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股的“明斯基時刻”

影視股的“明斯基時刻”

  作者:文雨 編輯:小市妹

  捲入鄭爽1.6億陰陽合同的北京文化徹底涼了,5月7日,ST北文開盤後一字跌停,被死死的按在跌停板,全天僅成交256萬,這是公司被ST之後收穫的第二個跌停板,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不過北京文化並不孤獨。

影視股的“明斯基時刻”

  圖片來源:同花順iFinD

  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15年,先後出品《東方紅》、《武則天秘史》等優秀影視作品,但終究還是迎來了謝幕,就在今天,“影視借殼第一股”長城影視正式摘牌。

  北京文化和長城影視的失意是整個影視業難以掩蓋的落寞和淒涼。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A股共有23家從事影視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在這23家公司中,去年有18家是虧損的,累計虧了近200個億,只有5家是盈利的。此外,在18家虧損的企業中,有8家已經至少連續兩年出現虧損,這些公司也同樣身處退市的邊緣。

  影視業的衰退始於2018年的資本退潮和監管趨嚴,在此之前,資本的入局讓整個影視業紙醉金迷,明星藝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拿高價片酬,有的直接參與資本市場的暗箱操作,總的來説,他們飄了。

  而這本身就是一場非理性繁榮,早在2016年的時候,國內影視行業就出現疲態,當年中國電影總票房454.41億元,只比2015年同期增長2.37%,觀影人次為13.8億,同比僅增長9.5%。

  編劇汪海林曾公開爆料,藝人們的天價片酬很大程度上是被愛優騰等視頻平台抬起來的,這些平台背後有大資本加持,不計成本的往裏面砸錢,而整個行業的走向顯然已經扭曲了,但當時圈內只有極少數有認知能力的人能夠感覺到。

  行業真正走向坍塌是國家監管的強力介入,一方面限制藝人薪酬、徹查偷税漏税,另一方面嚴控影視作品的數量和質量,而這對於影視公司來説是毀滅性打擊。

  政策的效果立竿見影,2019年,國內上線劇集351部,同比2018年下滑21%,網絡電影上線789部,相較於2018年的1537部直接腰斬。2020年,憑藉對疫情的及時控制,中國以29.83億美元的成績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但全年的電影產量也僅只有650部,相較於2019年的1037部大幅下滑。

  嚴控影視作品的質量和數量意味着影視公司很多已經投入並完成的作品將被壓在倉庫裏,本質上就是產品滯銷,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存貨積壓並減值,而應收賬款的難以回收直接導致資金鍊的斷裂。

  現金流是企業生存的命脈,籌錢成了影視公司的第一要務,最艱難的時候,王中軍甚至靠賣字畫給華誼“輸血”。去年華誼兄弟、華策影視、萬達電影、唐德影視等多家公司紛紛通過定增的方式來續命。其中最成功的當屬萬達電影,公司通過定增成功在二級市場上拿了29.29億,而華誼兄弟、唐德影視、北京文化等公司雖然也獲得了國資的加持,但大多數公司恐怕已經無力迴天。

  北京文化的暴雷讓去年剛剛入主的國資有些尷尬,這給正希望進來抄底的資本敲響了警鐘,在沒有徹底走出至暗時刻之前,整個影視業的苦日子恐怕還要繼續下去。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切或許才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2 字。

轉載請註明: 影視股的“明斯基時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