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金下調40%!5萬億的平安銀行發生了什麼?](http://p1.nanmuxuan.com/images/2d/268a7dc23b4778b4.jpg)
撰文 / 周夢婷
編輯 / 田晏林
突如其來的降薪,讓平安銀行零售條線的員工錯愕不已。
據財聯社8月10日消息,平安銀行零售條線啓動降薪,績效獎金預發部分下調40%。隨後,有平安銀行零售條線的員工告訴《財經天下》週刊,“原來績效獎金每個月預發5%,現在調整為3%,關鍵是我們根本沒接到任何通知。”
脈脈上,諸多平安銀行員工也稱沒有收到通知,看到工資單的瞬間才傻眼,“人力説是分行考核不好所以調整,現在就怕年終獎也會受到影響,2%是扣掉不給了嗎?”
![獎金下調40%!5萬億的平安銀行發生了什麼?](http://p1.nanmuxuan.com/images/ee/9ba2aa33898968e2.jpg)
據媒體援引平安銀行內部口徑,稱下調原因是零售部門業績未達標,故7-9月遞延獎金按6折(調降40%)發放,未來獎金髮放比例將依據業績情況進行調整。
作為一家總資產已超過5萬億的商業銀行,平安銀行近年來的業績可圈可點,營收、淨利潤皆保持增長態勢。2016年,平安銀行確認了向零售銀行轉型的發展戰略,五年後,其零售業務在全行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高達58%,甚至超過了對公業務。
儘管在外界看來,平安銀行轉型零售業務十分成功,但回看近些年的業務增長速度,與2017年、2018年相比,2019年-2021年的業務增速大幅放緩。與此同時,2022年一季度,平安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代理基金收入同比皆出現下滑,信用卡應收賬款也較去年年末繼續下探。
降薪風波的背後折射出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的困境。而這,不僅是平安一家面臨的問題,對整個銀行業而言,亦是一場挑戰。
一場毫無徵兆的降薪
雖然有媒體稱,此次調薪未影響其他業務部,但仍讓不少平安銀行員工擔憂發薪前景。
一位平安銀行員工向《財經天下》週刊介紹,公司的薪酬結構是基礎薪資+預發年終獎,二者加起來才是總月薪。“一般跳槽進平安銀行,基礎薪資會比別家銀行少大幾千塊,真正有競爭力的部分就是年終獎,但現在卻下調了。”
該員工稱,他從其他公司平移薪水到平安銀行,年薪30萬元。其中60%作為固定月薪,每月發放1.5萬元;剩餘的40%以年終獎形式發放。“但一季度是沒有的,從二季度到四季度的九個月時間裏,每月會額外預發年終的5%,也就是6000元。一般銀行會參考上一季度的出勤天數來折算預發工資。”
按照原先的規定,如果年底考核係數是1,則年終獎金為 1×12萬元-9×0.6萬元=6.6萬元,而把預發獎金打了六折後,每月額外發的錢從6000元變成3600元,“這麼算來,到手的薪資比我上家公司還要少。”上述員工吐槽,自己不知不覺竟成了降薪跳槽。
員工稱,人力告訴他們,降薪是因為分行考核不好,所以全條線都降了。那麼,這個未達標的業績究竟是什麼?就連平安銀行的員工都表示,自己從未聽説過所謂的“目標績效”是多少。
當前,更多零售條線的員工還在期待,這些被扣掉的錢,等年終時會補發,“現在就怕年終獎最後也會受到影響,2%最後可能會扣掉不還。”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財經天下》週刊,“零售部門並非全部降薪,只有少部分管理部門降了預發獎金,預發獎金是提前給員工,當前減一點,結合現在整個績效管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據券商中國消息,降薪波及的不僅是零售條線,有不少非零售部門的員工,也感受到“到手的錢變少了”。近期,平安銀行調整了對公業務部門的KPI考核,員工開始揹負更高額的任務指標。
![獎金下調40%!5萬億的平安銀行發生了什麼?](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a/13620b664e79d925.jpg)
(圖源/脈脈app)
平安銀行急了?
個人貸款又稱為零售貸款業務。2016年10月,平安銀行全面啓動零售轉型。當年,零售貸款佔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的24.38%。
如今五年時間過去,2021年,平安銀行個人零售貸款佔比升至62.36%,該行也被公認為“零售新秀”,逐漸形成了大零售與大對公“六四開”的動態格局。
從2022年一季度盈利表現看,平安銀行創下了單季462.07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10.6%;歸母淨利潤為128.5億元,同比增長26.8%。
而且單看零售業務,2021年,平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982.37億元,同比增長8.4%,在全行營業收入中佔比為58%;零售業務淨利潤214.98億元,同比增長17.3%,在全行淨利潤中佔比59.2%。
截至今年3月末,平安銀行的管理零售客户資產AUM(含證券資產)超3.3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6%;私行AUM為1.4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0%;財富客户達到116.65萬户,較上年末增長6.1%。
明明各項指標都在增長,平安銀行到底為什麼要埋怨業績不達標呢?
