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轉型從主營做文章 仍是大道

  邢 萌

  信託上半年業績好得讓人意外。據未經審計半年度財報統計,2021年上半年,61家信託公司淨利潤總額逾340億元,同比增速約12%。對比而言,2020年全年信託業淨利潤同比下滑近20%。

  表面上看,在“兩壓一降”的嚴監管下,上半年明顯收緊的信託業務、放緩的產品規模似乎並未對業績造成衝擊。實際上,上半年的業績更多的是反映去年同期乃至更早之前的項目業務情況,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雖未能充分反映出當前信託的真實寫照,但對於再次走向轉型歷史關口的信託業而言,筆者認為,半年度業績呈現的以下三個現象或許能給轉型提供一些思路。

  其一,行業集中度提高,頭部信託公司淨利潤佔比過半。據統計,上半年排名前10的信託公司淨利潤已超過61家總額的50%。雖“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在金融業已不是新鮮事,但對於轉型期的信託業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好信號。傳統的信託業務主要集中於地產、政信等特定領域,擁擠的賽道疊加高度雷同的業務模式,難免使頭部公司過度消耗傳統業務的生命週期。作為信託業的“門面”,頭部公司更應及早走出去,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創新業務、推出“能打”的產品線,與券商、基金等資管機構一較高下,在大資管時代闖出新天地。

  其二,“不務主業”信託公司暗藏隱憂。轉型沒有捷徑,發力主營信託業務,是信託業轉型的基本路線。從業績來看,上半年增速明顯的公司基本都依靠信託業務實現逆襲。但也有這樣一類公司,由於早期投資參股多家金融機構,每年坐享可觀投資回報。相較而言,發展信託業務動力不足,一直不温不火。過於依賴別人極易導致自身業績的被動。今年上半年,已有個別信託公司因投資收益巨減而業績驟降,“舒適區”已並不舒服。擁有長期穩定資金流,這使此類公司在信託業務開展中具有強大優勢,更應及早轉型,化被動為主動。

  其三,尾部梯隊頻現昔日先行者。從上半年業績來看,排名後10的公司中,多半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弱旅”,反而是曾長年居於中上游甚至是第一梯隊的強者。究其原因,基本都是過於追求業績埋下大量風險“爆雷”所致。信託業正在由粗放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金融本質是風險管理,把控風險是轉型的第一要義,牢固樹立“風控不是短板而是底板”思維,才能讓轉型走得更穩更好。

  信託業“轉型”並非“轉向”,也絕非完全摒棄傳統信託業務。在符合監管要求下,相對成熟的傳統信託業務更應創新探索、尋求突破。信託業也應吸取此前歷次整頓經驗,放平對業績導向的心態,提高對風險的理解,適時調整前進節奏,給“後進者”留有更多的向前空間,這樣才能使轉型之路走得更寬更長。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3 字。

轉載請註明: 信託轉型從主營做文章 仍是大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