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凜冬漸至,今年的歐洲則格外難熬。隨着能源危機愈演愈烈,一系列魔幻操作接踵而至。有人忙着搶購“過冬神器”,電熱毯、取暖器、熱水袋、暖手寶等禦寒產品迅速走俏;有人忙着囤積可以焚燒的東西,褐煤、木材、泥炭以及垃圾,不管有毒沒毒、有害無害通通都收集起來,甚至因此還發生了多起煤炭詐騙案。而迫於能源成本大幅提升,相當多公司的經營困難加劇,歐洲某醫藥公司昨日便公告,供應鏈已受影響。
賴以生存的能源用不上、用不起,民眾的焦慮、憂苦可想而知。為此,歐洲各國政府都心急如焚。先是開源,一邊開發新能源,一邊走訪非洲、中東國家以期實現能源供給多元化。再是節流,從號召“少加油”“少洗澡”“限照明”“限温度”,到提供保護電價、推出更寬鬆的能源交易規則等,各項措施輪番出場。接着是發放補貼,以期直接減緩對民眾和中小企業的影響。不過從現實反饋看,效果顯然不如預期。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從阿聯酋“帶”回來的天然氣數量,還不及“北溪-1”今年年初一天的輸送量。而波蘭氣候與環境部長則表示,目前其國內仍有60萬至70萬户家庭冬季沒有取暖用煤。
歐洲陷入能源之困,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長期以來,歐洲能源一直存在結構性問題,極度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三大化石能源,且進口依存度很高。據2021年的統計數據,其天然氣消耗量是產量的2.7倍,進口依存度約63%。問題的確存在,但今年冬天之所以如此嚴峻,眾所周知,與美國的歐亞地緣政治博弈直接相關。因俄烏衝突,美國裹挾着一眾追隨者祭出制裁大棒,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被迫“離場”,全球能源供應出現極大缺口,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受到的反噬最深。
然而弔詭的是,歐洲盟友叫苦連連,美國大哥卻財源滾滾。有媒體稱,美國在今年上半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其客源增長主要來自歐洲。藉着俄烏衝突的由頭,美國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一邊慫恿歐洲跟俄羅斯等傳統能源供給國脱鈎,一邊卻自己滿世界低價收購石油天然氣,進而倒手以高於同行三四倍的價格賣到歐洲,“美國公司每一艘駛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船可以賺到超過1億美元的暴利”。更扎心的是,美國一邊大賺歐洲的錢,一邊又隨時拋棄歐洲。就在前幾日歐洲焦頭爛額之時,拜登政府為了11月中期選舉,特意發信給各公司阻止石油出口,《華爾街日報》直言這是打了歐洲盟友一記耳光。
當然,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坑”歐洲。正如一家西班牙媒體所指出的,美國一直聲稱歐洲國家是盟友,但實際上從未尊重過歐洲的利益,並有意通過消耗戰來犧牲歐洲——歐元貶值、通脹加劇、中產階層陷入貧困等等,莫不如此。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東戰爭至今,歐洲一直被美國地緣政治所累,從敍利亞到烏克蘭,大洋彼岸的美國不斷地“拱火”“遞刀”坐收漁利 ,近在咫尺的歐洲卻不得不承受地緣動盪、難民湧入等諸多壓力。而對歐洲大肆監聽、截胡搶單等任性行為,更是不勝枚舉。種種事實一再印證,美國眼中從來都只有利益,所謂盟友只是炮灰罷了。
“不是友誼的真諦”,法國總統馬克龍月初曾在公開場合喊話美國,言辭之中不無辛酸。只是與其寄望那位冷漠的大哥“良心發現”,歐洲更需要的是自我反思。唯有拒絕隨美起舞,走出戰略自主之路,才能有真正的安全與發展空間。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田聞之
流程編輯:u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