂、巴西最大的電腦公司CCE等企業。通過收購外延,聯想成功形成了規模經濟,並大幅提升了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份額。

2013年,IDC和Gartner的數據統計,都一致認為聯想在當年第二季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供應商。在此後的七年間,聯想一直保持着全球領先的地位。

2、全球第一,但科創屬性不足?

按理説聯想做到了全球第一,應該成為國人的驕傲才對,但事實上卻是不少人對聯想無感。箇中原因暫且不表,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了解。今天要説的是,為什麼全球第一的聯想,要撤回內地上市申請?

先來看看聯想的業務,當前聯想的業務主要為兩大部分,即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和數據中心業務集團兩大部分。其中,PC設備是其業務的基本盤。這樣的業務構成,使得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聯想的“科創屬性不足”。

再來看看研發投入,聯想各財年研發投入佔總營收的比例並不高,近三個財年的比例分別為2.98%、3.27%、2.92%,這是一個偏低的比例,而且是顯著低於小米、浪潮等企業。

再舉個例子,2020年,華為研發總費用高達1418.93億元,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高達15.9%;同年,蘋果研發投入1277.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6.83%;同期三星的研發投入980.83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7.46%。

總的來看,雖然聯想做到了全球PC行業第一,營收數千億,但仍存在研發投入佔比較少的情況。為此,聯想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爭取三年內實現翻番。

而此次聯想迅速撤回科創板申請,雖然公司層面表示是怕招股書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閲過程中失效。但事情從來不會像表面上看上去那麼簡單,就像有分析人士説的那樣,科創屬性不夠硬恐怕是其終止科創板IPO的原因。

未來幾年,恐怕聯想都不會再起科創板上市的心思了。

寫在最後

近年來,尤其是近兩年來國民對國內研發創新型企業普遍抱有好感,蓋因為自主研發才能走向自立自強。更別説,我國企業唯有通過研發才能與海外企業競爭,這是大環境下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國內企業也已意識到這個問題,近年紛紛加大研發投入。根據“2021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顯示,500家企業研發總費用為7429億元。其中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是華為,研發費用為141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