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編輯卞純)訊,最近幾年,“先買後付”消費方式在歐美髮達國家正變得越來越流行,但分析師警告稱,由於缺乏信用審查以及債務報告“不透明”,違約風險可能會上升。此外,消費者為了償還“先買後付”債務,有可能會背上更多的信用卡債務。
“先買後付”的提供商通常與零售商合作——包括在線和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分期付款的選擇。
相較於傳統的分期付款往往用於價值數千美元的昂貴物品,如傢俱、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最近興起的 “先買後付”則專注於更年輕和更精通技術的用户,哪怕商品價格低至10-20美元,也能享受這種服務。
此外,此類服務還具有信用卡和傳統分期付款所沒有的好處——包括無滯納金、低息或無息、高貸款限額以及不需要信用審查,具體優惠因提供商而異。
過去幾年,“先買後付”在歐美年輕消費者中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在網購方面。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提供這種服務,比較受歡迎的是被稱為“美版花唄”的Affirm。這一領域的其它提供商還有Quadpay和Klarna等。
上週,數字支付公司Square宣佈以290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先買後付”供應商Afterpay,使得這一行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越來越多的老牌金融公司已經進入這一行業:貝寶(PayPal)、萬事達(Mastercard)、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花旗(Citi)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都在提供類似的貸款產品,而據報道,蘋果(Apple)也正尋求提供此類服務。
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表示,疫情期間,隨着網上購物激增,“先買後付”付款方式的使用量激增。
根據Adobe Analytics的數據,在美國,今年前兩個月,這種類似於短期分期付款的貸款同比增長了215%。消費者使用該服務下的訂單量同比增加了18%。
惠譽援引支付公司Worldpa的估計稱,去年美國使用先買後付進行的電子商務支付總額增至190億美元,是2019年95億美元的兩倍多。
違約是主要風險之一
惠譽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先買後付”行業的債務報告並“不透明”,很多的業務提供商並不向信用機構報告此類服務的使用情況。
“因此,先買後付債務往往不會出現在信用文件中,借款人可能會試圖從多個提供商處獲得此類信貸,”惠譽分析師寫道,“貸款人在借出新貸款項時可能會低估借款人的債務水平。”
Argus Research金融機構研究主管斯蒂芬•比格 (Stephen Biggar)警告稱,違約是“主要風險之一”。
“這些公司沒有對這些人進行任何形式的信用背景調查,”他上週表示,在經濟低迷時期,他們可能是第一個出現違約的人。
信用卡債務或激增
惠譽還警告稱,這種“先買後付”的債務可能會累積,甚至蔓延到信用卡債務。
“先買後付”用户可能會發現自己負擔不起定期還款,可能會轉向由信用卡或其他形式的高息債務來償還這些債務,”該機構表示。
根據美聯儲數據,第二季度美國家庭債務增幅創下14年來最高。雖然這主要是由於房地產市場飆升導致的,但信用卡餘額也較第一季度躍升了170億美元。
據惠譽稱,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去年11月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5%的澳大利亞消費者在使用先買後付計劃時,不得不申請額外貸款以按時償還前者。而在英國,根據一家主要銀行的報告稱,在其超過66萬名使用先買後付的客户中,有10%的人超出了透支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