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如今年滿20載。
入世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里程碑。當年,也曾有過忐忑,但勇敢邁向世界市場,儘管嗆過水,遇到過漩渦,但亦在汪洋大海中學會了游泳。20年時間,中國向全球開放市場,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貿易體系,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帶着“中國製造”標籤的商品在全球流通,中國不斷釋放的消費潛力為全球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只要不犯什麼大錯,閉着眼睛就能掙錢。”義烏企業家樓仲平這樣形容中國剛入世那幾年當地出口企業的狀態。
樓仲平所創公司1994年起步於家庭作坊,從一根小小吸管做起,現在已經成長為產值上億的吸管行業隱形冠軍,不僅是國內領頭羊,還參與到全球吸管產品標準的制定中。而這只是中國加入WTO一個變化的縮影。敢於大海中經風雨,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不斷提升,從早期簡單的加工貿易到現在生產更加創新、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進一步邁向中高端價值鏈。
今日的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外資流入國,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全球化,在全球貿易環境出現惡化、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當下,堅持對外開放的中國,或將引領新一輪全球化浪潮。
中國製造幾毛錢吸管的“翻身仗”
“到2003年,幾家美國大客户的訂單已經佔到公司銷售額的80%以上,最高的時候佔比達到90%,這些客户包括沃爾瑪、Kmart這樣的知名企業。”樓仲平創立的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在中國剛加入WTO那幾年出口業務佔比不斷提升。
與國外客户的業務往來重塑着雙童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
樓仲平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稱,雙童現在的生產廠房運用到了雨水收集、廢水回收、中水回收等節能設計,是江浙一帶非常講究生態友好的廠區,而這最早是受日本客户的影響。“當初日本客户選擇合作伙伴過程中會提一些要求,比如要有無塵化車間、花園式工廠,雖然不是硬性的,但如果企業在這方面做得更好,日本客户會更加青睞。”對於21世紀初的中國企業來説,這些名詞顯得有些陌生,海外客户的要求促使樓仲平不斷學習和改進,雙童也是較早將綠色環保理念和現代化管理模式運用到日常運營中的製造業企業。
中國不斷打開國門的過程中,出口型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和挑戰。擺在雙童面前的第一重挑戰就是外部客户集中帶來的利潤壓力。
樓仲平回憶,由於國外客户在雙童的銷售中佔據絕對大頭,國外大訂單下來之後就要優先完成,導致國內小訂單被擠出去。“有些小訂單能不接就不接,能放下就放下,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來越集中在國外大企業”。掌握了話語權的國外大客户每次下單都壓價,雙童的利潤空間逐漸壓縮。
2005年開始,樓仲平下決心放棄大客户,到2008年前後,原有的幾家美國大客户已經全部放棄,雙童轉向國內中小型客户集羣,外銷佔比降至一半左右。如今,雙童已經不能被稱作出口型企業,其內銷比例佔到銷售額的七成。而出口主要面向日本和歐洲。日本客户對於塑料吸管的品質要求很高,包括厚度、韌性等,歐洲已經全面禁塑,目前雙童向歐洲客户出口的主要是可降解產品。由於雙童較早開始針對出口客户進行自我升級,應對不同類型客户的要求已經遊刃有餘。
隨着中國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成為雙童身上的又一壓力。樓仲平稱,中國入世前十年,江浙一帶的農民工“要多少,有多少”,工資基本不超3000元。此後,隨着民營企業和整體經濟發展,勞動力逐年緊張,企業的用工成本不斷提升,長三角農民工淨工資現在基本達到了6000元,加上社保和企業的其他隱性成本,一個工人的總成本達到七八千元。而這只是普通操作工,技術工人要1萬元。勞動力成本之外,原材料成本、資金成本等使得企業壓力更大。
這也促使樓仲平開始思考轉型。他表示,2001-2010年前十年,乘着中國加入WTO的東風,僅僅依靠人口紅利、改革開放形成的動能釋放,企業很容易實現快速發展,但是2010年之後的十年,這些紅利已經不能繼續支撐企業發展,只能求變。
樓仲平找到的出路是創新。2010年以前雙童的產品線比較簡單,基本為長或短、粗或細、直或彎的基礎吸管,近十年雙童開始打破“吸管只能喝飲料”的定位,生產出一系列創新產品,包括眼鏡吸管、愛心吸管、風車吸管、可食用澱粉吸管等,吸管也可以是玩具、藝術品、裝飾品、食品。在公司所有產品中,創新產品的比例最高時達到42%。
創新產品為雙童打開了新的盈利空間。樓仲平向貝殼財經記者舉了一個例子,雙童有一款“足球吸管”,特殊之處是有一顆小足球嵌在吸管內部,但不影響吸食飲料。這一產品的利潤率達到100%左右,但此前很小眾,銷量不高。2012年恰逢歐洲盃,巴西幾個客户下了十六七個貨櫃的“足球吸管”訂單,給雙童帶來的利潤達到八百多萬元。
不斷推陳出新的背後是對研發的重視和不斷投入,雙童從2007年開始申請專利,到2011年雙童已擁有100多項專利,佔到全球吸管專利的一半以上。樓仲平介紹,看起來簡單的“愛心吸管”,要解決兩人使用一根吸管的力學問題,其中有15個配件,運用到了4項專利。
如今,雙童的吸管不再是幾毛錢一支,有些吸管一支可以賣到幾元甚至十幾元錢。品牌影響力逐步穩固之後,雙童還會重點選擇有個性化定製需求的客户,而非做簡單的低毛利產品。
從低端加工和薄利多銷,到走上創新和品牌化道路,從依靠國外大客户到轉向國內多元客户,在中國融入全球化浪潮中,雙童的發展路徑成為“中國製造”企業的一個縮影。
世界市場“舶來海鮮”入華平民化
今年國慶假期,在上海工作的吳明沒有回浙江老家,而是將父母接過來一起過節。因為全家人都愛吃海鮮,團聚的第一天餐桌上除了老家帶來的魚和螃蟹,還有加拿大的甜蝦、新西蘭的青口貝以及一瓶法國進口的紅葡萄酒。
“想讓父母嚐點國外的海鮮,所以弄了一桌子中西合璧的菜,現在買進口產品很方便。”吳明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20年前的中國,吃到進口肉類、海鮮和水果可以説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現在,國內消費者在普通超市、水果店、線上電商平台都可以買到來自全球的美食,這些“舶來品”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價格也逐漸平民化。
