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IPO一線」炬光科技科創板IPO成功過會 汽車激光雷達項目仍受質疑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財經

集微網消息 9月23日,據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72次審議會議結果顯示,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炬光科技)科創板IPO成功過會。

不過,科創板上市委也提出兩大問詢。其一是,請炬光科技代表結合現有技術與產品應用場景、在研半導體激光和汽車激光雷達項目等,説明公司技術的先進性及未來發展空間。其二是,請炬光科技代表説明研發支出中大量材料開支的合理性,公司與研發相關的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

隨着新一代智能汽車中光電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激光器市場有望搭上智能汽車發展的“快車”。光學整形後的光斑在眾多應用中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在應用於激光雷達時可以減少機械運動部件的使用,從而大幅提高系統可靠性和車規級穩定性。

其中,上游的元器件廠商可提供輔助駕駛(ADAS)、駕駛員監控系統(DMS)和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AR HUD)所需的激光元器件。因此,激光產業鏈的上游企業跨界到汽車應用的機會相對更多。

炬光科技就是跨界激光雷達的廠商之一,其通過收購海外公司LIMO,憑藉光場勻化器在半導體設備應用領域取得成功,開始向激光雷達業務拓展。雖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不錯成績,但仍連虧三年,與此同時,其選擇繼續加大汽車應用領域佈局,能成功嗎?

依託海外客户,拓展激光雷達業務

據悉,在新一代智能汽車中,光電技術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基於激光與光學技術的汽車激光雷達正被逐步應用於輔助駕駛與無人駕駛技術領域;基於近紅外VCSEL激光光源的智能艙內駕駛員監控系統(DMS)將逐步取代傳統LED 光源,為 AI 預警系統提供更豐富準確的艙內駕駛員行為信息以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基於激光顯示的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AR HUD)可將輔助駕駛信息和導航信息即時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

激光雷達是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重要傳感器件。據披露,炬光科技正在拓展面向智能駕駛激光雷達、智能艙內駕駛員監控系統等汽車創新應用場景的車規級核心能力。

目前,炬光科技正在拓展激光行業中游的光子應用模塊和系統(包括激光雷達發射模組和UV-L光學系統等)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汽車應用業務主要包括激光雷達面光源、激光雷達線光源、激光雷達光源光學組件等。

報告期內,汽車應用業務(激光雷達)為近年來炬光科技發展的新興業務,已逐漸成為炬光科技業務戰略發展方向。2018年之前,炬光科技主要向汽車激光雷達客户提供半導體激光元器件。2019年,其激光雷達在營收上取得突破,由2018年的219萬元增至2019年的2272萬元,增長10倍。

對於此次業績的大幅增長情況,炬光科技稱,主要是與德國大陸集團的合作項目在2019年正式定點,由銷售半導體激光元器件轉變為向客户提供激光雷達發射模組,使得激光雷業務當年營收實現較大的增長。

不過,即便如此,在2017年至2020年1-9月,炬光科技扣非淨利潤為-2,912.39萬元、-49.20萬元、-8,077.89萬元、1,805.80萬元,前三年扣非淨利持續為負,已累計虧損達8,499.05萬元,直至2020年才扭虧為盈。

激光雷達爆發前夜,炬光科技能撐到黎明嗎?

在當前業績大幅虧損的背景下,炬光科技仍大幅佈局激光雷達市場。據招股書顯示,炬光科技此次擬將募集資金的1.67億元用於激光雷達發射模組產業化項目。

當從其實際情況來看,炬光科技激光雷達業務總體仍處於研發投入和應用拓展階段,雖實現一定收入但尚未取得較大穩定盈利。目前仍處於不斷探索未知的過程,產品化和市場化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若未能在研發方向上做出正確判斷,或未能收穫預期的下游市場應用效果,其將面臨研發和募投項目失敗的風險。在目前激光雷達市場現狀下,炬光科技能否等到激光雷達市場爆發或者從中取得相當的份額令人質疑。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炬光科技已與北美、歐洲等地區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或建立合作項目,包括美國納斯達克激光雷達上市公司Velodyne LiDAR、Luminar和無人駕駛公司Argo AI等。

其中,2016年起開始研發的高峯值功率固態激光雷達面光源已與德國大陸集團簽訂批量供貨合同,現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從前五大客户來看,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德國大陸集團均位居其第三大客户,分別貢獻了7.10%、9.26%的營業收入。從賬面上看,即便有激光雷達大客户的訂單,也並未能彌補其業績上的虧損。

從行業發展來看,依靠海外大客户向激光雷達業務拓展,或成其未來業績一大不確定因素,而不確定性就會降低投資者對其估值。

激光雷達即將進入成熟期,接下來比拼的就是產品成本和規模優勢。行業人士認為,“激光雷達正處於商業化應用前夕,競爭加劇是行業發展必經的過程,屆時也將有很多企業因發展路線不適宜,客户關係變動等原因,見不到行業爆發的黎明。”

目前,在激光雷達這條賽道上已聚集了Velodyne、Luminar、Quanergy、博世、大陸、法雷奧、華為、大疆等廠商。行業人士認為,哪家激光雷達生廠商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脱穎而出,技術路線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否裝車量產應用才是重點。

從車企角度來看,產品成本是關鍵考量指標,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產品的成本越低就越有機會“上車”。近年來,華為、速騰聚創等則採用了固態式激光雷達路線,以更低的價格衝擊着這個市場。華為在2020年底發佈了中長距激光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這款激光雷達擁有150米的探測距離,且具有96線程,價格只要數百美元。

在低成本優勢下,目前選擇與華為合作的有北汽極狐HBT車型,該車型將搭載3顆華為96線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將在年內上市。此外,長安汽車也宣佈將攜手華為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將搭載5個激光雷達。

反觀海外的Velodyne、Luminar、德國大陸等激光雷達廠商,產品單價動輒上萬美元,裝車量產也成了這些企業上市估值的“天花板”。以Velodyne為例,其上市後股價表現並不理想,截止1月19日,市值僅剩下38.72億美元。

在行業人士看來,海外激光雷達廠商若無法實現量產裝車,也將直接影響炬光科技相關元器件的出貨量;而依靠這些海外客户,炬光科技未來能否順利在激光雷達領域走下去也將面臨市場考驗。(校對/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