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摘要:他們自信,他們鬆弛。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身穿一件對襟大褂,袖口繡着靈感來自敦煌的寶相花,裏面露出半截珠子和細金屬鏈組合的手串,腳上踩着新款的AJ球鞋,頭頂卻扣了個“瓜皮帽”——今年21歲的李昕這樣一身“中西合璧”走在街上:“我就覺得這些中國的老東西也挺好玩的。”

問他不擔心周圍人的目光嗎,他露出鄙視的眼神:“現在穿漢服走街上也沒人覺得奇怪好吧!”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公共場所穿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這一屆年輕人的“潮”,似乎正悄然流向中國傳統文化領域。

剛剛落幕的東方美學生活平台“東家”傳家節,出生於1995年至2009年的“Z世代”消費增速達到了150%。

不過,與爺爺伯伯輩熱衷將這些傳統物件上升至“文化”不一樣,年輕人並不在乎這些傳統物品背後的種種歷史與傳説,他們看中的是“與眾不同”“好玩”。

傳統文化遇上年輕消費者,會綻放燦爛的火花,還是留下一地火藥渣?

古董也能變新潮?是的

“從圖案本身來看,你不覺得這比那些大牌設計漂亮多了嗎?”李昕拉着自己袖口上的刺繡圖案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服裝、用品乃至圖案,放在今天都很“潮”:“比如傳統服裝裏常見立領,不就跟一直很流行的‘飛行員夾克’很像嗎?”他又扯了扯自己的褲子:“中國傳統服裝都是極其寬大的,這幾年最潮的超大廓形,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這兩年最流行的“超大廓型”(oversize)被認為與中國傳統服飾“異曲同工”

這些“理念”並非李昕無中生有,近年面向年輕人的“潮流”雜誌也在不斷強化這樣的訊息,絲綢、刺繡、蠟染等各種傳統手工藝和元素被頻繁用進面向年輕人的品牌中,甚至很多奢侈品牌也頻繁“借鑑”。

李昕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熱衷追逐“潮鞋”,潮牌Clot與Nike合作的“絲綢”系列他十分喜歡。他在網上“追根溯源”發現,Clot還推出過一款叫“長壽”的牛仔褲,褲邊內側鑲嵌了織入雙喜、雙魚等圖案的絲綢,穿的時候可以“不經意”地翻過來。“可惜這條褲子推出的時候,我剛上小學。”

不久前“東家”的“傳家節”上,他買了一小幅老繡片,倒不完全是因為喜歡古玩,而是買來加在衣服上的:“服裝異材質拼貼很流行,何況還真的是有歷史的古董呢!買不到就自己折騰嘛!”

今年的“傳家節”上,類似繡片、小型唐卡等小眾物品,吸引了不少跟李昕差不多年紀的消費者。“東家APP的主要消費羣體是30-50歲用户。”東家總裁孟文博發現,盤點今年“傳家節”,“85後”消費者已經佔到30%以上;“95後”異軍突起,消費增速最高,而且偏好“小眾好物”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唐卡做成首飾,本身也是創新

東家聯繫了部分“95後”用户瞭解消費趨勢。消費者小陳在傳家節期間購買了一個可佩戴的生肖唐卡,畫師吉合先是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熱貢非遺唐卡非遺傳承人。小陳説,因為唐卡“寓意美好,做工精緻獨特,還有藏傳佛教的神秘感”。

傳統文化復興?主要是“好看”

小陳高中時也是典型的“球鞋男孩”。不過年齡稍長,他覺得真真假假“濫大街”的球鞋“沒意思”,遇上“撞鞋”還有些尷尬。相反,唐卡這樣的中國傳統物件很酷,而且“獨一無二”,還有很多品類可以選擇:“復刻球鞋是向過去致敬,那用傳統工藝品、傳統元素,同樣是向過去致敬啊。”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球鞋是全球青少年共同追逐的潮流

然而很多熱衷中國傳統元素的年輕人,似乎並沒有“復興傳統文化”的初衷。今年47歲的張真是苗族人,曾特意定製了一套傳統的苗族服裝和首飾作為收藏,只在重要的外事場合穿過幾次。但女兒長大後幾次借這套衣服,“沒一次有正形”,不是敞開上衣搭牛仔褲,就是拿刺繡裙子配西裝;還有一次單拿項圈套在T恤外面,但一天就還回來了:“很酷,但有點重,而且轉身太快會打到自己”。

張真曾試圖給已經成年的女兒講述服裝背後的故事,但女兒興趣不大,“不希望穿上這件衣服變成一種符號”“好看,醒目,這就足夠了”。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年輕人玩手串,不在乎背後有沒有宗教、文化含義

李昕同樣“叛逆”。他戴在手上的珠子是自己穿的,每顆直徑不過5毫米:“那些戴一串大柱子的人太土了,是在cos沙和尚嗎?”家裏老人幫他串了108顆,説背後有“寓意”,他拆到只剩76顆,自己再加入金屬墜子和鏈條,叮叮咚咚一串:“不光中國有珠串,外國也有。可我不想了解背後的意義,只要好看就行。”

文化自信?一樣,也不一樣

“我有點擔心這一代年輕人失去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李焱覺得,年輕人越來越多從“好看”“酷”等淺層次去看待傳統,解構了傳統文化本應傳遞的意義

在東家APP上,能找到不少復刻“漢服”、打造髮簪頭冠的匠人。一些業內人士也坦言,即使熱愛漢服的年輕人,也未必真心熱愛傳統文化,不過是有個“古裝夢”,甚至一些人以“二次元”心態對待曾真實存在過的傳統文化:“不熟悉不理解傳統文化,何談文化自信?”

不過,張真已逐漸理解女兒的“不以為然”。“這一代年輕人是在富足、開放的環境下成長的,他們不會像我第一次接觸外國人、第一次出國那樣帶着膽怯、羨慕的複雜心情,需要用傳統服飾來證明自己、強化自己。他們代表的就是他們自己,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他們來説幾乎天然和國際接軌,並不需要分出高下。從這點上來説,他們恰恰最有文化自信。”

她並不擔心女兒不願瞭解服裝背後的故事:“首先你得願意穿傳統服飾,願意接近傳統物件,才會慢慢了解背後的故事。”張真覺得,文化本身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浸潤,儘管與上一代人通過“教育”的方式瞭解傳統不同,這一代年輕人可能會在一種“鬆弛”狀態下繼續傳承

欄目主編:施晨露文字編輯:簡工博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85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抽籤搶球鞋到穿對襟盤手串,這屆95後青年消費已提前老齡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