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滬深兩市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北交所成了那一抹亮色。
但正所謂有光就有暗,有漲就有跌,雖然2023年北證50指數漲幅奪目,但在這奪目的背後也有下跌的個股。下圖就是2023年北交所個股跌幅排行:
從表中可以看到,安達科技、吉林碳谷、長虹能源分列跌幅前三位,那麼這三家個股又有何特殊之處,會在北交所一片萬紫千紅中成為最突出的綠色呢?請看下文。
安達科技:所處賽道供應過剩
安達科技的前身是成立於1996年的貴州開陽安達磷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該公司向鋰電池正極材料行業轉型,目前已成為鋰電池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生產製造企業,主要從事磷酸鐵、磷酸鐵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鋰電池正極材料是製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2021年,安達科技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在近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高景氣度的帶動下,磷酸鐵鋰企業擴產普遍,同時不少巨頭跨界入局,市場不乏磷酸鐵鋰產能過剩的預測。疊加近期鋰電產業鏈下游需求低迷,或對安達科技股價造成一定影響。
此外安達科技還有大客户依賴的情況。鋰電池正極材料企業多與特定下游客户進行深度綁定,安達科技曾極度依賴比亞迪。
2010年,安達科技開始進入比亞迪供應鏈,此後雙方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簽署長協。2014年,比亞迪對該公司的收入貢獻率達100%。2019年起,比亞迪對安達科技的營收貢獻比有所下降,但仍是其主要客户。招股書顯示,2019-2022年上半年,安達科技對比亞迪的銷售佔比分別為48.47%、29.31%、61.01%、38.48%。
吉林碳谷:業績下滑加股東減持
吉林碳谷的主要產品就是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為碳纖維的核心原材料。公司當前產品覆蓋1K/3K/6K/12K/12KK/12S等小絲束產品和24K/25K/48K等大絲束產品(注:K是千的意思,代表着碳纖維紗裏面含的單絲數量,24K以上的為大絲束),全部產品碳化後可達到T400標準,部分產品碳化後可達到T700標準,為國內主要碳纖維原絲生產廠家之一。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吉林碳谷的上游供應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丙烯腈的供應商;另一類為油劑的供應商;公司的下游客户主要為碳纖維生產企業,主要包括精功系列公司(A股上市公司精功科技同一控制下的公司)、方大炭素、神州碳纖維和江蘇恆神等;終端應用則是航空航天、國防軍工、交通、能源、體育休閒等領域。
業績上,該公司2020年以前的業績並不算太好,較長時期處於虧損狀態。這主要是因為吉林碳谷前期主要生產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所用的小絲束產品,此部分產品需求相對較少,所以出現虧損。
2020年業績情況大有好轉,該公司在年內實現營收11.02億元,同比增長3.72%,實現歸母淨利潤1.39億元,同比增長563.39%。據悉,這主要是因為公司民用大絲束產品自2018年以來逐漸開始放量。
但最新的三季報顯示,2023年1月-9月,吉林碳谷實現營業收入16.72億元,同比增長10.04%;歸屬淨利潤3.08億元,同比減少36.30%。
此外在2022年,吉林碳谷的股價有過一波暴漲,在這波暴漲後,吉林碳谷的股東選擇減持。據一季報顯示,公司前十大股東中有3名股東在報告期內進行減持:第五大股東吉林市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減持30萬股,第八大股東丁寶峯減持49萬股,第十大股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建信創新驅動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減持9.72萬股。
長虹能源:業績有較多負面
長虹能源中報營收同比下滑34.34%,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191.32%,單季度虧損環比增加,業績實在是不忍直視。公司產品主要為鹼錳電池(佔比52.79%)和鋰電池(49.93%),其中鹼電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5.6%,而鋰電銷售額直接腰斬,毛利率跌為負值。
詳細來看兩款產品,鹼電方面,公司鹼錳電池主要通過OEM方式銷售給電池品牌商或品牌代理商,是國內鹼性電池OEM領域的龍頭企業。本期表現不佳是供需兩端都出現了問題,需求端:公司出口產品主要為鹼錳電池,2023 年受歐美市場消費需求疲軟影響,大客户消耗速度減慢。供給端:行業內主要企業競相擴產能,行業競爭格局進一步惡化,目前海外出口數據依舊嚴峻,公司鹼性電池可謂內外交困。
鋰電方面,公司鋰電池為三元圓柱鋰離子電池,主要用於電動工具、園林工具及吸塵器等消費領域。需求端,電動工具、園林工具的終端市場多在海外,今年受海外通脹、地緣衝突、國際品牌工具去庫存等因素影響,下游採購需求明顯下滑。同行蔚藍鋰芯全資子公司天鵬電源產品與公司相同,鋰電池業務中報也同比下降了63.99%。億緯鋰能產品包括消費、動力和儲能電池,其中消費電池佔比僅在20%左右,影響相對較小。可見行業需求表現疲軟,短期還沒有看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總體來看雖然北交所提供了投資機會,但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風險。作為普通投資者,理解並評估這些風險至關重要。在投資決策時,應考慮到市場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採取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以保護自己的資本免受不必要的損失。
明智的投資者不僅關注收益,更應重視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