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元日息2元起”? 金融監管“禁令”下仍有網貸平台誘導過度消費

原標題:“萬元日息2元起”? 金融監管“禁令”下仍有網貸平台誘導過度消費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 題:“萬元日息2元起”? 金融監管“禁令”下仍有網貸平台誘導過度消費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桑彤、毛一竹、楊有宗

每月工資僅五六千元,卻要還款27000多元。26歲的小吳在11家網貸平台欠下近25萬元債務。“根本還不起,已經沒轍了,只能逾期,等着平台找上門來。”小吳無奈地説。

2020年底,銀保監會會同央行等部門起草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警惕網絡平台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1月初,人民銀行召開會議,要求嚴禁金融產品過度營銷,誘導過度負債。

雖然監管部門一再發布相關提示和要求,但“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部分互聯網平台依然使出各種花招,誘導消費者分期付款或辦理小額貸款。

以“零抵押零擔保”“萬元日息2元起”為誘惑

小吳第一次嚐到網貸“甜頭”是在上大學期間。追星、交女朋友,小吳的開銷很大,而當時家裏每月給他的生活費只有800元。他在分期樂網貸平台順利地借到1000元,解了燃眉之急。此後,小吳便深陷其中,借款金額越來越高,還款也開始力不從心。

“申請網貸太容易了,上傳身份證、通訊錄就行。即便有欠款,也不影響去其他平台繼續借,除非資金鍊完全斷了。”小吳説。

記者觀察發現,當前,小額貸款廣告依然十分活躍。網頁、社交媒體、App……就連一些辦公軟件也都在推送信貸廣告。一些醫美、教育、租房企業也紛紛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推波助瀾。

與傳統金融產品相比,網貸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門檻極低、審核簡單,年滿18週歲、通過實名驗證即可,額度則是花得多給得多,且不斷提供優惠進行誘惑。“開通網貸有紅包”“使用網貸支付有優惠”……每到“雙11”“618”等大促季,平台就會自動給用户臨時提額。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的算法跟蹤。不少互聯網平台可以採用大數據技術,監測分析用户在網上留下的搜索、消費、瀏覽記錄等,有針對性地對用户進行商業營銷。

無需抵押擔保、“萬元日息2元起”成為不少借錢廣告的主打賣點。有網友申請貸款並使用後發現,貸款平台套路多,除了利息外,還有服務費、手續費;即使提前還款,也需額外繳納手續費,實際年化利率一般在10%以上。

網絡消費貸款容易成癮,給年輕人生活埋下隱患

沒錢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貸;沒錢買手機,可以打白條;沒錢做醫美,可以分期付。曾經遙不可及的商品、服務變得唾手可得,一些年輕人貸款成癮、超前消費,也給自己的生活埋下隱患。

畢業沒多久的“90後”王小姐説:“剛畢業收入低,但各大消費平台鋪天蓋地的宣傳讓我們覺得什麼都買得起、辦得到。即便知道要計入央行徵信,也覺得影響不大。”

年輕人成為網貸消費的主力軍。據廣州互聯網法院統計,涉網貸糾紛案件的被告近六成為35歲以下青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在通報中披露,網貸案件被執行人年齡主要集中在20至30歲,不少是剛入職的大學畢業生。

30歲的網友小冪在“豆瓣”上透露,她沒有房貸、車貸,卻欠下了高達30萬元的貸款。從信用卡透支2萬元後,她開始在滴滴金融、微粒貸、京東白條等15家網絡平台借貸還款,如今欠款高達30萬元,以貸養貸已難以週轉。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已上升至906.63億元,環比增長6.13%,是10年前的10倍多,而這僅僅是正規銀行渠道發出的信用卡相關數據。

困在超前消費裏的年輕人負債累累,隱匿於經濟發展上行階段的社會金融風險也不斷積累,其危害值得關注。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2020年度中國槓桿率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宏觀槓桿率從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為23.6個百分點。

香港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張化橋認為,過度消費、寅吃卯糧的文化不適合於發展中國家。美國在信貸泡沫上堆砌起來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經濟危機值得反思。

嚴管金融“偽創新”,樹立理性消費觀

業內人士認為,整頓借貸消費亂象,有待監管持續發力,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範發展;同時,對於青年羣體的客觀消費需求,要進行正確引導。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認為,《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應儘快落地,嚴格執行。金融機構在與平台合作的過程中要嚴格審核,尤其對變相分期付等業務,從前期准入到中期推廣銷售需做出規範和提醒,監管部門應進行日常抽查,對未嚴格把關的金融機構加大處罰力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東認為,各平台信息不對稱,極易產生多頭共債、壞賬風險。建議平台發揮主體責任,加強審核,並將網貸平台全面納入徵信系統,讓借款人擁有完整的“信用畫像”,避免系統性風險。

廣州互聯網法院法官劉啓説,部分年輕人涉世不深,缺乏社會經驗,自控能力較弱,容易被網貸“套牢”,越陷越深;建議團組織、學校、社會組織設立援助中心,完善救濟渠道。

去年6月,廣州互聯網法院組建了法官、心理專家、社工、青年志願者等120多人的服務團隊,為涉網貸年輕人提供諮詢服務,引導其遵法守信、主動履約,並與教育、民政、金融等部門共享青年信用檔案,讓青年感受到誠信有價、誠信有益。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建議,消費者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量入為出,不要過度借貸;如確需貸款,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和產品,不要輕易在不瞭解的網絡平台申請貸款。

楊東認為,年輕人的一些消費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建議通過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建立免息或低息的公益性貸款服務平台,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消費觀,同時也為企業培育優質的未來客户,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參與寫作:徐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05 字。

轉載請註明: “萬元日息2元起”? 金融監管“禁令”下仍有網貸平台誘導過度消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