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投資超3萬億元,多省搶跑低碳賽道

年投資超3萬億元,多省搶跑低碳賽道

“雙碳”工作意見相繼出台,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框架體系構建完成,低碳賽道考驗各地定力和耐力。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24%左右;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7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0%左右……”

4月,杭州市《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公佈,對今後“雙碳”工作提出目標,這是繼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雙碳’工作意見”公佈後,首個公佈的“雙碳”工作“省會版”。

在杭州版的“雙碳”工作意見中,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的降幅,比全國低10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較全國目標要高出5個百分點。

就在杭州為“雙碳”工作定目標、立規矩的同時,全國多個省市已經提出碳達峯的時間表。武漢市稱2022年將實現碳達峯,上海、深圳、蘇州、濟南等城市提出提前5年,即2025年實現碳達峯。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更是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總量率先實現達峯後穩中有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等目標。

“雙碳”已經成了地方經濟搶佔發展先機的新賽道。面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底層邏輯的重新定義,各地在低碳這個賽道上如何走,如何走好?

被低碳註解的底層邏輯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雙碳’工作意見”正式公佈。在這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綱領性文件中,對2025年、2030年、2060年三個時間節點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能源利用率、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森林覆蓋率及蓄積量等提出具體目標,並給出具體的工作方向。指出,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原則,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持續鞏固提升碳匯能力,提高對外開放綠色低碳發展水平。至此,全國綠色低碳發展框架體系構建完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在“北大-青藤未來產業學堂(二期)”開學典禮上表示,按照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1年發佈的年度報告,全球實現碳中和需要總投資至少131萬億美元。其中,我國目前的碳排放規模大約佔全球的30%,那麼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投資255萬億元,相當於每年要投資大約GDP的3%,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未來30年、40年、50年的時間,你找不到比碳中和更宏大的故事。將這個故事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就上升到界定文明形態的高度。”劉俏説。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趙新剛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依據乘數效應,綠色低碳經濟的總體規模將有望達到數百萬億元,但因為沒有考慮逆全球化、地緣衝突和新冠疫情等因素,這樣的預測還難以科學刻畫我國經濟社會中長期動態演進趨勢。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綠色低碳產業將會成為未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其實,過去的二三十年,我國一直在為降碳努力。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透露,截至2020年底,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就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這些試點從2013年陸續啓動交易工作。2016年,福建作為第八個地區也加入試點。碳排放交易行業覆蓋煤電、鋼鐵、化工、建材、有色金屬、造紙等高能耗產業。

此後,國家有關部門印發“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啓動重點工作”“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等文件。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到2021年底累計成交1.88億噸,成交大約80億元。

劉俏教授認為,我國的降碳之路不是簡單搞定這些高排放行業就可以的,我國的綠色低碳產業政策,以及優惠貸款、資源注入都會散發出去,在整個經濟體內形成連鎖反應,最後形成倍數效應。他説:“現代國民經濟體系下,任何行業之間是通過投入產出關係互為上下游,一個行業會通過傳遞效應把影響傳遞給別的行業,最後影響到整個經濟總體。不能侷限地把某一個行業看成孤島。”

而這正是“中國經濟成功的底層邏輯”。

被減排牽制的地方衝動

我國國土空間大,地區發展不平衡。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協調”成了“雙碳”工作的關鍵詞。

中共中央、國務院《“雙碳”工作意見》中特別提到,“加強各級各類規劃間銜接協調,確保各地區各領域落實碳達峯、碳中和的主要目標、發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一致。優化綠色低碳發展區域佈局。持續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佈局,構建有利於碳達峯、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我們需要明確‘雙碳’目標,不但是一個環境目標,而且是一個經濟目標。”趙新剛向記者表示,“降碳過程會不可避免地對地方經濟產生影響,傳統能源的低碳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還面臨着穩經濟、保就業的挑戰。所以,在降碳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地區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消費、排放特徵以及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脱鈎進度上的差異。”

2021年9月,武漢市發佈《武漢市二氧化碳排放達峯評估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該市碳排放量達到峯值。11月22日,青海省“雙碳”工作會議審議了《青海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雙碳”工作意見》公佈後最早推出的“地方版”。此後,河北、浙江、湖南等“地方版”相繼公佈。

綠色低碳已經成為地方或區域發展的新賽道。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張和平認為,“雙碳”新賽道必將掀起新一輪區域競爭。因此,如何在這條賽道上找到自己的發展機會,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特別重要。

被漸漸釋放的產業力量

低碳不僅僅是一個口號、目標,而是要通過一個個產業、一個個項目、一點點改變來落地的具體行動。

劉俏認為,降碳首先要找到“碳節點行業”,並針對這些節點行業制定產業政策,“做技術變革,他的影響會通過網絡傳遞出去,形成一個倍數效應”;同時,從消費端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建立有效的碳價發現機制也很重要,“有區域性、差異性的碳價,才能真實反映二氧化碳的排放權,以及其對經濟生產活動的影響”。

貝殼財經記者發現,無論是青海等擁有一定生態優勢的欠發達地區,還是福建、江西等生態大省,抑或山西、內蒙古等能源地區,綠色低碳已開始在不同產業發力。

4月23日,青海省零碳產業園區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這個規劃總面積約22.09平方公里,旨在以零碳為標準,打造以綠電為能源基礎,創新型的智慧零碳產業園區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河湟新區,是目前青藏高原範圍首座零碳產業園區。

2020年4月-10月,山西省屬煤炭能源企業完成自2008年全省煤炭資源整合之後的又一次重組,原先的7大集團的煤炭板塊被整合進晉能控股集團和山西焦煤集團,而煤化工整合進潞安化工集團,碳基新材料整合進由陽煤集團更名後的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新聞中心牛青麓向記者介紹,該集團已確立了氣凝膠綠色節能建築新材料、功能性纖維新材料、新能源蓄能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鋁鎂合金新材料等5個發展方向。

可見,全國多個地區已經從不同角度發力綠色低碳經濟,只是各地的產業定力和發展耐力還有待時間檢驗,而這終將影響新一輪區域博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校對 付春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3 字。

轉載請註明: 年投資超3萬億元,多省搶跑低碳賽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