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高消費、揹負高利貸、牽累身邊人……前些年出現的校園貸亂象,讓一些大學生深陷其中。為防控風險,2017年5月,中國銀監會等三部門印發通知,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同時提出加強引導,鼓勵合規機構積極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合法合規的信貸服務。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發展和金融產品的日益豐富,一些小額貸款公司的違規校園貸產品再次現身。它們夾雜在正規的消費貸款業務中,打着“創新”的名頭,通過虛假宣傳誘導,給一些大學生帶來“借錢容易”“還錢不難”的錯覺,由此產生的過度借貸消費,讓他們陷入高額負債的泥淖。
為此,銀保監會辦公廳等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通知,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同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審慎開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
具體而言,該如何在堵住違規校園貸的前提下,滿足大學生在消費、創業、培訓等方面合理的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需求?通知中,監管的細節做在了前面。
近年來,隨着傳播手段的豐富與升級,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營銷俯拾皆是,一些小貸公司的營銷活動甚至走進了校園。為此,通知明確,小貸公司不得將大學生設定為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目標客户羣體,不得針對大學生羣體精準營銷。通過對營銷的限制,最大程度在前端淨化校園金融市場環境,避免一些辨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受到誘導。
一邊是針對違規校園貸營銷的嚴管,另一邊則是直指合規校園貸申請資格的嚴審。通知明確,要嚴格貸前資質審核,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通過對大學生各類信息與第二還款來源進行確認,不僅抬高了申請消費貸款的門檻,也確保了大學生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
作為即將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一員,大學生的合理信貸和金融服務需求同樣重要。下好先手棋,嚴管營銷、嚴審資格等手段都是為了有力保護與引導。只有規範化的校園金融市場,才能為大學生羣體健康、長遠發展提供積極助力。
堵住“偏門”,開好“正門”,相信隨着互聯網消費貸款市場的持續健全,以及對年輕人消費理念的合理引導,校園貸會逐漸迴歸良性發展,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不斷滿足大學生羣體的合理需求。
相關報道
校園網貸急踩剎車!五部委出手禁止小貸公司對大學生放貸
互聯網貸款再迎重磅新規。昨天(17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人民銀行宣佈,已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小貸公司對大學生放貸。同時,各高校要配合銀行業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開發手續便捷、利率合理、風險可控的高校助學、培訓、創業等金融產品,為大學生合理信貸需求“開正門”。
遏制精準“收割”大學生現象
我國在校大學生總數超過了4000萬,大學生羣體被網貸機構視為目標客户羣體之一。部分互聯網小額貸款機構通過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虛假、誘導性宣傳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誘導大學生在互聯網購物平台上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
銀保監會等五部委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通知》以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放貸機構客户營銷管理和風險防範要求,加強在校大學生教育、引導和幫扶力度,合理引導網絡輿情,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堅決遏制互聯網平台精準“收割”大學生的現象,切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
《通知》要求加強放貸機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監督管理,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風險管理,明確未經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同時,《通知》要求組織各地部署開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監督檢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已放貸款原則上不展期
消費金融專家蘇筱芮認為,《通知》從金融營銷、貸款審核、貸後管理等角度對機構向大學生髮放貸款進行了全面監管,符合行業實際,便於機構參照執行。
她表示,《通知》提出的不同機構主體值得關注:“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或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這意味着違反者將屬於非法放貸。此外,文件提出小貸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消費金融公司等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采取誘導性宣傳。
消費者對小貸公司提供的信貸服務產品並不陌生。例如支付寶的借唄和花唄運營公司分別是重慶市螞蟻商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和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根據央行此前披露的數據,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118家。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小貸公司的大學生貸款佔比超過六成,新規對一些全國性互聯網小貸公司衝擊非常大。
對於已發放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通知》要求小額貸款公司制定整改計劃,已放貸款原則上不進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業務,嚴禁違規新增業務;銀行業金融機構也要加強排查,限期整改違規業務,嚴格落實風險管理要求。
監管層警示超前消費風險
近年來,很多年輕人受超前消費觀念影響,養成了透支消費的習慣。市場為了迎合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借貸產品出爐,信用卡、花唄、借唄等產品層出不窮,但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高利貸陷阱、裸照抵押、暴力催收……違規“校園貸”亂象觸目驚心。
部分大學生養成了“超前消費”的習慣,但金融知識的匱乏讓他們成為容易被“收割”的對象。《通知》還提出了“大力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不斷完善幫扶求助工作機制”以及“全面引導樹立正確消費觀點”三項措施。與此同時,各高校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堅決抵制不良校園網絡貸款,同時滿足大學生合理的信貸需求。
值得警惕的是,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已上升至906.63億元,環比增長6.13%,是10年前的10倍多,而這僅僅是正規銀行渠道發出的信用卡相關數據。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不宜靠發展消費金融來擴大消費。2020年年末,銀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提示消費者要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樹立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遠離過度借貸消費營銷陷阱。
我國互聯網貸款業務監管始終處於高壓態勢,並持續升級。2020年7月,銀保監會制定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互聯網貸款小額、短期的原則;今年2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在出資比例、集中度、限額管理等三個方面明確定量指標。受監管政策影響,早在2020年年末,部分網友花唄額度被調降,螞蟻集團回覆稱“倡導更理性的消費習慣”。
蘇筱芮提醒,對於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將大學生設定為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目標客户羣體”“不得針對大學生羣體精準營銷”從主觀上來説易於操作,但如何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則考驗機構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水平。一些機構審貸環節較為粗放,不能夠準確識別大學生羣體,《通知》後續執行效果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