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報看轉型:2020年信託公司過得怎麼樣?

文|天下銀保 吳林璞

隨着信託公司2020年年報相繼出爐,其營收、淨利潤、受託資產規模等關鍵指標也隨之披露。

在淨利潤指標上,信託公司之間呈現明顯的金字塔狀排列。其中,淨利潤10億至20億元的信託公司17家,佔比27.87%;淨利潤低於10億元的信託公司則佔比最高,有36家,達到59.02%。

受訪人士指出,中國的資管市場和財富管理市場空間很大,且剛剛起步,可以為很多信託公司提供發展空間。“但需要適應短期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修正的壓力,並在自身定位、能力建設上多下功夫”。

業績分化

截至4月30日,從已完整披露年報的61家信託公司業績數據上看,信託行業三大梯隊分化明顯,淨利潤超過20億元的8家信託公司組成了行業的頭部梯隊。

這8家信託公司包括:平安信託、中信信託、華能信託、重慶信託、五礦信託、華潤信託、光大信託和建信信託。

其中,中信信託實現營業總收入87.46億元,其中信託業務收入61.42億元;實現淨利潤38.55億元。

平安信託實現營業收入54.61億元,同比增長16.72%;淨利潤30.85億元,同比增長16.34%;手續費及佣金收入43.35億元,同比增長16.5%。

根據重慶信託2020年年報,其淨利潤達到28.32億元,淨資產達276.8億元,較上年增加18.95億元。

從行業整體來看,在淨利潤這個指標上,信託公司之間呈現明顯的金字塔狀排列。其中,淨利潤10億至20億元的信託公司17家,佔比27.87%;淨利潤低於10億元的信託公司則佔比最高,有36家,達到59.02%。

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指出,2020年信託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實較2019年有所下降。而造成2020年信託公司ROE(淨資產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2020年信託公司淨利潤較2019年整體下降;二是2020年信託公司淨資產規模較2019年整體增長。

金樂函數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2020年的業績上看,部分信託公司淨利潤下滑,或與加大撥備計提有關。

“目前信託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風險可控。”廖鶴凱進一步指出,特別是在整體資本實力提升的同時,大多數信託公司都對風險資產做了足額計提。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經營收入中,2020年四季度末,信託業利潤為583.18億元,同比2019年四季度末的727.05億元下降19.79%,減少143.87億元。

分季度來看,信託行業2020年四個季度利潤分別為166.1億元、174.92億元、144.87億元和97.29億元,第四季度利潤為4個季度的“墊底”,而第四季度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信託公司增加了應對可能風險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

優化結構

事實上,和前些年的“突飛猛進”不同,目前信託公司的經營環境已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從2020年的情況看,在嚴監管環境下,通道類業務規模持續回落,融資類信託壓縮接近1萬億元。不過,與此同時,信託公司的業務結構也有了改善,主動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據南方地區某信託公司高管透露,從2019年開始,對信託行業的監管政策導向便是去槓桿、去通道,目前融資業務也處於一個持續壓降的過程。“2021年,信託業融資類業務規模仍將持續縮減”。

這一點在已發佈2020年年報的信託公司中也有所體現。

以行業“老大哥”中信信託為例,截至2020年末,其信託資產餘額為12246.6億元,相比2019年末減少3495億,同比下降22.2%。報告期內,中信信託新增主動管理型信託項目118個,合計規模為2028.8億元。

據平安信託透露,2020年其主動壓降通道性業務規模505億元,壓降融資類業務規模317億元,壓降房地產業務規模315億元。

截至2020年末,平安信託受託資產規模為3910.52億元,較上年同期壓降了515.56億元,降幅達11.65%。其中,主動管理型比前一年增加1.3%,被動管理型較前一年減少29.65%。

2020年,興業信託也主動調整業務發展結構,大幅壓降傳統通道類業務規模,提前完成了非標融資類資金信託規模壓降任務。

截至報告期末,興業信託存續信託業務規模3649.41億元,較年初減少1850.18億元,下降33.64%。全年累計新增信託業務規模1073.15億元,累計實現信託業務收入19.28億元,其中主動管理業務收入15.58億元,佔比進一步提升,達80.81%。

從最新規模數據上看,建信信託2020年管理信託資產增加1349億元(增長幅度9.7%),達到1.53萬億元,已成為國內信託資產規模最大的信託公司。前三名中的其他兩位分別是中信信託(1.22萬億元)和華潤信託(1.02萬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託資產規模對於信託公司來説,是一把“雙刃劍”,信託資產規模的壯大,能夠為信託公司帶來更多的收入,但管理龐大的信託資產需要在人力、物力、能力上相匹配。而信託資產規模小則有利於做精做細信託後續管理,在資產選擇上有更多的挑選餘地。

提前佈局

壓降規模的同時,轉型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室袁增霆看來,現階段很多信託公司的產品結構已發生明顯調整,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短期來看新增項目規模會有大幅下滑的可能。

“業務佈局較為多元化的機構容易實現平穩過渡,而此前過度依賴被壓降業務的公司則會陷入困境。”袁增霆進一步指出。

隨着轉型步入深水區,在非標轉標持續推進的當下,主營信託業務之外,信託公司的投研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

以華潤深國投信託為例,年報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其投資收益為21.59億元,在各家信託公司中處於領先位置。

廖鶴凱告訴記者,部分信託公司在投資類業務上佈局較早、體系完善,因此先發優勢也較為明顯。投資類業務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具有先發優勢的信託公司往往都做了較多的佈局和嘗試,才摸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業務。

袁增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信託公司來説,投資收益這一方面,既有公司個體優勢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短期市場機會的影響。

而展望未來行業發展,廖鶴凱認為,對於有能力深入優勢產業的公司,未來一手推進產融結合,一手增強財富管理,有望獲得顯著的成效。

在資管觀察人士袁吉偉看來,對於信託行業來説,相比制度優勢,更需要依靠能力優勢。談轉型的時候,有很多種類型的業務都可以與信託聯繫上,但是卻較少進一步談到能力和專業,如何給信託制度賦能是個關鍵。

“中國的資管市場和財富管理市場空間很大,而且剛剛起步,可以為很多信託公司提供發展空間。”袁吉偉進一步指出,但是需要適應短期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修正的壓力,並在自身定位、能力建設上多下功夫,發揮好信託功能,服務社會,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重收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8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年報看轉型:2020年信託公司過得怎麼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