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眼下養殖效益總體下滑、養殖場户出現虧損的苗頭,穩定生豬生產尤為要緊,須臾不能放鬆。應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越是在可能虧損的時候,越要強化對生豬產能的保護與調節,確保基礎產能穩定,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應對,防止生產大起大落。(6月8日《經濟日報》)
生豬生產持續恢復,生豬價格不斷下降。當前,很多居民感到豬肉便宜了。從一定時期的價格來對比的話,用吃到了“最便宜的豬肉”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無論是城市裏的超市,還是農村裏的小攤,豬肉的價格都是一路下滑。
筆者就生活在農村,身邊有不少養豬的親朋好友。我瞭解到的情況是,他們這個階段不僅是“無錢可賺”的,而且還可能“血本無歸”。我家的一位親戚已經開始“含淚甩賣”了。下一階段還養不養豬都不好説,他也是一直在徘徊猶豫。
對於市民而言,終於吃到了“最便宜的豬肉”,當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然而,吃“最便宜的豬肉”未必就是好事情。需要知道的是,目前,生豬養殖已經進入了高成本階段。專家分析説,2020年以來,受效益帶動和政策驅動,養殖場户補欄生豬的積極性高漲,帶動仔豬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由於玉米、豆粕價格上漲,飼料佔養殖成本的最大頭,生豬養殖成本總體上漲。此外,規模豬場固定投資大,存在新建豬舍、購買設備等剛性成本,非洲豬瘟疫情又增加了動物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的成本。
因此,這個時候的“最便宜的豬肉”不是一件好事情,其不僅造成了養殖户的“勞務所獲”,還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最昂貴的豬肉”。由此不難看出,如何在“吃便宜豬肉”的時候,維護養殖户的利益,提升養殖户的信心,顯得十分重要。不能讓養殖户“流了汗水”之後“流出淚水”。如果影響了養殖户的積極性,則會影響豬肉市場的穩定,導致價格“忽高忽低”地出現,甚至會因為“大起大落”而破壞市場的秩序。
一個方面是,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啓動“保護機制”,儘量降低養殖户的損失,開展“保護價收購”,將豬肉收購儲存起來;一個方面是,需要抓緊啓動“養殖保險”,讓“養殖保險”發揮調節作用,激發養豬熱情;一個方面是,農業部門能否考慮進一步撥付“養殖鼓勵資金”。總之,“最便宜的豬肉”存在潛在的隱患,需要引起重視。
當然,豬肉價格的走勢,是市場原因造成的,不是人為的。但是,我們不能坐看“最便宜的豬肉”傷了養殖户的心。“吃便宜豬肉”的時候要想想“吃最貴豬肉”的場景。
有“便宜的豬肉”吃,也要保護養殖户的信心,否則下一集就是 “最貴的豬肉”了。( 郭元鵬)