自2001年入世以來,中國進口貿易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09年,中國貨物進口總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並且在這一位置穩坐12年,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總額達到14.22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01年進口額的7倍。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我國進口商品類型已然發生變化,1979年,農產品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自2018年起,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工業製成品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2020年,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在我國進口商品總額中佔比超過66%。
至於與百姓日常生活聯繫最為緊密的農產品,2020年,除糧食外,佔比較高的幾個類別是肉類、水海產品、乳品,以及鮮、幹水果及堅果。其中,肉類進口額達到2131.47億元人民幣,佔農產品進口額的18%,牛肉和豬肉全年進口額均在700億元以上。
這背後是中國擴大進口的一系列舉措,包括降低進口關税,給予市場準入優惠措施,優化進口通關流程等。2018年,中國開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進博會已連續舉辦了四屆。
跨國集團都樂(Dole)是2018年首屆進博會的唯一一個水果行業代表參展商,作為進博會展盟理事會成員之一,都樂已連續四年參加進博會。都樂中國品牌總監王娜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前幾屆進博會上,都樂誕生了幾個“明星產品”,包括超甜蕉、金菠蘿,受到很多參展觀眾歡迎。
在剛剛舉辦的第四屆進博會上,都樂帶來了產地覆蓋10個國家的53個果蔬產品,其中9個是首次在進博會上展出的新品。進博會結束後,都樂會將這些“進博會同款”投放至中國市場,讓所有消費者都可以買到。值得一提的是,10年前,也是都樂與比利時水果山谷協會(BFV)合作,將比利時青啤梨引入中國,為中國消費者的果盤增添了新的選擇。
對於國外企業來説,進博會不僅是一個展示平台,更是與國內客户和消費者連接起來的橋樑。在進博會上,來自全球的企業與中國客户簽署合作備忘錄、採購合同,拓展在中國的朋友圈。從生產全球好物到消費全球好物,堅持對外開放的中國,正在用自身發展的力量帶動貿易伙伴和全球經濟。
大國崛起中國創造經濟增長奇蹟
當年,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承受着“對外開放機遇而又不被腐蝕或吃掉”的壓力。20年過去,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回溯2001年中國國際貿易情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貨物貿易總額為4.22萬億元,彼時,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僅為4%。
到了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達到32.16萬億元人民幣。按人民幣計價,中國的貨物貿易總額、出口額、進口額20年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均超過10%。這一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升至17%以上。
加入WTO的20年,中國經濟實現飛速增長,其中,2001年至2020年GDP年均增長近10%,居全球首位。而國際貿易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國家統計局數據看到,20年來進出口總額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始終保持在30%以上,最高時(2005年-2007年)超過60%。
中國自身貿易規模擴大,在世界貿易中的位置不斷提升,開放的中國市場也成為推動世界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過去20年間,世界貿易總額將近翻了一番,中國貨物貿易總額增長了7倍多。根據WTO數據,202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進口額在全球市場的佔比分別達到13.1%、14.7%、11.5%。2020年,中國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唯一實現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的出口增速高於全球7.4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加入WTO之前,中國經濟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時刻,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很大沖擊,加上那幾年正值國企改革。中國加入WTO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反彈,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高增長勢頭,使得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屠新泉稱,入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助推作用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改革和開放。改革主要是指加入WTO後,中國參照國際經濟規則,自上而下地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這對於提升中國經濟的運行效率、政府管理的效率以及改善企業競爭的公平性和營商環境等,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至於開放,帶來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進一步一體化,使得資源的流動配置更方便有效,還形成了競爭效應,倒逼國內企業在激烈競爭壓力之下不斷提升自己,尤其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表現出對國際規則非常好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在不斷打開市場的過程中,中國貿易伙伴越來越多元,且經貿呈跨越式增長。
貝殼財經記者統計看到,東盟十國中,中國同越南的進出口總額20年增長了68倍,此外,中國同老撾的進出口總額增長超過50倍,同柬埔寨、緬甸的進出口總額增長超20倍。
