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鋼鐵俠馬斯克因為激光雷達成本過高表示“像闌尾一樣多餘”,但行業都不約而同的認為激光雷達扮演了智能汽車進階L3 等級自動駕駛及以上的重要角色。
從全球首款激光雷達量產車小鵬P5到搭載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極狐阿爾法S,2021年已成為激光雷達搭載量產車的元年。
而今年,曝光的理想L9、小鵬G9、威馬M7等車型,上市並開啓交付的蔚來ET7、廣汽埃安 LX Plus、智己L7等車型,都搭載了激光雷達,有的豪氣配三顆,有的兩顆,也有的一顆,整車價格最低下探到了20幾萬元。隨着成本的下降,相信激光雷達會在10幾萬的車型中出現。
有意思的是,從搭載上車的激光雷達佈置來看,有的在車頭處如小鵬,有的在車頂處如蔚來ET7。
問題來了:激光雷達裝在什麼地方才是好?
當然是前擋後面最好,像前視攝像頭一樣,做隱藏式設計。
但擋風玻璃並非完全平面玻璃,而且國標GB9656-2016規定下的擋風玻璃透光率只是不低於70%,還不足以稱之為高透光玻璃。
要知道,激光雷達的技術原理是,由激光發射器發射出一束超短激光脈衝,激光投射到目標物上,發生漫反射,再由激光接收器收到漫反射光,通過測量激光束在空中的飛行時間,計算出目標問題到傳感器的距離。
非平面且不高透的中間物,激盪雷達就像是近視眼,與“精準感知”的初衷不符。如果非要裝在前擋後面,那前擋風不可避免的要定製化開發。雖然已經有相關企業做了研究並申請專利,但距離量產還早,並且成本也高到離譜。
實際上,激光雷達到底裝在什麼位置主機廠也權衡了多個原因。
從功能、性能的角度來説,安裝在車頂處的雷達可以兼做感知和定位,而車前燈下方兩側的位置則更適合感知功能。
安裝在車前燈下方的激光雷達,主要功能是補充或輔助性避障,由於存在無法避免的盲區問題,通常會配到兩顆激光雷達,感知功能相對較強,可以更適合多變、複雜的城區場景。
但是,車頭處恰恰也是事故的最直接接觸面,單科激光雷達的成本還是很貴的,小鵬P5車頭處的雷達單價據説是幾千元人民幣,已經算比較便宜的了。
安裝在車頂處的激光雷達,盲區更少,理論上可實現的視距也更長,在高速場景表現更好,不過這也要看企業對該雷達的定位和算法需求定位。
雖然安裝在車頂處的激光雷達可以兼容定位,但定位功能需要360°的環境感知信息,單顆半固態激光雷達仍然無法實現定位功能。另外,車頂部分由於空間限制,對激光雷達的功耗、散熱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安裝在車頂處的雷達,在外觀協調性上顯然沒有裝在車頭處更佳,如蔚來ET7等車型頭上長了犄角。蔚來還算是處理比較好的,理想L9車頂處的雷達在設計就emmm……
當然,設計方面的東西不能一棒子打死,在絕對產品力優勢前,一切都好説,比如從蘋果X系列到蘋果13系列,劉海屏雖然一直被吐槽,但消費者還是實實在在的用鈔票投票。
另外,從激光雷達的種類、形狀來説,每個品牌的激光雷達形狀、尺寸都不同,有些小的如Luminar Iris就能裝在車頭上面,但如果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未在上方佈局相應的域控制器的話,還是得裝在下面。又有些激光雷達尺寸很大,如大疆的HAP,裝在車頭可不就是犄角了。
寫在最後:從現在來看,激光雷達的主流安裝位置集中在車頂上方、車頭中間、車頭兩側以及車尾,安裝位置取決於整車設計、激光雷達功能/性能等多個方面,具安裝的位置是主機廠和激光雷達供應商共同協調的結果。
在筆者看來,若實現的功能相同且性能差不多的情況下,車頭處安裝要比車頂處安裝更加協調。畢竟咱都買了保險,即便是撞了,成本也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