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潘曉彤】“歐盟國家希望從2023年開始共同購買天然氣”,德新社12日的報道稱,當天在布拉格舉行的歐盟成員國能源部長會議上通過決定,從2023年起利用歐盟市場力量共同購買天然氣,但會議沒有就天然氣價格上限達成協議。主持會議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工業和貿易部長約瑟夫·西克拉表示,歐盟各國必須表現出團結一致。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盟提出的“團購”模式開闢一種新型的能源採購方式,旨在增加購買話語權。
減少內部爭奪
歐盟官方新聞網站EURACTIV 12日報道,德國和荷蘭就歐盟國家如何作為一個整體應對能源危機並確保明年冬天的天然氣供應提出了聯合建議。該建議於12日在布拉格舉行的歐盟27國能源部長會議上發表,總共包含10項內容,囊括聯合購買天然氣、加強節約措施、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產能等具體措施。
荷蘭氣候與能源部長羅布·傑頓表示,這些措施應該“讓市場平靜下來”。根據聯合文件,歐盟需要在能源方面協調製定一攬子措施,以應對天然氣供應不足和歐盟國家採購不協調的問題。因為如果任由每個歐盟國家單獨採購能源,就存在歐盟內部競購戰的風險。
作為這種聯合方法的一部分,德國和荷蘭呼籲集中歐盟購買力,以確保歐盟各國“不再接受其他價格”。尤其應採取措施避免歐盟國家爭奪稀缺的天然氣資源,進一步推高能源採購成本。
國際能源署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對媒體表示,“這個冬天我們需要很多東西,但最需要的是歐盟國家之間的團結。如果我們在歐洲內部不表現出團結,未能通過這項‘能源測試’,其影響可能遠遠超出能源領域。”儘管歐盟的儲氣設施目前已滿,但比羅爾警告説:“下一個冬天可能比今年冬天更加艱難。”
該文件顯示,要使聯合採購發揮作用,能源公司和具有購買力的大型工業氣體消費者必須參與這一過程。歐洲還應該利用其在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影響力來確保長期供應協議。這可能會給天然氣生產國更多的降價動力。該文件建議,為了向供應商提供長遠的視角,歐洲可以“為其從長期的天然氣供應商處採購碳中性氫氣指明方向”。
此外,儲氣設施應在2023年提早、統籌充填,避免今年因倉促充填造成的價格暴漲。歐洲還應增加其存儲容量並優化歐盟國家之間的聯繫。但對於許多其他歐盟國家來説,德國的提議來得太晚了。隨着歐洲進入冬季,柏林因單槍匹馬地增加其天然氣儲備而出價超過其他歐盟國家以確保供應安全受到批評。
對能源安全“各有心思”
德國本月早些時候公佈了一項價值2000億歐元的“能源盾牌”計劃,旨在保護其企業和家庭免受飆升的能源賬單的影響,但此舉激怒了歐盟其他國家,在最新一次歐盟領導人峯會上引發批評。波蘭總理指責德國僅僅補貼自己的公司,同時拒絕在歐洲範圍內對天然氣價格實行上限,是在“破壞”歐盟的內部市場。
對於12日的決定,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表示,“如果歐洲作為主要買家,戰略性地利用其市場力量,將最終降低天然氣價格。”奧地利《標準報》表示,歐盟成員國曾於今年3月底的歐盟峯會上就自願聯合購買天然氣達成一致。然而,該決定至今沒有發揮影響。
目前,歐洲許多天然氣採購合同是基於TTF價格指數,該指數受各種政治因素影響波動很大。德國政府支持對該指數進行改革。“這將產生顯著的降價效果”,哈貝克這樣認為。德國政府給出的改革理由是,要確保短期能源現貨市場價格波動不會損害長期採購合同。鑑於天然氣價格在一年內幾乎翻了一番,17個歐盟國家支持設立價格上限,然而始終無法達成協議。
“我們需要將天然氣價格與電價脱鈎”,瑞典能源與數字化發展大臣哈沙亞爾·法爾曼巴表示,歐洲部分國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實施類似天然氣價格上限的措施。而另一些國家,尤其是作為歐洲最大天然氣消費國的德國,迄今拒絕設定天然氣價格上限。他們擔心歐洲無法在今冬從全球市場獲得供應。
歐盟能源專員卡德里·西姆森表示,歐盟各國應承諾將其天然氣消耗量至少減少15%。總體而言,歐盟已經將其天然氣消耗量減少了10%。歐盟委員會還將提議如何在緊急情況下加強歐盟國家之間的團結,因為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就天然氣供應達成了“團結協議”。德國已與奧地利和丹麥簽署了在供應危機發生時團結一致提供天然氣的協議。
“團購”能增加話語權?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報道稱,面對“氣荒”壓力,歐洲一直在向中東和北非地區尋求天然氣供應,以期達到取代一部分俄羅斯天然氣的目的。9月底,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卡塔爾、阿聯酋和沙特等海灣相關國家,意在尋找更多的天然氣供應,但此次“能源採購之旅”收效一般。卡塔爾經濟學家納比勒·哈桑表示,德法等國近期加快與中東國家的能源合作步伐,尋求擴大能源進口,特別是從卡塔爾進口天然氣,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難度較大。有分析稱,受開採技術影響,天然氣產能無法在短期內擴大,此外,亞洲國家也對中東能源有大量訂單,不可能完全照顧歐洲的需求。
據半島電視台的報道,今年7月,意大利與阿爾及利亞簽署了一項價值40億美元的天然氣協議。埃及也與歐盟和以色列達成了一項促進液化天然氣銷售的協議。埃及總理馬德布利説,埃及希望通過將其國內天然氣使用量的15%用於出口,這樣,每月就能額外產生4.5億美元的外匯收入。不過,阿爾及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和能源問題專家馬哈福德·卡奧比認為,即便2020年阿爾及利亞和埃及的天然氣生產量佔到了非洲天然氣生產總量的60%,但是在現階段,阿爾及利亞無法完全取代俄羅斯向歐洲輸送的天然氣。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各國在國際市場的天然氣採購方式大部分以簽訂長期的管道購氣合同來完成,液化天然氣則是多以短期採購合同為主。歐盟 “團購”天然氣的方式將在政治和商業兩方面產生影響:政治上,利用多個國家的整體力量能夠增加購買方的話語權,面對“團結一致”的買家,賣方會以更謹慎的態度對待;商業上,大數量的團購有可能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採購到天然氣。
“但能不能成功把天然氣的價格壓低,最終還得由市場來決定。”林伯強告訴記者,相較於更普遍的單個國家採購的模式,歐盟的“團購”模式算是開闢了一種新型的採購方式,因此在交易細節上可能會對賣方造成一定影響。此外,“團購”方式是否會被其他組織採用,這也是賣方會有所顧慮之處。
林伯強説,目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40%-45%來自進口,來源多元化且較為穩定。“我國天然氣進口有四大通道:中緬油氣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天然氣管道和南方的液化天然氣通道,其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進口量最多。因此,歐盟的“團購”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影響不大,不過,如果能成功將天然氣價格壓低,對中國而言是利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