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8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峯》報道,近幾年,由於“校園貸”亂象叢生,造成種種悲劇不斷髮生。為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加強在校大學生教育引導工作,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央行等五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禁止小額貸款公司、非持牌機構對大學生髮放貸款。本着“開正門、堵偏門”的思路,新規將如何重塑校園互聯網信貸市場?會對哪些機構和信貸需求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圖片來源:CFP
大學校園金融服務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話題。該不該對大學生提供貸款和信用卡?應如何滿足大學生金融消費需求?社會各界時有討論,看法不一。隨着大學“校園貸”氾濫、“裸條貸”時有發生等情況的出現,監管防範也早已啓動。2017年6月,原銀監會等三部門印發通知,暫停網絡借貸平台開展校園信貸業務,禁止培訓、就業類機構捆綁信貸產品,並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大學校園。此後隨着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校園貸”等金融產品的總體規模開始有所下降。而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銀保監會等五部門日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是針對新情況、新問題發出的新的行為規範。
董希淼説:“這種違規‘校園貸’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以各種名目繁多的方式加快滲透。比如‘顏值貸’‘創業貸’等,仍繼續存在。特別是一些互聯網平台,其以小額貸款公司作為放貸主體,非法獲取大學生的一些信息進行精準推送。一些大學生也慢慢接受了‘超前消費’‘過度借貸’等觀念,甚至有一些大學生通過貸款追星、美容等,還是有一些大學生陷入了校園網絡借貸的陷阱。這次監管部門堅持問題導向,以互聯網消費貸款作為主要的整治對象,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它主要體現‘開正門、堵偏門’的這樣一個原則和總體思路。”
何謂“開正門、堵偏門”的原則?董希淼進一步解釋説:“‘堵偏門’,這次直接提出禁止小額貸款公司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正規的金融機構,可以向大學生提供互聯網交易貸款,但也應該做好營銷管理和風險防範工作。這樣一方面把‘偏門堵住、堵死’,另外一方面把‘正門給開大、開寬’。”
《通知》明確規定,小貸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未經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同時,《通知》強調,放貸機構外包合作機構要加強獲客篩選,不得采用虛假、引人誤解或者誘導性宣傳等不正當方式誘導大學生超前消費、過度借貸,不得針對大學生羣體精準營銷,不得向放貸機構推送引流大學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新規在促進小貸公司迴歸本源的同時,從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角度,對銀行等持牌機構的“校園貸”業務進行了規範。
曾剛表示:“小額貸款公司早年最開始試點的時候是作為銀行體系的補充,主要是讓其在小微企業領域進行貸款,個人業務之前不怎麼讓小貸公司涉足,這次《通知》首先是將業務資質更加清晰化,促進小貸公司自身迴歸本源。另一方面是讓‘校園貸’提供者更加清晰明確,即銀行等持牌機構,這是非常大的變化。銀行以後還可以做‘校園貸’,但做的時候要滿足一些基本的要求。我個人認為,可能會涉及比如額度的確定、利率的確定,包括怎樣準確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等,不能過度營銷等,以保證不讓學生過度消費,使其承擔不必要的債務負擔,進而影響其正常的成長。”
嚴格限制業務規模,意味着將對持牌金融機構的貸前業務審核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必然對提出禁止性要求的相關機構業務產生一定影響。曾剛認為:“對於涉及到的小貸公司的影響肯定會很大,因為對其而言,這是一個禁止性的要求,未來其服務方式、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從銀行角度來講,未來仍然可以做這塊業務,但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合規性要求,可能會變成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比以往可能要嚴得多。這需要銀行內部建立一整套相應的管理體制,同時在技術層面要有所創新,包括在額度以及借款人一些必要的條件要件方面,都需要有一些相應的規定或者要求,並不是借款的額度越大越好,也不是説這個行業的規模越大越好。”
不過,目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超過4000萬,年輕一代大學生金融服務需求客觀存在,且增長較快。如何釐清定位、重塑校園金融市場規範,幫助大學生羣體樹立正確的金融消費觀,是未來監管部門和學生、家庭、社會都需要研究和努力的方向。董希淼認為,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大學生合理的信貸需求。
“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在助學培訓,甚至創業以及日常的生活消費等各個方面會有一些正常合理的借貸需求。對金融機構而言,要推出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定製化的學生金融產品,比如信用卡、消費貸款、創業貸款,額度要適中,利率要比較優惠,既能夠滿足其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也能夠有效控制信貸風險。公安、法院等部門要加大對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校學生家長以及金融機構,各方要加強合作,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理性、科學的金融消費觀。另一方面,要向他們普及金融的基礎知識,提高他們識別金融詐騙、防範金融風險的意識和能力。”董希淼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