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 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影響有限
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Taper)終於靴子落地。美聯儲近日宣佈,將從11月逐月減少150億美元資產購買規模。按照這樣的速度,到明年6月份將完全結束購債計劃。
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國該如何應對?這是經濟界人士普遍關注的話題。
對市場直接衝擊有限
“本輪Taper的啓動,對市場產生的直接衝擊相對有限。”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
Taper指的是美聯儲通過在較長時期內削減債券購買量,以擺脱通脹束縛的過程。同時,通過放緩削減速度,給市場以緩衝,避免造成大幅波動。程實認為,衝擊有限主要是因為市場對Taper的預期已經提前反映在價格波動之中,並已被市場逐步消化。
鑑於2013年引發的“縮減恐慌”,此次美聯儲加強了與市場的溝通。今年7月份,美聯儲明確表示正考慮購債規模的調整,隨後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於年內公佈Taper時間表。9月份,美聯儲更明確將Taper與加息“劃清界限”,避免市場因此產生加息恐慌進而導致市場大幅波動。在Taper落地後,美股三大指數跳漲並創歷史新高,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重回1.6%關口,原本逼近兩週多以來高位的美元指數跳水,迅速跌穿94關口。
雖然短期內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不明顯,但在業內專家看來,Taper的影響在未來可能逐漸顯露。
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董澄溪表示,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的外溢影響依然可能會通過無風險利率變化、美元匯率變動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中介,對國內金融市場和企業產生一定影響。一方面,Taper落地後,市場關注點會轉向加息,而加息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美元資產波動性加劇,國際資本避險情緒上升,資本從新興市場撤出,尋求避險資產,人民幣資產可能成為其“安全港”;另一方面,Taper落地後,如果美聯儲預測準確,隨着全球供應鏈的修復,通脹有所回落,能源等全球定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漲勢可能有所平緩,減輕國內PPI上行壓力,放緩原材料價格漲價步伐等,這將有利於企業盈利。
非常規政策退出成大方向
目前,美聯儲何時加息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由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得出的隱含加息概率顯示,市場押注明年美聯儲至少加息兩次的概率已在70%以上。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認為,加息預期走高並不代表一定會加息。美聯儲何時提供加息的前瞻指引、加息預期如何演化,更多取決於“市場以為”的加息與“美聯儲以為”的加息之間的博弈。
程實認為,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意味着全球貨幣政策將更趨關注長期物價穩定,非常規政策退出是確定性的方向。
為緩解通脹壓力、對沖美聯儲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年內已有多國央行包括新興經濟體央行在內,選擇調整貨幣政策,收緊銀根。俄羅斯央行和巴西央行已經6次加息。8月26日,韓國央行在疫情後首次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至0.75%。10月6日,新西蘭央行開啓了7年來的首次加息。10月27日,加拿大央行宣佈結束購債計劃,加息步伐或加快。
我國貨幣政策更強調獨立性
在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走勢如何?
“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會跟隨美聯儲進行邊際收緊。”董澄溪認為,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需要不同的貨幣政策加以配合。疫情以來,中國經濟先於美國復甦,在經濟週期中所處位置也領先於美國,目前中國經濟已經渡過疫情後經濟快速復甦的階段,面臨的下行壓力不小,需要靈活穩健的貨幣政策加以配合,以提振市場主體信心。中國的外匯儲備充足、經常項下盈餘,有能力應對美聯儲Taper的外溢效應,堅持“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出發點始終會是國內經濟的發展需求。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認為,我國貨幣政策在保持獨立性、堅持“以我為主”的同時,要加強前瞻性,做好應對準備。預計央行會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搭配好“逆回購+MLF”的數量,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並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維護好安全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對於國際經濟和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經作了前瞻性政策安排,降低了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央行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外溢衝擊。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以我為主、穩字當頭,做好跨週期調節,統籌考慮今明兩年政策銜接。同時,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