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拜登新政宏圖面臨“執行力”挑戰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2日刊載題為《拜登的新政如何才能真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文章,作者系該報專欄作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持人法裏德·扎卡里亞,文章稱,拜登政府要想真正具有變革性,不僅要有新政的雄心,還要有新政令人印象深刻的執行力。全文摘編如下:

唐納德·特朗普聲稱他想“讓美國再次偉大”,拜登則真正在試圖做到這一點。特朗普的口號讓美國人懷念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當時,美國主宰世界,其經濟帶動工人和企業高管的工資不斷上漲。那些年的一個決定性特徵是聯邦對基礎設施、科學研究和教育的投資。想想州際公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公立大學的大規模擴張。相比之下,華盛頓近年來主要是通過減税或轉移支付為私人消費提供資金。

拜登的基礎設施計劃是美國五十年來第一個再次以投資為重點的重大財政計劃。

整體聯邦開支過去幾十年似乎有了顯著增長,但這些開支的構成反映了真實情況——大部分增長是醫療保健和醫療補助計劃等福利項目急劇增加的結果。核心投資支出其實已經大幅下降。美國曾經把多達3%的國內生產總值用於交通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數字接近2%。美國在基礎科學和技術領域曾經是全世界毋庸置疑的領軍者。中國現在差不多與它不相上下。

拜登的計劃讓人回想起羅斯福新政。大蕭條期間,政府建造或翻修了近1000個機場,打造了現代航空業的支柱。而拜登提議將投資建設一個有50萬個充電站的網絡,從而形成一個現代電動汽車系統。1936年的《農村電氣化法》為農村地區供電。拜登提議在高速互聯網方面也這樣做,他認為這在當今經濟中相當於當時的電力。羅斯福新政的規模更大(相對於當時的經濟規模而言),但拜登政府提出了可與其媲美的計劃。

當今迫切需要新政精神的地方是項目的成本、效率和透明度。

美國曾經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建造一些東西。喬治·華盛頓大橋1931年建成通車時是全世界最長的懸索橋,跨越哈得孫河,連接了曼哈頓和新澤西州,用四年時間提前完工,而且低於預算。相比之下,如今僅在曼哈頓增加2英里長的新地鐵線路和三個新車站就用了10到100年(取決於你從何時開始計算),2017年開通時已經花費了45億美元。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儘管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幾乎沒有變化,但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的建設成本增加了三倍。原因很多:多部門扯皮、無休止的規定和審查,以及很可能存在的腐敗。

紐約大學學者阿隆·利維認為,成本之所以如此之高,歸根結底是因為美國人不願或不能放眼世界,試着向其他國家學習。美國例外論導致了一個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糟糕的基礎設施建設系統。

相比之下,羅斯福新政的執行情況好得驚人。在鼎盛時期,當時的公共事業振興署僱用了300萬人,比任何私營企業都多。這相當於今天大約1000萬人的勞動力。整個事業的政策執行者贏得了誠實、高效和可靠的聲譽,這反過來又讓人相信政府可以做大事並且把事情辦好。

拜登政府要想真正具有變革性,不僅要有新政的雄心,還要有新政令人印象深刻的執行力。

美媒文章:拜登新政宏圖面臨“執行力”挑戰

4月1日,拜登(中)與內政部長哈蘭德(左一)、國務卿布林肯(左二)、國防部長奧斯汀(右二)和商務部長雷蒙多等在白宮舉行首次內閣會議。(法新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4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文章:拜登新政宏圖面臨“執行力”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