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市值管理套路揭秘:假市值管理 真資金“抬轎”

本報記者 李惠敏 張舒琳

近日某微博大V一連串的爆料,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推上風口浪尖。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多家機構瞭解到,這類情形是以市值管理為名,實則為了股東套現、減持或質押等,聯合機構資金“抬轎”,實現各種灰色利益。不過,不少機構人士稱,這一做法目前在市場中已不多見,隨着監管趨嚴,同時相較於公募基金經理的工資獎金和風險而言,該模式能賺的並不多,大多數基金經理不會“撿了芝麻丟西瓜”。

實際上,真正的市值管理並不是貶義詞,是企業採取合法合規的經營方式和科學手段,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使公司股票價格服務於公司整體戰略目標。相比於成熟市場而言,我國的一些公司市值管理行為與概念本意偏離,因而受到詬病,這一情形有待改善。

亂象頻出

近日,某財經大V在微博爆料,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名義,找中介拉來下家機構接盤,結果隨後股價便大跌,不僅下家被套牢,上市公司還賴掉了約定的尾款。多家上市公司以及機構被捲入這一事件的風波中。

證監會5月14日回應稱,高度重視媒體報道情況。5月13日,上交所即啓動排查相關賬户,並於當日下午向公司發出《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進行自查,並如實披露相關情況。證監會派出機構已約談公司及相關各方,並啓動核查程序。對於以市值管理之名實施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將始終秉持“零容忍”態度,依法予以嚴肅查處,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證監會表示,一旦發現上市公司及實控人、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相關機構從事或參與相關違法違規活動,證監會將一查到底、依法嚴懲,並及時向社會公佈。

5月16日,證監會發布消息,針對近期媒體報道有相關方涉嫌合謀實施不法行為等問題,根據交易所核查情況,證監會決定對相關賬户涉嫌操縱利通電子、中源家居等股票價格立案調查。

微博大V爆料的事件,折射出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亂象。

“一聽説找公募、私募合作做所謂市值管理的,這類公司肯定會進入我們的黑名單,完全一票否決。”某北京私募人士表示。

對於大V爆料中談及的操作模式,某私募基金負責人李明(化名)表示,通常是股東套現減持或質押所採取的模式,處於灰色地帶。一般由中介先跟股東方談好出資金額、收益分成等安排,隨後資金方買入,上市公司配合出利好消息進行股價拉昇,同時資金方接盤鎖倉。等外面流通籌碼減少後,資金方一拉拋盤就會少,最後等大股東套現後,再跟資金方管理人按此前説好的比例分成。

另一位華北地區公募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爆料中所謂的市值管理,主要套路就是找資金“抬轎”,讓機構先買一點,把股票鎖倉,把外面的流通籌碼鎖定,少流通一點,機構一拉拋盤就會少。他説:“比如,外邊流通1000萬股,你讓機構買了500萬股,就還剩500萬股了,然後你再買個兩三百萬股,外面流通的就很少了。”

還有一位資深市場人士透露,以前有基金經理參與,上市公司按每股0.5-1元的價格跟基金經理合作。

實際上,證監會曾在2014年就公佈過上海某私募和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的名義哄抬股價的案例。2014年5月底至7月中旬,上市公司A實際控制人將股份減持至私募機構名下,由私募機構進行市值管理。2014年5月底至2014年12月初,私募機構通過連續交易、在其實際控制的賬户間交易等方式影響股價。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尋找併購重組題材及熱點、未及時披露相關信息,並提供信息、資金等方式配合私募機構抬高股價。在此期間,上市公司股價累計上漲71.40%,同期所在板塊指數累計漲幅僅為25.54%。

隱蔽操作

此前,民生證券曾梳理了市值管理的幾個模式。其中就包括不合規的拉高股價及坐莊模式,主要包括大宗交易商模式和私募基金合作模式。在大宗交易過程中,部分公司股東為獲取高利潤,與大宗交易商簽訂協議,幫助其拉昇股價,操作模式既有先拉昇股價後交易,也有先交易後拉昇股價。

而在私募基金合作模式中,私募與上市公司約定投資比例、利潤分成,在私募建倉後,上市公司配合發出利空消息壓低股價。隨後私募基金拉昇股價,上市公司配合發利好消息。在股價上漲過程中,私募基金逐步賣出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捲入風波的上市公司普遍市值偏小,流動性也相對一般。一般而言,此類標的通常並不能進入公私募等機構的核心股票池中,為何會出現微博大V所説的讓下家基金經理接盤?

