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花朵財經原創


雖貴為“國產奶粉第一股”,但貝因美的日子過得卻並不舒暢。

從業績多次翻車,到即便創始人謝宏迴歸,也並未能帶貝因美脱離困境,如今貝因美已然站到了懸崖邊上。

經歷瞭如此之多的業績變臉,貝因美也難掩監管的高度關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因員工持股計劃未設定考核指標,貝因美日前又收到了深交所的關注函。

但此次資本運作,細細看來卻更像是公司管理層向上市公司的紓困之舉。

監管追問是否輸送利益

12月8日,貝因美又迎來了深交所的一紙關注函。

關注函稱,2021年12月4日,公司披露《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期員工持股計劃(草案)》顯示,此次員工持股計劃將以4.5元/股受讓回購的股份不超過2480000股,佔公司現有股本總額的0.23%。

股票來源為公司回購專用賬户已回購的股份,即2018年10月26 日至2018年12月26 日期間,公司回購的股票2010239股,員工持股計劃鎖定期為12個月,未設定業績考核指標。

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深交所對此表示關注,要求説明員工持股計劃受讓價格是否低於回購股份均價,如果是,請説明是否符合“盈虧自負,風險自擔,與其他投資者權益平等”的基本原則。

同時請公司核實並説明員工持股計劃未設定考核指標的原因及合理性,能否達到公司《草案》中提及的“實現公司、股東和員工利益的一致性”的目的,是否存在變相向激勵對象輸送利益的情形,是否有利於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據瞭解,2018年10月23日,貝因美公告了《關於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的回購報告書》。截至2018年12月26日,公司通過回購專用證券賬户累計回購金額為9196.79萬元。

其中回購股份數量為20101239股,佔公司股份回購實施前總股本的比例為1.966%,最高成交價為5.34 元/股,最低成交價為4.33元/股。

而截至12月9日,貝因美收盤報價為4.91元/股。因此,針對監管層對貝因美髮出的4.5元/股受讓回購股份的利益輸送質疑,有網友同時發佈質疑表示,“這價格還不如去二級市場買,還不用鎖倉一年。”

據此推算,本次利益輸送的概率似乎並不大。可是進一步瞭解會發現,本次資本運作背後可能存在公司管理層向上市公司紓困之嫌。

資金缺口較大

根據公告顯示,員工持股計劃資金來源為員工的合法薪酬及自籌資金。公司不得向持有人提供墊資、擔保、借貸等財務資助。

而本次員工持股計劃參加對象不超過200人。其中,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共計不超過4人,出資認購份額上限為24萬份,佔員工持股計劃總份額的9.68%。主要骨幹員工合計不超過200人,出資認購份額上限為2240000份,佔員工持股計劃總份額的90.32%。

本次員工持股計劃將以4.5 元/股受讓回購股份不超過2480000股,據此推算,將給貝因美帶來約1116萬元的資金,這對於經營表現不佳且負債累累的貝因美而言,彷彿是一次資金壓力的釋放。

財報顯示,2020年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為26.65億元,同比下降4.32%;淨利潤虧損3.24億元,同比大幅度下降214.58%。目前,公司經營已出現接連兩年的虧損。而不容忽視的是,貝因美的資金壓力也在隨之劇增。

截至2021年6月底,貝因美僅有6.99億元的貨幣資金,遠不足以覆蓋公司同期的短期借款規模(13.27億元),此外公司另有3.79億元的貨幣資金處於受限狀態。與此同時,公司的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也均存在抵押借款受限狀態。

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10月31日,貝因美宣佈,推進一年多的定增募資方案終於有了結果。此次非公開發行股份共計5752.33萬股,發行價格為4.50元/股,募集資金淨額為2.52億元,期間共有7家投資者參與了認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增結果與2020年8月預案相差甚遠。據悉,貝因美此前擬募資額為不超過12億元,但最終募資卻僅為預期的零頭,由此不難看出資本市場對貝因美投資風險的敬畏之心。

從超越到迅速跌落

從業績來看,貝因美也曾經歷過高光時刻。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深刻地影響着國內奶粉的市場格局,比如諸多乳製品企業因涉事,直接消失在市場視野中,而貝因美作為少數沒有捲入其中的奶粉企業,在收穫消費者信任的同時,也使企業直接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2008年至2013年,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9.38億元、32.45億元、40.28億元、47.27億元、53.54億元和61.17億元;同期,增長率持續保持着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分別為61.49%、67.41%、24.13%、17.34%、13.28%和14.24%。

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到2014年,貝因美的市場份額已達7.4%,超過了伊利、飛鶴等一眾國產品牌,成為當之無愧的國產奶粉老大。但誰也不曾料到,自此之後,貝因美便開始迅速跌落。

從2014年起,貝因美的營收規模開始不再增長,並且在逐年走低,即便中途2011年便已辭職退居幕後的創始人謝宏於2018年重新回到台前,也依舊難挽救貝因美的業績頹勢。

2014年至2020年,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50.49億元、45.34億元、27.64億元、26.60億元、24.91億元、27.85億元和26.65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7.46%、-10.20%、-39.02%、-3.76%、-6.38%、11.83%、-4.32%。整體業績下滑趨勢明顯。

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據媒體報道,2013年國家啓動了反壟斷調查,貝因美因主動帶動價格戰而被查,面臨接受罰款或者主動降價二選一的局面,而由於罰款以億為單位,貝因美遂選擇了在2014年主動降價。

但是由於渠道里壓有十幾個億的庫存,難以權衡經銷商的利益,並且給經銷商供貨價並沒有因為降價而減少,貝因美因此陷入了庫存難清、經銷商離場的尬境。

由於企業經營不善的負面輿論多年籠罩着貝因美,近年來甚至有網友在知乎上發出疑問:“貝因美的虧損會影響產品質量嗎?”由此不難看出,企業經營的波動已相應影響了消費者對貝因美產品的信心。

股價方面,自2015年創出歷史高價30.97元/股,貝因美如今股價也已縮水至4.91元/股,這家曾經的奶粉巨頭,可能同時面臨着投資信任危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4 字。

轉載請註明: 昔日干翻伊利、飛鶴,今朝卻屢遭監管部門追問,貝因美摔夠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