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近日,中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製成功並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於現代醫學領域。長期以來,這項技術設備掌握於幾家國際大公司手中,採購成本極高,間接加重了患者負擔,打破壟斷勢在必行。核磁共振設備涉及大量高精尖核心部件,只靠一家企業的研發資源力有不逮。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企業緊密合作、協同攻關,助推國產核磁共振儀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國產核磁共振儀器“後來居上”,對於中國醫療器械產業乃至整個科技行業創新,都有重要示範意義。高端醫療器械融合了化工材料、計算機、電子芯片和精密製造等數十個學科。破解高技術壁壘的唯一手段,就是通過潛心研發,實現強大的產品力。國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出台了研發、採購等一系列政策,幫助國產醫械“牽手”實驗室、醫院等一線使用場景,快速獲得反饋並不斷迭代,成功在內鏡、高端放射設備等細分賽道上打破壟斷,而且培育出了一批國產龍頭公司。
企業家與科學家同頻共振,是科技發展、產業革新的雙贏。但長期以來,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存在“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現象,尤須破除產研全鏈條融合障礙。鼓勵民營企業按規定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召開“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一些地方用市場化投資“滴灌”專精特新企業……打通產學研壁壘,盤活人才隊伍,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科研成果的轉化將更加順暢。
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科技創新還在許多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加速完善產學研配套政策,深入挖掘新型舉國體制的科技創新潛力,建設科技強國就有了堅實依託。
(摘編自《北京日報》,原題為《產研融合打破更多“科研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