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半年報披露已收官,去年備受關注的券商“信用減值損失”指標也重回市場視野。去年全年,41家上市券商全年信用減值損失近300億元;今年上半年,41家上市券商信用減值損失合計僅24億元。從信用減值損失絕對額來看,上半年損失超過10億元的僅有1家,而去年同期有4家。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2020年受疫情影響市場波動較大,各家券商普遍計提了大量減值準備金。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慢牛”行情啓動,加之今年結構性牛市行情仍未結束、經濟復甦進展良好,因此半年報所披露的信用減值損失數據呈大幅下降。
信用減值損失少了93億
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普遍賺得盆滿缽滿,營收和淨利雙增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41家上市券商上半年合計實現淨利潤982.41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中信證券上半年就淨賺超百億元,為2015年以來首次。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上半年券商業績大增,除了因經紀業務、自營業務受益交投活躍而貢獻顯著,實際上信用減值損失大幅減少也功不可沒。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41家上市券商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達到117億元,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僅為24億元。
從絕對額來看,今年上半年僅1家券商信用減值損失超過10億元,而去年同期則有4家;今年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超過1億元的有11家,而去年同期則多達23家。
具體來看,去年信用減值損失超過10億元的為海通證券、中信證券、東方證券、國信證券等4家頭部券商。海通證券今年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10.2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9億元減少了近19億元;中信證券、東方證券、國信證券今年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分別為6.9億元、2.6億元、-6億元,去年上半年則分別為20.34億元、12.9億元、1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4家券商今年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大幅減少後,淨利潤均斬獲逾三成的增長。今年上半年,東方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和中信證券淨利潤分別為27億元、48億元、89億元、12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7%、63%、51%、37%。
東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負責人楊博光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根據測算,2021年上半年41家上市券商的歸母淨利潤增長貢獻度(各項業務淨收入變化金額/去年同期歸母淨利潤)排名中,前三名分別為其他業務、經紀業務、減值損失,貢獻度分別為33.88%、15.62%、11.70%。
“若是從貢獻度的邊際變化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貢獻度正向變化最大的確實是信用減值損失,第二才是其他業務,其餘大部分都是負方向變動。”楊博光表示。
對此,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李興表示,部分券商計提信用減值大幅縮減,甚至轉為負值,如東方證券和中信證券信用減值損失大幅減少,“信用減值直接影響券商營業支出,2021年上半年券商信用減值大幅縮減對行業業績的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結構性牛市帶來逆轉
信用減值損失主要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所帶來的減值損失,對券商而言,主要包括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融出資金、其他債權投資等。儘管信用減值損失不代表實際損失,但容易拖累券商淨利潤。
例如,“券商一哥”中信證券2020年計提信用減值損失65.81億元,減少淨利潤49.32億元。而放到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的信用減值損失僅為6.9億元,可以説同比大幅減少,實現了輕裝上陣。
證券時報記者同時注意到,今年上半年甚至有些頭部券商如國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信用減值損失為負數,其中國信證券信用減值損失從去年上半年的10億元變為今年上半年的-6億元,中信建投則從0.97億元降至-3.34億元。
楊博光分析,部分券商的信用減值損失甚至大幅下降至負數,與A股的結構性牛市行情有關。去年因為疫情,各家公司普遍計提了大量的減值準備金,增加自身經營的安全邊際。而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慢牛”行情啓動,部分券商發現實際減值損失要低於當初的計提值,因此損失轉回為負數的情況。此外,今年結構性牛市行情仍未結束,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數據大幅下降。
李興表示,2020年券商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長,主要由於註冊制的全面推行和退市新規的發佈,部分個股面臨着一定的退市風險,股價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券商選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進而出現計提信用減值的情況。另外,2018年以來部分股票質押式回購出現違約等風險,部分券商選擇通過清收、訴訟等方式彌補損失,這也是導致券商計提減值損失的主要原因。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市場行情向好,指數震盪上行,股票質押業務風險整體下行,部分券商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轉回,降低了信用減值規模。”李興説。
北交所催熱券商板塊
近期,市場流動性維持邊際寬鬆,A股成交額持續放量,兩市成交額連續35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加之北京證券交易所橫空出世,進一步吸引投資者關注證券行業。
李興認為,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將帶來資本市場擴容,也有望帶來更多參與者,直接利好資本市場核心參與者——券商。在基本面和資金面助力下,9月指數有望迎來上行。
楊博光表示,隨着公募、私募基金存量規模不斷增加,疊加兩融規模逐步提升,流入二級市場的資金也將增多。此外,量化交易帶來的成交額上升也是當前市場焦點,後續兩市成交額變化可持續關注。而北交所的設立,一方面將煥發原本流動性較低的新三板市場活力,進一步推升市場的成交額,對券商經紀業務形成利好;另一方面,對於提早佈局新三板的券商,其自身投行業務的“護城河”將會得到加深。提早佈局的券商,對於新三板中極具潛力的“專精特新”公司具備先發優勢,同時投研能力的優勢也將體現在對“小而美”公司發掘之上,這種差距在短時間內難以彌補。
從券商業務層面看,投資者可重點關注機構客户佔比較高的券商,高頻交易會增厚公司經紀業務的業績。此外,在居民財富管理催化下,資管業務佔比較高、名下基金子公司規模較大的券商,以及財富管理轉型成效顯著的券商同樣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