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換手238倍!強監管下可轉債仍然“火熱”?

本文轉自【證券時報】;

見習記者 孫翔峯

10月26日,部分可轉債繼續被“爆炒”,通光轉債日內上漲84.24%,換手率高達238倍,轉股溢價率近100%。此外,九洲轉債等多券盤中向上觸及熔斷,10餘隻個券日內漲幅超過20%。

監管層對於可轉債的炒作明顯加大了關注。上週末,證監會發布《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及其説明,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同時滬深交易所也表示,將可轉債交易情況納入重點監控,實施監管和自律措施。

有私募人士向記者反饋,炒作資金對於監管力度加大的擔憂明顯增加,“很多資金都不做了,或者降低了規模,炒作行情可能快結束了。”

可轉債為何烈火烹油?

盤面上看,可轉債仍然維持較高的熱度,部分個券日內繼續大漲。截至10月26日收盤,通光轉債大漲84.24%,九洲轉債72.22%的漲幅緊隨其後,英聯轉債漲40.24%排在當日漲幅榜的第三名。

成交額方面,通光轉債日內成交高達186.32億元,換手率為驚人的23846.90%;寶萊轉債成交額也在百億之上,達到了130.31億元,另外有多隻個券的成交額超過50億元。

覆盤此輪轉債行情,短期投機特徵非常明顯,從行情上來看,大漲的個券普遍存在債券餘額低、債券評級低等特點,與股票市場的“小”、“差”個股別無二致,類似行情2020年年初也曾出現過。從成交額佔比來看,炒作行情的參與者主要是散户和遊資,幾個炒作行情明顯的階段,自然人的成交額佔比大幅提升。

轉債市場規模小、機制靈活以及炒作帶來的賺錢效應成為行情大火的主要原因。

開源證券宏觀研究認為,可轉債容易受到資金“炒作”,或與靈活的交易制度下,部分規模較小、機構持倉較少的個券容易受到資金的操控有關。

不同於股票市場,可轉債市場的交易規則更加靈活,採用“T+0交易制度且不設漲跌幅限制”,這使得部分規模小、機構持倉少的個券價格容易受到資金的控制。近期出現的高換手、高波動個券,普遍具有“評級較低”、“規模較小”、“機構持倉少”、“價格高”等典型特徵。

此外,股市的賺錢效應變差,也可能促使部分投機資金進入轉債市場。

回溯歷史,可轉債炒作行情劇烈的幾個階段,多對應權益市場賺錢效應較差、情緒較差的時間段,例如2020年的3月、7月前後等。背後的主要邏輯可能是,在權益市場賺錢較差的情況下,部分遊資、散户資金可能流向交易制度更加靈活的可轉債市場。

監管出手遊資悄然撤離

雖然盤面上仍然“烈火烹油”,但是可轉債的行情可能已經接近尾聲,特別是在監管關注之下,部分資金開始謹慎收手。

“可轉債行情是典型的炒作行情,我身邊不少資金在做。”華東一傢俬募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説,在火熱的行情背後,主要是“遊資”在煽風點火。

該私募人士進一步表示,“遊資”本身對於可轉債也是“愛恨交織”,雖然炒作時風生水起,但是出於風險考慮,大多數參與資金都是以超級短線為主,日內進出,雖然不少個券日內漲幅超過100%甚至200%,但是基本沒有資金能從頭吃到尾。

“很多資金都不做了,或者降低了規模,炒作行情可能快結束了。”該私募人士表示,隨着監管加強,很多資金可能已經悄然退場。

自炒作行情出現以來,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連續發佈相關監管政策,從交易行為、信息披露等各個方面加強監督。

10月23日,證監會發布《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及其説明,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證監會在徵求意見稿的起草説明中明確指出,針對近期出現的個別可轉債被過分炒作、大漲大跌的現象,着重解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適應、交易制度缺乏制衡、發行人與投資者權責不對等、日常監測不完備、受託管理制度缺失等問題,通過完善交易轉讓、投資者適當性、信息披露、可轉債持有人權益保護、贖回與回售條款等各項制度,防範交易風險,加強投資者保護。

此外,上交所上週五表示,本週將可轉債交易情況納入重點監控,對影響市場正常交易秩序、誤導投資者交易決策的異常交易行為及時實施自律監管。

深交所也表示,近期可轉債市場交易活躍,價格大幅波動,個別可轉債交易價格嚴重偏離公司股價,提醒投資者警惕交易風險。深交所下一步持續做好交易監管工作,加強交易與信息披露聯合監管,研究完善包括臨時停牌在內的可轉債交易制度,有效防範市場風險,切實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充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可轉債的理論轉股價格與正股實際價格偏離度極大,可轉債市場投機氛圍濃厚。可轉債的過度投機積聚了市場風險,也不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可轉債的過度投機也使得A股場內資金外流,兩市回調。監管在週五晚間重拳出擊,有利於及早防範可轉債過度投機風險,嚴監管下可轉債炒作熱度將逐步降温,資金有望重新迴流A股。”山西證券策略團隊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1 字。

轉載請註明: 最高換手238倍!強監管下可轉債仍然“火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