某中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主要是因為基金經理買得很少,且這類股票佔基金規模的比例極小,相對容易繞過公司風控。他表示,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對於進入公司大股票池的標的市值沒有明確要求,只要不是被ST或受過證監會處罰的標的,不會明令限制不準買入。

他解釋説:“我們公司的股票池分為好幾級,不同級別股票池中的個股對應的基金經理持倉標的也有不同比例限制。例如,買入超2個點的股票需研究員寫報告覆蓋;若重倉超過5個點的股票必須是在核心股票池中,且需要研究員實地調研並作出深度報道。但基金經理買入金額很小的標的,通常不會被關注。”

也有公募人士表示,基金經理並不能隨意購買某一隻股票,公司對進入股票池的標的有要求,需要有研究報告覆蓋。還有私募人士表示,對股票的流動性有規定,日均成交低於1000萬元的不能進入公司股票池,日均成交低於1億元的則不能進入公司核心股票池。

“像爆料的這種小市值股票,如果基金經理管理的資金多,買入幾百萬元可能不會顯示異常,因為基金季報只披露前十大重倉股,年報裏也不會詳細披露操作記錄。在基金經理的操作權限內,所以也不能説是基金公司風控有問題。”一位在公募行業從業多年的基金經理王華(化名)告訴記者。

同時,若買入額較小,對於基金整體規模而言,淨值波動實際也很小。“如果管理的基金規模有幾十億元,每天波動幾千萬元很正常,實際淨值波動不到一個點,很難被察覺。而類似於爆料事件中的基金,若一共虧損兩三百萬元,還不是在一天內虧損的,在淨值波動上看不出問題。”王華表示。

迴歸正道

實際上,市值管理是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後提出的。2014年“新國九條”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表明市值管理也受到了支持。市值管理普遍定義為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價值經營方法及手段,以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優化的戰略管理行為。業內人士表示,採取市值管理的方法很多:若某一上市公司股價被低估了,股東拿現金買回股票來註銷,提高每股收益,增長每股價值;同時提高公開信息披露的質量也是其中一種,加強合規合法的披露和溝通,公司不容易出現股價的暴漲暴跌。

據民生證券研究,市值管理中,真正提升內在價值與維護市值及價值匹配度並重的正道模式,主要表現為通過併購做大做強,擴大市值;剝離、分拆盈利較差以及低估值業務;通過轉型提升估值;創新商業模式;維護企業市值與價值匹配度等。體現了公司注重業績增長與股價的匹配。

比如,中信證券便是通過併購方式做大做強實現市值提升的範本。例如,2003年以1億元收購萬通證券30.78%的股權,隨後多次增持;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成立中信建投證券公司;收購金通證券等。這一系列收購行動幫其確立了行業龍頭地位。此外,中信證券還多次定向增發。正因如此,中信證券資產規模快速擴大,在2004年至2007年間,實現總市值增長近十倍。

實際上,市值管理的做法在國外市場很常見。據機構人士分析,相比海外成熟市場,國內市場中的公司市值與其內在價值的偏離現象較常發生,即使在回購股票方面,相較於國外的“回購並註銷”模式,國內普遍也是“回購不註銷”,一定程度而言,這需要適當的市值管理使兩者相匹配。

中證金融研究院數據顯示,從回購目的來看,美國、中國香港的上市公司主要以市值管理為主,而A股上市公司更多是出於股權激勵的需求,三地上市公司回購目的呈現明顯差異。2009-2020年上半年期間,美國與中國香港上市公司回購目的以市值管理為主,佔比分別為45%和72%。同時,美股公司通過回購來調整資本結構、增強控制權,進而抵禦敵意收購的需求也很大,直接用於股權激勵的佔比僅為0.5%。然而,A股上市公司中出於市值管理目的的回購佔比僅為4.3%,73%的回購以股權激勵目的為主。

從A股上市公司的回購來看,哪怕是百億級的,也普遍用於高管的股權激勵,而不是提供給大眾股東。李明表示,若回購後沒有註銷,也意味着沒有增加每股收益。美國很多公司進行市值管理時是回購自家股票並註銷,例如伯克希爾哈撒韋長期註銷股票,該公司利潤增長不多,但其股價增長實際上遠高於利潤增長。

來源:中國證券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63 字。

轉載請註明: 偽市值管理套路揭秘:假市值管理 真資金“抬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