這樣的“中國速度”同樣發生在歐美:中國同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進出口總額20年時間均增長了超過8倍。中國同美國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804.85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5869.80億美元,20年間增長了6倍多。中國連續多年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機電產品始終是我國出口產品的第一大類別,20年來佔比不斷提升,產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001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在貨物出口總額中佔比44.6%;到了2020年,這一佔比已經提升至59.4%。
202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5.4萬億元,佔整體出口額的29.9%。原來在中國出口產品中佔據較大比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目前已經低於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這意味着,原來中國輸送給世界的小商品、貼牌產品,逐步被自主品牌、自主技術創新的產品所取代。
朋友圈擴容全球化呈現新形態雙循環更具韌性
除了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之外,中國積極參與區域經貿合作機制。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5國簽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並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
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15個成員國的人口、經濟總量、貿易總額均佔全球的30%,各國承諾降低關税、完善投資准入、降低非關税壁壘等措施,不僅將進一步推動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還將通過支持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為全球經濟注入信心。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0年,我國對其他14個RCEP成員國進出口總值10.2萬億元,增長了3.5%,佔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1.7%。對於中國而言,RCEP幫助中國強化與區域經濟夥伴的合作關係,拓展進出口市場空間,還將促使中國繼續深化國內市場經濟改革,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
今年9月,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CPTPP是與RCEP並列的超大型自貿協定,加入CPTPP,將幫助中國進一步融入亞太經濟一體化,重新獲得改革和開放的紅利。
除了對外的“大自貿區”,中國內部還有“小自貿區”。中國自貿區建設始於2013年,最早設立的是上海自貿區,去年新增3個自貿區後,我國自貿區已經擴容至21個,覆蓋範圍也從最初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步擴大到中西部地區,形成新一輪全面開放格局。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等因素對全球化造成衝擊,疫情之下逆全球化風潮再起,“二戰後的全球化已經結束”的論點在西方獲得相當共識。中國加入WTO之初的“全球化紅利”漸行漸遠,如何在新的全球化環境中找到新動能?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認為,經濟全球化沒有終結。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特徵有兩個——貿易全球化和生產地區化,儘管貿易保護主義、貿易霸凌主義一直存在,但是這兩個核心特徵沒有改變。每個產品都是由不同國家或地區生產的零部件組成,再通過某地集中裝配,銷往全球。
不過,餘淼傑稱,全球化呈現出新形態,原來以WTO為代表的多邊經貿合作停滯不前,許多國家或地區開始與自己經貿聯繫緊密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經貿合作。現階段全球經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德國為中心的歐盟地區,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地區,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地區。在全球多邊經貿合作式微、地區經貿合作多邊機制加強的背景下,推動RCEP、積極加入CPTPP是中國實現經濟外循環的重點。加入RCEP能促進出口、進口和投資,有助於經濟外循環,同時還有助於內循環,如果我們能夠推進雙循環的實施,中國仍然處在最好的機遇期。
屠新泉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2001年中國入世時世界正處於全球化的高潮時期,現在無疑是全球化的低谷。這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衝擊,因為中國經濟的外向型程度很高,但中國經濟也表現出非常強大的韌性。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國內大循環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即使在國際大循環受到一些衝擊的情況下還能夠很好地去應對。
屠新泉表示,對中國來説,一方面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改革開放的繼續推進,與此同時,我們要與世界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還要為全球經濟治理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國現在是經濟全球化最主要的支持者,堅持開放其實已經對當前的反全球化潮流構成了一種有力的牽制。未來,應該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支持雙邊的區域自貿協定來推動自由化,同時也堅定地支持WTO作為全球貿易治理的中心地位,推動WTO進行必要的改革,提高效率和公平性,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