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歐版新絲路”或成中歐合作新機遇

  德國《每日鏡報》日前報道稱,歐盟決定擴展其原有的全歐交通網絡(TEN-T),打造一個與“一帶一路”類似的“歐洲版新絲綢之路”,希望用更好的基礎設施將歐洲與亞洲連接起來。德國《經濟週刊》評價稱,亞洲對歐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構建一張歐亞運輸網絡勢在必行。

  歐亞大陸東邊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西邊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腹地眾多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橫貫歐亞大陸,與沿線國家共同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4年,歐盟公佈總額達3150億歐元的“容克計劃”,旨在促進基礎設施、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投資,這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不謀而合。2018年,為實現兩大規劃的對接,中國絲路基金與歐洲投資基金(EIF)組建中歐共同投資基金,首期規模5億歐元,投資期三年,助力中歐企業、金融機構協同發展。

  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45週年。自建交以來,特別是從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到2001年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03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再到2014年中方提出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雙邊關係定位不斷提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以貿易交往為例,45年以來,中歐貿易規模增長了250倍,歐盟連續16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多年保持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

  中歐間密切的經貿聯繫為歐洲穩步發展帶來機遇,2001年至2018年,歐盟對華出口年均增速達14.7%,支撐了約400萬個就業崗位。截至2017年底,中國在歐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2900多家,為當地創造17.6萬個就業崗位。中歐雙向人員往來每年接近800萬人次,每週有600多個航班往返中歐兩地。目前,雙方建立了近70個磋商和對話機制,涵蓋政治、經濟、人文、科技、能源、環境等領域。

  今年年初,疫情突襲嚴重梗阻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為各國生產生活、團結抗疫帶來影響,也為中歐深化合作帶來挑戰。在此背景下,中歐相互扶持,共同擘畫合作藍圖。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的穩定運行促進了貨物和服務的跨境流動,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降低了疫情對中歐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成為中歐守望相助的“生命線”。數據顯示,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5122列,同比增幅為36%,截至9月底累計開行超過3萬列。

  不久前,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歐盟對外行動署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和它正在創造的新世界》的文章,稱新冠病毒將重塑世界,“中國在大張旗鼓地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與美國不同,中國是個負責任和可靠的夥伴”。無論是由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還是歐盟力推的“容克計劃”,抑或最新的“歐版絲綢之路”,中歐作為地處歐亞大陸兩端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其合作倡議、計劃的有機銜接必將極大地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尤其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更具現實意義。(熱點觀察評論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1 字。

轉載請註明: (熱點觀察)“歐版新絲路”或成中歐合作新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