《財經天下》週刊注意到,近五年來,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增速呈逐步放緩趨勢。2017年-2021年,該業務營收增速分別為41.72%、32.5%、29.2%、10.8%,8.4%,增長乏力。
今年一季度的幾組數據或許能説明更多原因。
財報顯示,一季度,平安銀行個人貸款為1.91萬億,較2021年末僅增加了31.50億元,增幅只有0.2%,這對於總資產突破五萬億的平安銀行來説,是不小的壓力。
另外,平安銀行的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不含代理個人貴金屬業務)22.44億元,同比下降了6.8%。對此,銀行解釋稱,是受主動壓降非標類產品規模及證券市場波動導致的基金銷量下滑等因素影響。
而且,平安銀行實現代理基金收入為10.86億元,雖然環比去年四季度增長率35.6%,回暖不少,但同比去年一季度下降了10.1%。
更關鍵的是,平安銀行信用卡應收賬款、個人房屋按揭及持證抵押貸款受消費季節性波動及疫情影響,新增投放量出現下降。截至3月末,平安銀行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為6062.59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2.5%。
在口袋銀行App裏,平安銀行的月活用户數量罕見下滑272.34萬户,由2021年末的4822.64萬户降至1月末的4550.3萬户。
上述知情人士坦言,當前受經濟形勢影響,人們對未來預期並不樂觀,再加上前段時間大廠裁員、疫情反覆、地產公司不好做等因素,大家消費意願下降,也對銀行信用卡業務造成了一定影響,所以當前整個銀行業的零售業務都面臨一定壓力。
在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看來,平安銀行對員工進行降薪的原因主要是預期下行導致的銀行業績壓力和運營壓力加大,以及平安銀行在經營戰略層面上縮減零售業務等所致。
![獎金下調40%!5萬億的平安銀行發生了什麼?](http://p1.nanmuxuan.com/images/7f/9e2b3d928ded25fb.jpg)
(圖源/視覺中國)
零售遭遇“滑鐵盧”?
在銀行業,一直流傳着“不做零售,銀行就沒有未來”“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説法。當前,幾乎沒有一家銀行不開展零售業務。
在幾家大型銀行中,做零售業務最知名的就是招商銀行,它又被稱為“零售之王”。2021年,招商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達到1790.15億元,佔營收的比重達到54%。此外,郵儲銀行、浦發銀行等的零售收入佔比也都超過了50%。平安銀行曾坦言,當前銀行零售業務競爭日趨激烈。
而在銀行的零售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又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房貸的利息養活了不少銀行。
以招商銀行為例,在2.99萬億的零售貸款中,其中個人住房貸款為1.37萬億,佔比達到46%;平安銀行在1.91萬億的個人貸款中,也有34%來自房屋按揭及持證抵押貸款;浦發銀行1.89萬億的零售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比例達到了48%。
然而,當前隨着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期,居民貸款買房意願下降。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佈的金融數據,2022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12.56萬億元,同比微降0.4%,個人按揭貸款餘額38.84萬億元,同比上升8.9%,同比增速卻連續6個月收窄。
房地產的壓力傳導到銀行業,前段時間發生的“停貸”事件,疊加2022年的疫情,對整個宏觀經濟造成的波動,不僅給銀行的市場形象造成一定影響,也讓銀行的零售業務陷入困境。
浙商證券分析認為,“疫情反覆等因素導致宏觀經濟失速,銀行作為順週期行業,基本面表現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如宏觀經濟失速,則可能對銀行業整體基本面造成較大沖擊。”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介紹了2022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情況。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了18.82萬億元,同比多增4.77萬億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萬億元,增數創出近三年同期新高。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院董希淼表示,居民存款在人民幣存款中的佔比從2018年開始逐步上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經達到45.4%。“這表明,居民存款快速增長和佔比提高初步呈現長期化趨勢。”
存款意願的上升,對應的是消費意願的下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銀行的信用卡推廣。
一直以來,信用卡零售業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然而截至2021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同比僅增長了2.83%,創造了近六年的最低增速。
以平安銀行為例,截至3月末,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為6062.59億元,較上年末略降2.4%。這對於本身就十分擁擠的信用卡賽道以及銀行來説,無疑是令人不安的數字。
柏文喜認為,在逆週期調節與多項負面因素疊加之下,商業銀行作為宏觀貨幣政策重要的傳導環節,實際上也承受了較大的運營壓力,面臨着負債端/存款端增速較快,而資產端/貸款端因為投資意願與消費意願下降而增長乏力的問題,雙重壓力之下銀行業績、流動性乃至風控工作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如何在挑戰中調整經營策略和加強業務創新,一直是銀行業反覆面對的課題。但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擅長打“零售”牌的銀行也開始重新思考零售。在“資管新規”轉型背景下,平安銀行不僅要和外部對手一較高下,要想獲得長線估值,更重要的是找到驅動零售業務發展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