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時評」“火中取栗”式的編外首席早該取締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正式下發《關於加強行業機構首席經濟學家自律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各券商、相關基金公司應審慎聘任首席經濟學家,關注擬聘任人員的執業聲譽。首席經濟學家應當為公司正式員工,對外發布研究觀點、言論須符合《發佈證券研究報告執業規範》的規定。一時間,“臨時工”首席經濟學家的話題再度成為行業焦點。

市場輿論認為,此次明確機構首席經濟學家不得“編外合作”,起因可能與東吳證券特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此前引發巨大爭議的所謂“研究報告”有關。因為這一事件,這種“臨時工”性質的首席經濟學家合作模式開始為市場關注,公眾甚至發現這在券商、基金並非孤例。其核心原因在於雙方各取所需,一批“網紅經濟學家”追求個人影響力,發言大膽、個性特立獨行,影響力甚至超越券商行業蔓延至其他領域。而垂涎於這些網紅學者背後的巨大流量,一些券商願意主動和其合作以擴大影響力。

筆者認為,監管這一次對此類合作明確喊停是及時而且必要的。首先,這種合作整體來看隱患極大,機構在聲譽上得不償失。目前來看,願意“編外合作”設置首席經濟學家頭銜的機構大多不是頭部機構,其在業務增量或品牌影響力上的訴求非常明確。此次爭議事件爆發後,儘管券商及時做出了切割,但對公司聲譽的影響還是非常大。這種負面效應,不是帶來多少資金,或者帶來多少開户量就可以抵消的。

其次,這也折射出了一些機構過於注重流量,希望走捷徑的業務發展心態。既然看中對方流量,那為何不正式請其加盟?機構顯然也有自己的考慮。説到底,就是隻希望在對方流量上借力,但忌憚於網紅學者、流量人物的言論太過辛辣,和機構穩重、權威的調性不符,因而採用臨時合作的方式以規避風險,一旦後者“出事”好及時撇清責任。

筆者認為這種心態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説是火中取栗。確實,在移動互聯時代,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入口向線上化遷移的特點非常明顯,但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流量只是結果而不是業務發展的手段。對券商這樣金融機構來説,只有在前中後台全面引入互聯網思維,紮紮實實做好基礎服務,才有可能贏得持續而且不斷滾動放大的流量。在自身業務轉型基礎不紮實的情況下,僅靠一兩個明星大V來拉動流量,其效果是很有限的。而且,如果機構的平台服務能力跟不上,這樣拉來的流量也都是過路神仙,不可能轉化為業務增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往類似的合作之所以沒出問題,原因恰恰是因為沒有導入流量。據筆者瞭解,此前這樣的經濟學者主要在機構的一些線下活動中亮相,其言論或許比較大膽出位,但傳播範圍相對來説有限。但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定時炸彈是不可控的。

因此,壓實券商、基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監管責任很有必要。明確要求機構首席經濟學家不能是臨時工,不僅是對A股投資者負責,也是對券商、基金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負責,更是對資本市場的穩定運行負責。如果券商基金延續這樣的“編外合作”,繼續給予這些網紅學者以“首席經濟學家”的頭銜,無疑會助長其扯虎皮做大旗的氣焰,更容易誤導投資者。這種模式下,機構也無法對網紅學者形成有效的監督,即便後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很難對其進行索賠或追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5 字。

轉載請註明: 「財聯社時評」“火中取栗”式的編外首席早該取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